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三改一拆”进行到底:“两美”浙江向你我走来
在以夜排档闻名的舟山普陀区沈家门渔港,居民们惊叹于半升洞区块的巨变。
这里曾经是个巷小弄窄的旧城,现在已拆除了大量集中的危旧房和棚户区,腾出来的土地上正加紧施工,准备打造一个集公园休憩、休闲商业、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和居住为一体的全新“渔人码头”,不仅为居民休闲提供一个好去处,也将为当地服务业发展搭建一个大平台。
在浙江,“三改一拆”正向纵深推进。为强化拆后土地利用,2015年我省推出30个“三改一拆”重点改造功能性项目,半升洞区块正是其中之一。2016年,这类项目还要新推30个。
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从2013年初部署实施“三改一拆”三年行动以来,截至今年2月,浙江已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82亿平方米,进行旧住宅区、城中村、旧厂区改造5.98亿平方米;全省拆违涉及土地面积46.99万亩,“三改”涉及土地面积46.35万亩。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三年多来,“三改一拆”的印记已遍布全省各个角落,城中村改造让城市更美好,旧住宅区改造让老小区换新颜,旧厂区改造“腾笼换鸟”盘活土地,拆除违法建筑让城乡展新貌。
今年,我省又明确提出,制定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11项行动,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省,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
“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这是浙江的庄严承诺。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作为拆、治、归“三字经”的重要一环,“三改一拆”肩负起新的使命。全省上下树立起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再接再厉、再干五年,着力抓推进、抓巩固、抓长效,继续强势推进“三改一拆”并强化拆后土地利用,深入开展“无违建县(市、区)”创建工作。
“两美”浙江,正向你我走来。
松阳县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为抓手,坚持“水岸同治”,将松阴溪沿岸的垃圾滩、废旧厂房等整改成休闲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陈碧鑫 邱莹莹 摄
普惠民生
迎来美好新生活
为民惠民,始终是我省推动“三改一拆”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四周绿树青草、小桥流水,鱼儿在水中嬉戏,街道明亮整洁。在台州路桥区池头村,看着眼前的这番景象,谁会想到三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旧不堪的旧房子。
池头村紧靠城市核心区,早期是一个开放式的城中村。随着外来人员涌入,村里不仅变得脏乱差,还滋生了大量违法建筑。
在“三改一拆”行动中,池头村拆除旧住宅235间,总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并全面启动安置小区建设,建成安置房474套,完善配套设施及绿化、亮化工程。今年春节过后,居民们领到了新家的钥匙,喜悦不言而喻。
与池头村一样,“三改一拆”行动开展三年多来,浙江大地上演了一幕幕翻天覆地的变化。拆违、改造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变化,人们有目共睹。
“三改一拆”工作启动以来,全省各地坚持以改带拆、以拆促改、改拆结合、惠及民生,通过成片、成规模的改造提升,让群众得实惠,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这招倒逼拳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开辟了道路。通过拆、改、用相结合,这场惠及广大群众的整治行动不断深化:与“五水共治”相结合,水岸共治,水清岸美;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城镇有机更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与“四换三名”相结合,土地利用集约节约,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2015年,“三改一拆”和棚户区改造结合,全省完成116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累计完成包括旧住宅区、危旧房和城中村在内的城镇棚户区整治改造247万户,约680万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
在金华浦江,取缔、整治两万多家水晶加工户后,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从多年全省倒数第一跃升至2015年的全省第18位;在温州瓯海区,牛山村通过4个“一百天”,完成拆违74万平方米,将原先垃圾遍地、满目疮痍的区块建成喷泉涌动、绿树成荫的牛山公园。
“三改一拆”工作充分体现了促发展、拓空间、优环境、保稳定、惠民生的初衷要求,载入浙江史册。
倒逼转型
腾出发展新空间
随着“三改一拆”工作持续推进,全省各地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是一次助力转型升级的契机。
在浙江,“三改一拆”等转型升级组合拳,优化了生态环境、先进产能、资源要素、有效投资的供给,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各地纷纷以拆促转,倒逼产业升级,加快“腾笼换鸟”步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走进位于杭州富阳江南新区的浙江新汇田运动器材有限公司的钢架厂房,顿觉眼前一亮:柔和的灯光,白色的墙面,绿色的地面,崭新的高尔夫球生产线,立式空调吹着冷气……这么整洁、美观、舒适的厂房,是由原富阳市新民纸业有限公司的旧厂房改造而成。
早关停、多得益,更重要的是早转型、早主动。这家企业响应政府号召,造纸生产线提前拆除后,在原有的28亩旧厂区内,通过厂房改造、局部拆建,既节约了基建资金,又缩短了项目的建设周期,赢得了发展先机。同时,很多像“新汇田”这样的“腾笼换鸟”产业项目纷纷落户,使这里成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三改一拆”与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有力地推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借“三改一拆”之势,各地整合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重点行业整治等工作,加快旧厂区改造,通过异地搬迁、技术更新等,提升产业效能。
丽水莲都区大力开展大港头木制品行业整治,用短短43天时间,腾空拆除木制品企业(加工点)154家,拆除违法建筑8.2万平方米,清除违法用地22.5万平方米,不仅锤打了一支敢打必胜的狮子型干部队伍,实现了“零强制”、“零上访”,还为5A级景区创建和特色小镇腾挪出了发展空间,成为拆治结合、以治促转、一石多鸟的典型。
作为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关键招术,“拆治归”三字经统筹运用、联运实施,闯出转型升级新天地。坚持治拆联手,以治水倒逼拆违汰劣、提供转型空间;坚持拆归联动,“三改一拆”正成为“浙商回归”的清道夫、加速器。
