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党的政策 弘扬宿迁文化 沭阳活跃一支农民艺术团
在沭阳县农村,活跃着一支由当地农民组成的艺术团——沭阳县马厂镇九龙文化艺术团。这群朴实勤劳的草根艺术家吹拉弹唱演样样精通。他们编排演出很多有时代意义的作品,通过旱船、淮海戏、苏北琴书的形式,把党的政策、宿迁文化传递给全县人民,获得群众的喜爱。1月31日,笔者慕名采访了这个艺术团。
怀揣敬意,促成农民艺术团建成
“2021年,我组织了42名马厂镇喜好旱船表演的群众参加县里的旱船表演比赛,获得了三等奖。回来后我就打算将马厂当地文艺爱好者凑在一起组织团队。”提起艺术团,沭阳县马厂镇九龙文化艺术团团长韦增立如数家珍。
有了组建艺术团的想法后,韦增立开始物色人选,等待时机。恰巧2021年年底,马厂镇文化站多方寻找可以排练《烈火红炉马厂造》这部淮海戏的人选,却因为资金问题屡屡受挫。而15岁就学习旱船表演、精通淮海戏的韦增立无疑是不二人选。韦增立本人也一直对马厂当地的民族英雄充满敬意,他觉得这样好的剧本不能因为资金不足就断了。于是,韦增立就找到现在团里的“笔杆子”穆树芹,二人一起商议剧本的改编。
2022年正月十六开始,韦增立和穆树芹两人聚集了当地十几名热爱淮海戏的农民,历时5个多月,终于在当年6月初,将这部淮海戏排练出来。《烈火红炉马厂造》演出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第一场演出,他们使用了“沭阳县马厂镇九龙文化艺术团”这个团名,并一直保留至今。
追求创新,草根艺术也争春
团队成立至今,先后送戏下乡百余场。为了让这个团队迸发活力,穆树芹一直致力于做原创剧目,先后创作了《百善孝为先》《赞沭阳、忆沭阳》这两部现代小型淮海戏。同时,他修改新编了《小姑贤》《张郎休丁香》这两部古装淮海戏。穆树芹告诉笔者,创新是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
“无论是淮海戏还是苏北小调,一定要让百姓能看得懂、听得懂。”对于穆树芹而言,每写一部作品,他都要反复思考这个作品是不是具有正能量,是否能展现宿迁特色。比如《华侨夫妻逛马厂》这部戏中对于宿迁市区这样描写:“下高铁进市区到处逛一逛,看见了市中心霸王举鼎像,项王虞姬汉故里,流传世界千古扬。骆马湖水清,碧波万顷浪。”将宿迁美丽的风景唱了出来。
穆树伦是剧本“把关人”,对党史党纲十分熟悉,政治素养较高。团里的剧本完成后,都会交给他审核,他也会对剧本中拿捏不准的措辞进行反复推敲,查阅党史资料争取给出最正确的表达。在排练《烈火红炉马厂造》这篇文章时,穆树伦几乎把马厂当地的历史资料翻个遍,一遍一遍核实史实,起早贪黑地修改剧本,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正是由于穆树伦的严谨和认真,才有了接地气、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烈火红炉马厂造》。”韦增立告诉笔者。
苦练基本功,精益求精排节目
“青丝高挑美人髻,双蝶燕尾脑后抛。脸擦香粉美如玉,眉毛弯弯如笔描,身穿单夹绸绫缎,八幅罗裙收住腰。”王桂英、谢中霞、汤艳、顾井华是团里最能吃苦的四位女演员,她们坚持唱淮海戏十几年了。笔者找到她们时,她们正在就《张郎休妻》的一段唱词在讨论各自演绎的不同效果。王桂英说,现在地里没什么活,她们每天都要聚在一起,讨论剧情、排练节目,每次至少排练2个小时,既练唱功,也练动作。
王桂英表示,淮海戏音乐唱腔以板式唱腔为主,兼唱部分民间小调。唱、念、做、表均平实易懂,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形式尤显热烈生动。“为了塑造复杂人物形象,我们演唱要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王桂英说为了提高唱功,她们只要有空就会聚在一起反复练习,互相讨论指出各自不足。
就是这样一群忙时种地、闲时表演的农民艺术家,把党的政策带到了沭阳农村,把宿迁的历史和文化传送到乡间小路上。 (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