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很难理解吗?
《无名》很难理解吗?理解了之后,我还是觉得它沉迷于炫技却后劲不足,有问题吗?不可以吗?
某一些跑来按头的观众,在我看来完全是因为体验了“拼图的乐趣”,看别人拼不出来,然后跑出来狂秀“智商优越感”。
(以下内容有剧透,我憋到了现在才说,介意的别往下看或者等看完电影再来看;如果介意还往下看且看完骂我的,我也会骂回去)
电影开场几分钟,梁朝伟在写“陈小姐”这三个字的时候,笔速比黄磊交代的还要快,我就知道他不会是坏人。
而王 一博作为新生派偶像,不可能演反派,所以,在他跟王传君一起讨论奸杀抛尸案时,他制止了对方的描述,我就知道他不可能演坏人。
到后来他尾随未婚妻、被未婚妻讽刺后暴打日本兵,更是间接表达了他作为潜伏者,内心承受的痛苦与撕裂。
一旦有了这两点预设,接下来整个电影就会让你感觉到故弄玄虚。
先说电影的优点:
第一、镜头美。
一如既往地,程耳把所有演员都拍摄出了雕塑般的美感。他拍的章子怡、阿娇、江疏影等等,都是她们在荧幕上的“最美”。
拍场景,也很美,构图、配色等等,美到没得说......
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一个镜头可以成为电影海报,就光审美这一项就值回票价。
第二、到处埋伏笔、给线索、设隐喻的操作,确实增加了悬疑感,比看普通电影带劲。
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就是这样:
江疏影色诱汉奸但爱上汉奸,任务没完成反被抓,梁朝伟知道她是“同道之人”之后,从中斡旋,放了她一条生路。
作为报答,她把日本要人录名单给了梁朝伟,梁朝伟找了组织,干掉了日本公爵,破坏了谈判。
黄磊干累了这些工作,想要叛变投敌,但他爱上了组织派来跟他扮演夫妻的周迅,放了周迅一码。
梁朝伟之前的种种表现已经让日方有所怀疑,他们借接收黄磊测试他,他也觉得自己藏不住了(马上就会被黄磊咬出来),干掉了黄磊并且知会了王 一博。
王 一博想要上位,赢得日本军官的信任,梁朝伟就得助推一把,所以,两人假意往死里殴打对方,最后王 一博胜,博取到了日本军官的信任,看到了满洲布防图。
抗战胜利后,他还继续潜伏,直到日本军官没利用价值后,杀了军官。
另一条线是王 一博的感情线:
他与未婚妻有婚约,但他做了潜伏工作,不能亮明身份,一直被未婚妻鄙视、误会。
王传君知道他和未婚妻的关系,不知道他是出于“帮兄弟断绝感情念想”还是“为了铲除队伍内奸”的目的(也许都有,我认为他是领了大鹏给的任务),他奸杀了王 一博未婚妻,后来王 一博流着泪干掉了他。
老百姓那里又是一条线:一家四口遭遇日本人,女儿被奸杀,四人尸首被投进水井,中国人貌似也杀了四个日本兵作为回报。去基层军营体验生活的日本公爵负责找水源,结果找到的水源是臭的,这群日本人听当地劳工说那些尸体是“脏东西”,勃然大怒,搞屠杀。
隐喻部分,包括但不限于:
蒸排骨隐喻“女人是男人的肋骨”,我抢你蒸排骨吃,你抢我女人吃。
瘸腿狗和在名叫“罗斯福”的狗,各自隐喻当时中日两国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待遇;
用水泥坑杀的民众,隐喻当时每一个沉默且无力的老百姓;
醉虾隐喻在乱世里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活着的每一个人;
梁朝伟和王 一博看到血污,都会厌恶和有洁癖,寓意他们骨子里不嗜血、不想杀人;
王 一博多次看向镜子,寓意这一切都像在镜中;
王 一博换领带是测试领带是否结实;
电影中所有人都只有姓+职务,寓意无名英雄.........
