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校一案”提质增效
江苏省丹阳市探索推行“一校一案”,在落实“双减”的同时实现育人质量和教学质量的“双提升”。
丹阳市共有义务教育学校57所,其中城区学校11所、乡村学校46所。基于此,丹阳市以“一校一案”作为原则,要求各学校拿出具有校本特点的“双减及课后服务方案”。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丹凤实验小学,根据家长的职业特点与实际需求,将课后服务向两头延伸,对早晨需要托管的家庭,由家长提出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后,提供早晨半小时(7:30-8:00)的托管服务,学校组织值日教师、值日行政、各班班主任进行学生管理。将放学后的课后服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进行25分钟体育锻炼;第二段开展60分钟作业辅导、社团活动;第三段,在低年段开设60分钟、在中高年段开设30分钟的延时托管服务。在课后服务课程开设上,学校依托传统文化特色,构建了20余个学生体验中心,开设了71个社团,其中校级社团29个,其中龙狮、剪纸、烙铁画、泥塑、面塑、正则绣社团聘请了6名省市级非遗传承大师,实行“双师育人”的授课模式。
作为主城区的百年老校,丹阳市实验小学通过开展在线调查、意见征询、统计梳理,将家长最关心的课后服务问题锁定在“接送时间”上。调查发现家长对三个时间段的要求比例差不多,基于此,学校与丹阳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合作,由专业教练参与课后服务,并将课后服务分为三个时段。A时段:本班学科教师轮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B时段:学校专职教师创建阅读、体育等兴趣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锻炼身体,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C时段:由校外优质培训机构专业教练参与课后服务,重点建设足球、羽毛球、国际象棋三个市队校办项目,充分挖掘中国象棋、网球、儿童画、拉丁舞、二胡等20余种特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自由选择时段组合,大大拓展了学习时空。
作为乡村初中,丹阳市导墅中学通过“三制三本”把关作业质量,严控作业时长。所谓“三制”:一是作业公示制,每周作业在校园网和班级群进行公示,接受监督;二是作业审核制,学校备课组审定作业内容,教务处批准是否印刷;三是作业把关制,每日督查学生作业质量、完成时长、完成效果。所谓“三本”:一是作业教研记载本,由备课组长填写作业布置内容,并上网公示;二是班级作业监控本,由各班学习委员填写,记载统计每天的作业时长,并由班主任和蹲点行政签字审核;三是学生作业上交批阅本,由教师填写,统计学生作业的收缴与作业错误率,强化错误作业的诊断功能,在作业辅导时进行重点讲评或开展同质问题训练。
为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丹阳市于去年4月启动了“三原则八要素”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围绕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全市中小学积极构建集团大集备、学科集备、个人二次备课三级教研机制,坚持课改导向,从解读式集备走向研讨式集备;坚持项目导向,从常规式教研走向主题式教研、专题式教研;坚持问题导向,事前有问题、有准备,事中有讨论、有管理,事后有共识;坚持研究导向,以“专项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并逐步形成校本教研规范。全市中小学坚持“学校推动+集团推进”并重,“内部推动+外部推动”并举,“引导鼓励+考核奖励”并进,强力推进课改。
在落实“双减”过程中,丹阳市教育局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全面推动融合教育,提升每一个家庭的满意度。丹阳市目前已经成立了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成立了市级融合教育指导中心,建立了38个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立了学前、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4个融合教育研究共同体,确立了4个融合教育基地校;配备了45名专兼职融合教育资源教师,安排了10名融合教育巡回指导教师,培育了4名市级乡村融合教育骨干教师,实现了343名特需学生人人有安置、个个得支持。
(作者系江苏省丹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24日第14版
作者:谢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