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美三连问:植物科学绘画怎么自己练习?流浪猫会和野生貉发生冲突吗?我们如何与城市中的野生动物和谐共存?
11月20日,“我是科学家”举办了第41期演讲活动“自然之美:变化与永恒”,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分别带来了植物科学绘画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故事。我们挑选了问答环节的两个有趣提问进行分享,希望也能解答你的疑惑。
观众问
如果对科学绘画感兴趣,希望能从事这个行业,应该从哪里入手努力?有没有一些自己可以练习的方法?
孙英宝答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如果真心喜欢,首先就从最喜欢的植物开始画。不用担心没有技术,因为绘画技术可以后天练。
如果真心喜欢,可以从一朵花开始 | Pixabay
如果喜欢这个植物,可以先深入地了解这个植物,直到你觉得主观认知上没有问题了,再客观地去认识它,去解剖、绘画它。可以从一朵花开始,画完花之后,再解剖画细节,然后再画一个花枝,逐渐逐渐地就熟悉起来了。如果你喜欢一个果实,你就先认识了解这个果,然后再画这个果,再解剖果实,去画里面的内容,然后再画果枝。真心喜欢的情况之下,只要有耐心,肯定没有问题。
观众问
在城市里生活的貉,和流浪猫狗之间会有什么互动?
王放答
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它们和流浪猫之间是会偶有冲突的,但更多的情况之下,它们其实谁也不理谁。因为它们体重相似,大概都是在四公斤上下。因此,它们的攻击力其实也相似。所以一个成年的貉和一个成年的流浪猫之间,并不太会发生冲突。但当遇到是对方的幼体的时候。二者之间是有可能发生冲突的。我们观察到过貉去攻击小猫,也观察到过猫去攻击小貉。其实,在城市中,狗是比貉要凶猛一些的动物。我们多次看到野生貉被流浪狗围追堵截。可以说,流浪狗其实是城市中战斗力更强的群体。
小猫 | Pixabay
很多市民可能会担心野生貉会伤害到猫咪。其实流浪猫的数量是貉的一百倍左右,所以在这样一个悬殊的数量对比之下,相对于担心流浪猫受到伤害,可能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原生的野生物种的安全,它们的生存状况,以及它们的生态功能。
为什么会在城市的环境中反复提到貉的可持续管理呢?因为尽管我们都喜欢动物,但其实在城市环境,野生动物并不是越多越好。很多研究其实都在说明,城市的野生动物,它的单位空间的密度,可能是在野外自然栖息地的好几十倍。而好几十倍的密度会带来很多的争斗,会带来传染病、寄生虫……这对于它们来讲是不健康的。
所以我们希望在城市里面,尽可能地让它的密度接近于自然的密度。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觉得才更容易实现人和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存,对彼此之间都是更友好的。
观众问
我们应该如何在城市里,科学理性地和这些小动物来相处呢?
王放答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只能说一点点我自己的感受。第一点是,童话故事里那种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是永远都不可能发生的。这个判断可能听起来有一点点残忍,有一点点冷酷,但可能这就是真实世界的样子。
所以,在一些城市中,我们既能看到生态的美好,城市中有山、有水、有森林,但也一定会有浣熊闯入人们的家中。浣熊可是世界上狂犬病携带比例最高的动物。还会有白尾鹿引起每年几十万起交通事故,赤狐污染水源 、伤害农业和畜牧业……这就是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共存,我想指的就是,既有很多的美好,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冲突和困扰。
我的第二个想法是,正是因为共存和冲突会永远都在,所以基础数据的收集就会显得尤其重。如果城市中的野生动物造成了市民的担心,比如,传染病。那我们一定要每一年都有这种动态更新的传染病数据。要有能力够告诉市民是否存在传染病的风险。同时,一旦发现风险,也可以及时进行传染病的灭杀。
我们还要有数量的监测。它们应该有的数量的基础是什么样子,有没有异常的波动?这个异常的波动又有没有直接的诱因?这个诱因是不是需要去紧急处置、紧急管理呢?我想,之所以城市中的貉、野猪或者是其他的动物能够引起市民这么多讨论和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缺乏基础数据,不知道城市中野生动物的变化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如果更多的城市建立起来这样的基础数据,能够预测并识别城市野生动物可能带来的威胁和遭遇的挑战,那相关的管理措施的制定会更有的放矢,而不是拍脑袋。
第三点是我们一直努力尝试的,就是让更多的市民加入到决策过程中。建立一个高校的沟通机制,了解市民对城市野生动物的看法和态度。这样,就可以根据数据、野生动物的变化和市民的需求,去调整野生动物管理方案。所以我想,核心的思路就是,没有完美的和谐的共存,冲突会永远都在。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管理方案,我们要不断地基于数据,基于人们的诉求去调整城市野生动物的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