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羡慕Chanel?民族风也能演绎小黑裙
黑色,在时装界被许多人奉为经典,山本耀司说黑色是颜色的尽头,香奈儿说每个女人都需要一条小黑裙;在文化领域,黑色却常常被赋予凝重、悲伤的含义。而在我们国家的云南地区,有这样一个民族,不仅服装以黑色为主,文化上也以黑色为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拉祜族。
色彩——崇尚黑色,五彩缤纷
在拉祜人的审美世界中,黑色通常被认为具有纯正、典雅、高贵之意,这反映出拉祜族游猎轮歇耕作的特征,以及勤劳俭朴的民族秉性。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主要源于他们刀耕火种、忙碌繁重的粗放耕作方式。每年3—4月份后,人们通常用“人与烧焦树桩分不清楚”形容生产劳动的辛劳和忙碌。双江拉祜族地区则传说,男子服饰以黑色为主,是因为男子黑夜里行走打猎的需要。
然而,简单的黑色并不是拉祜人的全部追求。除了作为底色的黑色以外,拉祜族服饰图案色彩以红色为主调,黄、绿、蓝、白等为辅助色彩。红色的主调符合拉祜人豪爽、开朗、活泼的民族个性。拉祜族服饰的色彩对比强烈、华丽明亮,但又避免了杂乱炫目。拉祜人以自己的审美心理,巧妙运用色彩,创造出了与服装协调统一的装饰图案。多数拉祜纳地区的人认为由红、白、黑三色线各四根扭成的线(称为“红线”)是吉祥幸福之线。因此,在这些地方不难见到红、白、黑相间的服饰。
澜沧县南岭乡服饰,黑底色与多彩的装饰色形成强烈的对比 图/姚倬有些拉祜西地区崇尚白色,因此民间流行白线,其象征意义与“红线”相同。在这些地区,白色男上衣随处可见,但未发现白色裤裙,这与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中“穿白衣的是伙子,穿红裙的是姑娘”的描述相一致。
澜沧县糯福乡的拉祜西认为,主要由赤、黄、绿构成的彩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变的,民间称之为“阿妈娜西”(彩虹妈妈之意)。据说这位少女为争取自由婚姻而变成了彩虹,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自由婚恋,拉祜西妇女筒裙上都绣有彩虹状图案。
由于拉祜族人将各种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因而对不同的颜色有相应的心理反应和审美倾向,所以在选购衣料和服饰时,对颜色有不同的偏好和取舍。这也是拉祜族服饰呈现出五彩缤纷、具有明显的支系特征的原因之一。
款式——短衫长袍,南北民族
历史上的拉祜族是迁徙漂泊的民族,所以服饰兼具南、北方民族的特征。长衣筒裙型、长衣长裤型女式服饰保留着显著的古代北方民族的特点。上衣为左右两侧腰间开衩的长袍,传说是仿照“江西支”(江西街)幽长的街道缝制而成,衣领周围和衩口两边镶有几何图纹布块,沿衣领边胸襟嵌若干排列成三角形的银泡,象征着温馨秀美、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村寨。两袖用红、绿、白、黑等各种颜色的布条和各色丝线镶成精美的图案。这种女式服饰主要分布在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的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族老缅人等地区。
澜沧县长衣筒裙型女子服饰 图/苏翠薇短衫筒裙型服饰则属于南方民族的常服,它展现出妇女的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短衫筒裙型服饰上为斜襟或对襟、无领、窄袖口的短衫,下为筒裙,短衫和筒裙上均绣有精美的几何图纹。这类服饰在与傣族等其他民族杂居的拉祜族中较多,主要分布在澜沧县、孟连县、景谷县、勐海县等部分拉祜西、拉祜纳地区。
短衣长裙型女子服饰 图/苏翠微纹饰——承载文化,丰富多样
