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场怪咖“马修· 沃尔夫”革新挥杆变化剖析(盖·约肯)
对于主张现代高尔夫挥杆已逐渐沦为生产线制式产品的人而言,2019年7月是一大重击,现年20岁的PGA巡回赛新秀马修·沃尔夫(Matthew Wolff)出赛第三场就以独树一格的挥杆赢得3M公开赛胜利。从寻常球友到专业教练,大家无不通过录像反复观看沃尔夫引人入胜的挥杆动作,企图分析和解释所看到的一切。
区别于吉姆·佛瑞克(Jim Furyk)、米勒·巴伯(Miller Barber)和伊蒙·达西(Eamonn Darcy)等挥杆怪异著称的选手,沃尔夫是不折不扣的怪异大咖球员,1号木杆杆头速度高达132英里,而且击球非常笔直,球袋中无弱点。他的教练乔治·冈卡斯(George Gankas)表示,沃尔夫在Track-Man出球状况监测器自10种不同距离的综合击球测试得到92分,而巡回赛职业选手平均只有84分。他的短打和推球也都异常出色。
沃尔夫的挥杆在14岁开始接冈卡斯辅导时就已定形,之后只是微加调整而已,从未大幅修改。看似怪异的挥杆动作深植在他的高尔夫DNA之中,早已见怪不怪,安之若素。至于巨大的转动幅度、精准的动作顺序和回正杆面的方法历经10年磨练,早已炉火纯青。大多数职业选手的挥杆都在不断进化中,但是沃尔夫的挥杆动作早已定型,就如同步行一样自然。就其球路来看,你会知道高坛另一颗耀眼的新星已然诞生。
沃尔夫的挥杆超级有效率,让许多人不禁心生羡慕,急于模仿他。不过冈卡斯表示,沃尔夫的挥杆或许不见得适合每个人:「如果你的上杆转动幅度和马修一样大,那么他的挥杆方法就很适合你,因为你有能力将球杆挥至完美下杆位置。不过坦白说,身体弹性和灵活度媲美马修的球员并不多见。」
「不过他的击球准备姿势、下杆动作以及下杆时的左手腕动作肯定值得效法,你的挥杆会更有效率,击球更精准。」
挥杆前:最奇特的高尔夫起手式
沃尔夫16岁时打美式足球撞断左锁骨,之后为求自保,他抗拒用力转动肩膀通过击球区,导致肩膀方正,挥杆路径过度偏由内而外,杆面开放,因而打出右飞球。回归传统击球准备姿势(右上图)之前,沃尔夫会先预习他希望的击球姿势:肩膀开放,臀部完全转动,右膝盖转向目标(左上图)。练习夫练习时也会提醒自己充分转动身体各部位,以达到肩膀开放的位置。这个看似怪异的挥杆起手式却有助于改善挥杆路径,回正杆面扎实击球。他就连挖起杆二分之一挥杆击球都依样画葫芦。
上杆:举起后大幅度转动
他在起杆时将杆头拉进目标线内侧,但是由于并未转动小臂,所以杆面仍保持关闭。上杆至中点位置之前,沃尔夫单纯用手臂挥杆,身体几乎没有转动,也未曲腕。之后身体才开始转动,双臂猛然举起,右大臂抬离体侧,左臂将近垂直。在此同时,他尽可能转动臀部,左脚跟抬起,右腿伸直(上图),肩膀大幅转动,杆身越过水平线,指向目标右侧。这个举起,然后大幅度转动的动作让球杆感觉很轻盈。他完全保持击球准备时所设定的身体姿势和脊柱角度。臀部大幅转动是沃尔夫上杆过程中另一个异于传统的动作,高尔夫教练普遍认为应该限制臀部转动以便产生阻抗力量。不过沃尔夫的身体仍保持完美平衡,上杆转下杆平稳流畅。
自上杆顶点:画圈调整挥杆路径
沃尔夫的挥杆自上杆顶点开始更加令卫道者皱眉摇头。从上杆初期开始,他的球杆自目标线外侧画一个圈,回归更为传统的下杆位置。这个画圈的动作看似怪异,不过有其道理可追循。一如棒球员的球棒从垂直位置下降到更为平浅的平面,然后水平跨步击球,沃尔夫也是先将重心左移,尽量快速转动下半身,右大臂回归体侧,臀部和肩膀回转。他自地面而上依序转动身体,双手和球杆自然而然移至正确平面(上图)。挥杆速度虽快,但是双臂完全放松。双手保持被动,单纯搭顺风车。