“拆”是为了更好地“用”,“破”是为了更好地“立”。如今,各地拆后土地利用和改造工作,正与城市和乡村发展规划、经济转型升级和地域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杭州上城区将“三改一拆”与新型城市化结合,打造山南地区7万平方米的产业集群基地、23万平方米的安居小区、2万平方米的新增绿地;湖州吴兴区将“三改一拆”与“腾笼换鸟”结合,通过土地复垦和农民集中安置,建成3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绍兴诸暨市将“三改一拆”与“浙商回归”结合,拆违后重新规划改造,引进、落实“浙商回归”项目。
回顾这三年多的行动,全省“三改一拆”工作正以惊人的速度,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腾挪出新的空间。通过改造一大批旧厂区,以用地零增长实现空间换地,推动“腾笼换鸟”,一大批低小散企业得以改造或淘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有专家分析指出,“三改一拆”的推进,短期看起来可能损失了一些GDP,但却带来了健康的发展环境;厂房、工地减少了一些,但事实上效能更高了,产业更加可持续。
彰显公平
打造法治新样本
违法建筑,被称为城市的“疮疤”;拆违,号称“天下第一难题”。
依法依规,是“三改一拆”得以强势推进的根本保证。各地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等法规,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三改一拆”三年行动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并向社会公开。
“三改一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项执法大行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开展工作,是我省“三改一拆”取得重要战果的根本经验,也是深入持续开展“三改一拆”的重要保证。三年多来,“三改一拆”工作围绕立法、普法、执法,打造了一个法治浙江建设的重要样本。
依法,才能公平。2013年10月1日实施的《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对违法建筑的认定、处置原则、处置主体、处置程序、处置方式、责任追究、权利保障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即查即拆”是这部地方性法规的一大亮点。
立法先行,让浙江“三改一拆”工作在全国具有鲜明的创新意义;强化综合执法,让“三改一拆”工作避免协调不力,取得重大进展;“三改一拆”的每一天,都是“普法教育日”,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2015年10月,宁波为提高全市“三改一拆”工作基层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特意举办“三改一拆”执法培训班,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确保“三改一拆”行动深入推进。为推动拆违制度化、长效化,宁波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和分类处置办法,建立“三改一拆”制度体系,建立基层综合执法机制、监督举报机制、网格巡查机制等,依法有序推进“三改一拆”。
依法依规、公平公正,“三改一拆”在群众中形成良好氛围,违法建筑再无容身之地。法治的生命力,不在书本里,而在实践中。
在桐乡市濮院镇,不少村民过去出租一间房就有几万元收入,房前屋后曾搭了不少违法建筑。就在这样一个地方,“三改一拆”过程中却出现了90%的自拆率、拆违“零冲突”的“奇迹”。镇干部说,“三改一拆”行动伊始,镇里就坚持普法先行,“三改一拆”到哪里,普法宣传就先行一步到哪里,而且党员干部带头拆,百姓服气。
事实上,“三改一拆”是对无章无序、无法无规行为的斗争,是一场合法与非法、执法与违法、公益与私利的较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改一拆”体现了法治浙江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以法治思维和手段推进“三改一拆”,拆掉的是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贪欲之念和不正之风,在广大群众心中树立起公平正义的法治权威。
找准短板
干在实处新探索
2016年,是我省“三改一拆”工作全面铺开的第四年,“三改一拆”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真正难啃的硬骨头、难拔的钉子户。
面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我省确定新的工作思路:“攻、守、建”三个战役一起打,“攻”要消存量,“守”要控增量,“建”要创无违。2016年,全省要拆除违法建筑8000万平方米,实施“三改”1亿平方米,其中改造旧住宅区3400万平方米、旧厂区2600万平方米、城中村4000万平方米。
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三改一拆”工作迎来攻坚期的新任务——“找短板、补短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随着“三改一拆”工作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暴露出来:一些地方拆而不清,没有及时复绿复垦;部分功能性项目和一些改造项目因资金不足开工难、进度慢;部分在耕地上的违法建筑拆除后,因为无法复垦,导致拆后土地利用进展缓慢……
“三改一拆”虽然实现了三年行动的圆满收官,但决不意味着可以鸣金收兵、偃旗息鼓。针对这些难题,全省各地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找短板、补短板工作。
——以缓拆违法建筑专项整治为抓手,推进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对各地存在的缓拆范围过大、缓拆标准过宽、缓拆期限过长等问题,我省下发《关于严格依法处置缓拆违法建筑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缓拆的范围、标准,并明确8个不得列入缓拆的违法建筑类型,今年6月底基本完成清理。
——以城中村改造和功能性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化拆后土地利用。力争用三年时间确保城中村改造全面开工,至2020年底完成全省所有城中村改造。今年1月,全省拆后土地利用信息平台试运行,对拆后土地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的情况实行在线监督。
——以“无违建县(市、区)”创建为抓手,建立健全违法建筑防控长效机制。今年将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力争创成3%“无违建县”和15%“基本无违建县”。
——以农房确权确违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违法建筑治理工作。省国土厅牵头制定《浙江省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实施意见》,部署为期三年的农房确权确违工作,分解任务、明确进度、落实责任。
——以舆论监督和行政监督为抓手,进一步营造浓厚氛围。及时反映各地各部门新的举措和亮点经验;继续开展专项督查,加大对两路两侧、缓拆违法建筑处置、群众反映强烈、党员干部等违建类型的督查力度。
“三改一拆”已进入攻坚战。“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这是我们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度认识,是指导行动的精神力量,也是每个百姓的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