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汉语讲中国故事,文化浸润从课堂到舞台~上中国际部系起外籍学生的“中国结”
校园里铃声响起,结束考试,学生们从一间间门口贴着春联、福字的教室里走出,昨天(1月9日)是上海中学国际部(以下简称:上中国际部)本学期在校的最后一天。
当学生们用英语、韩语、希伯来语,以及他们所共同熟悉的中文互相道别时,你会意识到,农历春节前张贴春联的校园里,也可以全都是外籍学生。
学好汉语讲中国故事
在先棉堂教学楼,出自学生之手的春联和福字,是上中国际部传播中国文化的缩影。刚刚结束的这学期,学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开展各类活动,外籍学生在其中领略了多样的中国文化。
漫步于校园的大厅、走廊和教室,书法作品、中式古建筑3D模型、中国风景摄影展、京剧脸谱、油纸伞、诗歌手抄报,中国元素俯拾即是,皆为师生创作。虽然这样的作品展每过一段时间会进行更新,元素丰富多样,但中国味儿总不会缺席。
生源涵盖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波兰、伊朗、印度、挪威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800多人在读,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的公办学校国际部,上中国际部由中国人自主管理,开设二十余年,逐渐成为来华、来沪的海外人员子女最喜爱的学校之一。
作为公办学校开设的国际部,在为外籍生源提供教育、向世界名校输送人才的同时,如何让学生们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当中,更多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小使者,是上中国际部开办以来就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的。
强化汉语课程,将其作为国际部1-12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是让国际部学生与外籍教师感受中国文化和艺术魅力的根本一步。
国际部121名党员,在上好汉语这门必修课的同时,还在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担任指导老师,大力推动中国文化教育在海外人员子女教育中蓬勃开展,缔造孩子们的“中国结”。
“中文课一直作为一门主课,每周三节。每学期开学,教研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讨论本学期要做哪些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事高中部汉语课教学近二十年的庄臻敏老师说,在打好汉语基础的前提上,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延伸,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我并不是上海人,但在这儿土生土长的经历也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不一样的感情……那个终日想象着老上海的孩子长大了……高楼大厦层层起,钢筋水泥步步高……怀旧是杂草,泥土里深扎着的才是根。”高中部张佑甄的一篇《根》,娓娓讲述对老上海的怀旧和城市的变迁。
先棉堂一层大厅里,展示着在“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生征文作品,孩子们用纯熟的汉语表达对上海的深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从课堂到舞台的文化浸润
“因为一直对中国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选修了中国古代史,也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12年级的韩国籍女孩徐名柱说,从古至今中国与韩国之间交往密切,语言文字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历史、针灸、中医药、茶艺、插花……除了必修的汉语课,学校准备了丰富的选修课,学生们可以在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上尽情探索。
“我最喜欢的中草药,莫过于那不起眼的金银花,金银花是川续断目忍冬科的植物,得名于《本草纲目》……”瑞典籍女孩李烨打开《朝阳》杂志内页,这里面写着她对中药的理解。
课堂对学生的启发,已经延伸至课堂外。
学生们自发组织、由老师提供支持,校园里一个个展示中国文化的社团次第绽放。《朝阳》杂志,就是来自于学生社团争鸣社,国际部所有的高中生都可以在这上面投稿。散文、游记、美食、戏曲、诗歌、评论……每学期一期的杂志从编辑到插画再到排版,全部都由学生们自己完成。
受到追捧的中国文化社团,还有龙吟社与有山社,闻名已见诗意。
“龙吟社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组成,最初是一些时女生,他们喜爱中国的传统服饰和舞蹈。”老师介绍,在课程中会专设一个单元介绍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多女孩子都会产生兴趣,把它延伸到课外活动。
有山社,则是一个话剧社团,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们排练、演出。去年登台的剧目《柳家大院》,让师生观众至今记忆深刻。
每学年的下半学期,这些社团将迎来自己展示的舞台——高中部举办MIX DAY,每到这时候,学生们停课一天,所有的礼堂、剧场、教室成为一个个分会场,社团成员将登台表演,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围观。
在初小部,每年会举办中国文化周,为期一周充满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中国文化活动。今年9月份,初小部正式成立了京剧主题社团——瑜音社,目前已有三十多位中小学生加入,最小的“角儿”只有2年级。
“我们和京剧演员王珮瑜的团队合作,每周为孩子们开一节京剧社团课,从一板一眼的基本动作教起来,这个学期已经登台了。”初小部语文老师姚丽丽说,今年的艺术节和戏剧节上,孩子们表演的《报花灯》和《卖水》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下学期会教孩子们戏曲妆面与服饰。
把中国文化带给更多的伙伴
在上中国际部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孩子较常往来于国内外,校园浸润的中华文化,正通过他们传递给更多的伙伴。
7年级在读的美籍女孩金致,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上海人,这个可爱的混血姑娘,热衷于中国的古诗词和成语。《伤仲永》《卖油翁》,金致这个学期又收进自己的“古文库”里两件佳作,2018年时,她还曾在古诗词吟唱活动中获得个人、集体的一等奖。
“在美国的家里,我都喜欢穿着旗袍回去,和姑姑分享学过的成语故事,比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美国的亲人和朋友夸我很有语言天分。”金致说,有一次到美国和表哥讲起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美食,表哥对中国产生了好奇,专程飞来过中秋,“哥哥说,他要尝一尝正宗的月饼是什么味儿!”
瑞典女孩李烨,长着一副欧美脸,说得一口好中文。源于对中药的兴趣,她今年和三个韩国籍的小伙伴一起,组建了中医社团。他们打算下学期主动开中药和急救医学的分享会,让更多人的人了解中医中药。
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组建社团,学校的老师们都会给与平台和支持。许多社团从一开始的四五个人,后面发展至四五十人,不断有新鲜的血液加入。通过学生的热情,中华文化在以各种形式进行二次传播。
上中国际部还会和本部打通教学及活动联系,在12月刚刚落幕的双语辩论赛上,两部学生联合组队。决赛围绕“全才还是专才更有竞争力”展开,辩手中英文轮番上阵,引经据典,观点层层深入,思想文化交融碰撞,现场掌声、笑声不断。
上中国际部始终在校园中营造中国文化之美,让师生在文化的融合中感受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魅力。去年12月26日,学校党委会经研究,要形成国际部开展中国文化教育以及促进中国文化教育渗透与展示的长效机制,机制涵盖了强化汉语课作为必修课、每学期进行中国文化序列化展示、指导开展中国文化交流活动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