击球区:运用双腿强力击球
下杆动作依序展开之后,沃尔夫和山姆·史尼德(Sam Snead)一样出现蹲下去的动作。他的膝盖弯曲分离,双脚挤压地面(左上图),臀部用力回转。「我很喜欢他这个蹲下去的动作,」冈卡斯说。「我们称之为『吞噬高尔夫球』,产生无比强大的击球力量。」沃尔夫猛力转动臀部,导致双脚用力磨擦地面。「马修是练习场杀手,」冈卡斯说。「他的鞋钉彻底摧毁草皮,我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练习的地方。」接近击球区的时候,沃尔夫的双脚向上弹起,身体持续转动(上中图)。这些动作再加上双臂快速挥动,产生强大的击球力量。沃尔夫是感觉型球员,他在通过击球区时心中只想着「完全转动」。「我感觉身体各部位完全释放,击球之后仍持续挥杆(右上图)。我感觉不受拘束,挥杆畅通无阻,」沃尔夫说。
各专家评价马修·沃尔夫的挥杆:
布区·哈蒙:「马修的挥杆将改变人们对挥杆的看法。高尔夫挥杆的外表不重要,结果才重要。然而他的挥杆是否经得起职业比赛压力的考验?马修已然证明这一点。我一向主张在一位球员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乔治·冈卡斯的看法和我不谋而合。高尔夫名将的挥杆各具特色,而马修的挥杆更是效率一流。」
大卫·李德贝特:「长久以来,我一直提倡这种上杆高直、下杆扁平的挥杆方式。许多高尔夫名将都采取这种挥杆方式,击球质量和准确度都很优秀。这种挥杆法有助于去除多余动作,确保球杆以平浅的路径通过击球区。我预见会有很多人模仿马修的挥杆,因为太有效率了。」
迈克·班德:「如果马修·沃尔夫就教于我,我也不会轻易修改他的挥杆。他的挥杆既稳定、又有效率。不过我不认为他的挥杆会对高坛起革命性的作用,一如25年前的吉姆·佛瑞克(Jim Furyk)。自目标线外侧上杆的球员,下杆时必须大幅修正挥杆路径,才能以扁平的角度通过击球区。米勒·巴伯(Miller Barber)、李·屈维落(Lee Trevino)和摩伊·诺曼(Moe Norman)都属于这类球员。不过我并不会教授这种挥杆法,因为下杆时必须大幅调整挥杆路径,才能回归正确平面。这不是所有人都学得来的。」
汉克·哈尼:「马修·沃尔夫并不是第一位采取这种挥杆法的球员,也不会是最后一位。不过他树立了特立独行的典范,努力走出自己的路。330码开球证明他的方法是可行的。我认为很多业余球友应该仿效沃尔夫的挥杆,因为两者大体相同,只不过方向相反。他们自目标线内侧上杆,然后画一个圈自目标线外侧下杆,形成经典右曲球挥杆。如果他们能仿效沃尔夫的挥杆方式,击球质量将大幅提高。
吉姆·麦克林:「我认为马修的挥杆将开创一股新风潮。他很有个人魅力,能言善道,亲和力十足。而且击球超有效率。「马修并不是第一位采取这种挥杆法的球员,只是较为罕见,颇有新鲜感罢了。米勒·巴伯就靠着这种挥杆方式拿下十多场比赛的胜利。而马修的击球火力更胜巴伯。击球更高、更远是每一位球员追求的目标,而马修提供了另外一种方法。」
迈克·亚当斯:「沃尔夫的挥杆并不适合所有人。高尔夫教练也不会将之纳入标准教法。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式。不过对沃尔夫而言,这种挥杆方法的确地适合他,所产生的挥杆扭力异乎寻常,充分发挥击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