猎路花、弩牙花的服饰符号反映了拉祜族游猎游耕的生活方式。历史上拉祜族多居于山区,那里有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动物,方便采集和狩猎。至今,人们将箭羽的形状缝制在妇女的衣服、裤子上,这种服饰符号叫猎路花;将弩羽的形状缝制在妇女衣襟边沿,这种服饰符号叫弩牙花。它们主要由红、黑、黄、白等色彩构成。
弩牙花服饰图案 图/苏翠薇恋爱花、兄妹花图案源于拉祜族阴阳成双、公母成对的价值观念。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讲述人类祖先扎迪娜迪从葫芦里出来后,厄莎让扎迪和娜迪结婚,扎迪娜迪说他们是兄妹,不能做夫妻。最后厄莎让扎迪娜迪吃了相思药,两人才互相迷恋,婚配成功。人们将恋爱花缝制在服饰上,寓意男女恩爱永恒。兄妹花图案一般由黑、白布条缝制于女式服饰上,它是拉祜民族团结发展的象征。
恋爱花由红、黑、白三色组成,缝制在服饰边沿或挎包上 图/苏翠薇银饰是拉祜族服饰的重要标志之一。领口和衣肩一环圈一环的条纹,以及衣襟边沿用银泡排列成的三角形象征着谷堆和财富。有的服装在衣襟边沿缝制两条银泡,表示拉祜族赖以生存的澜沧江流域。有的在布条上再缀上若干排银泡,银泡数量须为双数,因为拉祜族认为“吃饭的筷子必须是一双才能夹住东西,走山串寨,必须有个伴”。此外,拉祜族的银饰品还有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银坠子、芝麻铃等,以形制粗大者为珍品。
拉祜族服饰上丰富的银饰,三角形银泡象征谷堆和财富 图/陈丹正饰物——历史见证,风俗象征
黑布包头,是拉祜族迁徙历史和战争的见证。根据迁徙史诗《根古》讲述,由于人口的增多和外族的侵略战争,拉祜族地区战事频繁,先民在肥沃的阿沃阿戈东遭受了外族入侵。拉祜人战败后,迁出阿沃阿戈东,但是妇女没有来得及撤出。男人们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到了新的生存之地“糯弄糯谢厄”(湖水之意,拉祜族指洱海和滇池之地),又返回阿沃阿戈东营救妇女。拉祜人多次与官府协商无效,于是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妇女们灌醉了官兵。男人们用99条包头,分33处救出了妇女。为了纪念这次突围,今天拉祜族妇女的包头两端都要留33根长穗。
拉祜族女子的黑布包头和长穗 图/苏锟白包头则来自澜沧县西南部的拉祜西传说:祖先从葫芦里出来之际,厄莎不小心砍破了拉祜西祖先的头,然后用白布来包扎头部。从此,拉祜西在节庆、宗教仪式或发生战事时,都要包白头巾,以此增强民族认同感。
织锦挎包既是体现拉祜族妇女纺织工艺技术的饰物,又是拉祜族工艺美术的重要代表。织锦宽10厘米左右,用提经或针挑提花而得,在空间的安排上有上下纵列和左右横列两种。挎包品种繁多,色泽鲜艳,有山、波浪、星星、箭羽、狗牙、蕨叶、竹叶、鱼篓、彩虹、动物和工具等图案。颜色搭配或为红、白相间,或为黑、白、红、绿相间,色彩对比强烈。拉祜族男女出门时都喜欢携带挎包,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男女青年的爱情信物。澜沧江西岸各地拉祜族姑娘有将亲手织绣的织锦挎包当作定情物赠予恋人的习俗。
心灵手巧的拉祜族妇女在挎包上编织出美丽的花纹图案 图/苏翠薇拉祜族的服饰以黑色为底色,同时具有绚丽多彩的装饰,包含着民族生存环境、战争迁徙、生产劳动、宗教信仰、节日庆典、价值取向、自然观念等一系列历史文化内涵,是林中的彩虹,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典雅、高贵、古朴,色彩斑斓,美丽动人,是睿智的妇女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的拉祜民族悲壮的历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画卷。
文/苏翠微
百度百科TA说民族领域首位特邀科普作者
编辑|程宇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
转载合作请加微信号:tulip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