还有很多,按住不表。
第三、每个人物几乎都有原型,很能迎合考据癖的心理。
比如,江疏影和大鹏的原型就是我们熟悉的《色戒》原型丁默邨、郑苹如,还有周佛海的影子;
王 一博的原型是汪 精卫的秘书汪锦元,中日混血,地下党员,也是《无名》的绝对主角;
东条派和石原派的分歧,一个全面侵华,一个只占满洲(进可攻退可守),战后东条派得到了历史清算,石原派大多逃脱,对应电影里的军官想解甲归田。
至于历史时间线,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那段历史了。
1931年九一八之后,日本占满洲;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到1941年轰炸广州;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加快美国参战步伐;1944年汪精卫死;1945年8月日本战败。
OK,看完那些美镜头、做完这些拼图、找完这些线索、考据完这些历史,这部电影还能带给你什么?
从故事完整性以及立意角度来说,我觉得它远远赶不上《风声》。
《风声》的电影结构,你一开始真猜不出来谁是地下党,只是随着电影情节一步步揭开谜底,而且结尾部分的升华是非常感人的。里头每个人的做每个选择,都有强烈的动机。整部电影看完,我内心深处留下了很感动、震撼的东西。
但是,你看看《无名》,各种倒叙、插叙,像是把观影者赶进了迷宫。导演把完整的故事切得稀碎,使得这部电影像是一堆剁碎了的骨肉,但是却失了“灵魂”,失了“精神气”。
我不是欣赏不了这种操作手法,你看《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把情节切碎了,但那部电影的插叙、倒叙、反转都刚刚好.....看完之后,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在你心里头留了东西。而《无名》没有,导演过于炫技,导致我们看起来很费劲,像是看完一场“没有灵魂”的杂技。
《无名》中的每个人,做事没有强烈的动机。比如,黄磊投敌,动机是什么,就是为了那一亩三分地,说不过去。尤其是主角王 一博,他做这些事情的强烈动机是什么.....
诚然,不是每个角色都要去交代动机,“国仇家恨”四个字也足以概括,但这样一来,人物不够爆满(尤其是王 一博那个角色,真像硬凹出来的纸片人)、整个故事缺乏感染力也是真的。
这些人中,唯一一个相对饱满的角色就是张婧仪。这就是一个青涩、活得很理想化的爱国青年,她反日的手法也很幼稚,就是先色诱日本人再印出来杀掉......
她说起“要建立一个劳工的世界”时,眼神是亮的。
当时,她明知道王 一博的身份还这样说,更显出她涉世未深的幼稚。
而最终,她被奸杀,也让这部电影主角身上的悲剧性达到高潮:直到她死,主角王 一博都没有能澄清她对自己的误会。
一个人物的角色是否饱满,不一定看篇幅。张婧仪就出场几分钟,但这个人物鲜活起来了,角色也立住了.....但整部电影,除了她之外,其他人在我看来都是脸谱化的。
像周迅这个角色,完全没立住,就是一个拿枪都拿不稳的花瓶,白瞎了她那么好的卖相和演技。
至于情节bug,那就更多了。
梁 朝伟和王 一博的厮杀,拳拳到肉.....这部分情节占太多篇幅。即使两人真被第三人监视,这种打法也很难把“两人是在设局”的这个情节圆过来。
被用过刑的江疏影居然妆容不乱,还有条件换华美的衣服。她的角色是中统女特务,却把重要情报交给立场、信仰不同梁朝伟,而且交接过程还是明晃晃的。
王 一博几次流泪,太刻意了......削弱了这个人物的隐忍力量。
还有日本军官看王 一博那么卖命地打梁朝伟,自己也挂了彩,还愿意说自己的母语、吃日本菜,就发挥大无畏精神把满洲布防图给王 一博看......
而在这之前,这位军官一直智商在线,从王 一博不参与报复性屠杀、王传君为爹祝寿没参与行动就怀疑这俩人,这时候却毫不怀疑了,连抗日神剧都知道“汉奸只能利用,不能信任”这个道理,这个警惕性很高的军官突然就不知道了......
所以,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刻意,炫技。
刻意搞对白,刻意说上海话,刻意的叙事.....刻意多了,就感觉不到真诚。
这个故事,其实刻意是个好故事,如果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最后能在观众心里留下点什么东西,那就是一部好电影。
《无名》达到了吗?我认为没有。
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我之前写的评论一样:一幅画像,用油画布、油画笔就可以画好,但它非要弄成拼图。观众看了,就只顾着拼图。
有些觉得这部电影好的观众,享受的更多是“拼图成功”的乐趣。
但是,它远离了绘画的初衷:你画的是什么?你想通过绘画表达什么。
我的分析完了。来按头安利的,一律拉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