绿色优质农产品“前景”变“钱景”,政府引导扶持不能少
转自:中国环境报
春节返乡期间,听乡亲们说起这样一件事:村里某养殖户的8头猪卖了5万元,而同村养殖大户的200头生猪单价仅7元/斤,妥妥的“赔本赚吆喝”。价格差异如此之大,原因在于,前者是在林地散养的“溜达猪”,后者采用的是常规圈养方式。优质优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也充分说明,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随着消费理念不断升级,城乡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在乡村振兴、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为助力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作为农产品生产者,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将“前景”变为“钱景”。前面提到养殖大户说,他今年也想试试林地散养的方式,但还没有最后决定。犹豫不决是有原因的,散养不是放任不管,也需要做好精细管理、疾病预防等工作。要让农产品变得绿色、优质,绝不是简单的不喂饲料、不用化肥农药,也需要科学的种养技术支撑,而这正是很多农民欠缺的。
有了好产品,更要想办法卖个好价钱。同村的一个农户告诉笔者,他家的红薯香甜软糯,种植过程完全没有使用化肥农药,在当地收购价仅1元/斤,而类似品质的红薯在北京市场价格不低于5元/斤。“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电商、直播等手段的发展给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很多展示平台,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直播带货。
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乎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消费模式的绿色革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引导、扶持工作,不仅要让农民知道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好处,更要积极调动政策、技术服务资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让农民知道该怎么干、出现了问题怎么办。
同时,积极实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主导产业,引导开发一批品质高、品牌响的优质产品,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农业公司的专业化运作,加快营销体系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让绿色优质农产品既“叫得响”,更“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