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饭不喝水也能活!《流浪地球2》里的数字生命到底是啥?
《流浪地球2》真的太火了,上映10天,票房超过27亿元。
伴随着电影的大火,不少电影中相关概念也开始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比如数字生命。
电影一开场,数字生命就有了生动而具体的形象,它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只要系统不故障,理论上可以永远存活下去,并且能和现实世界同频共振。
数字生命到底是个啥?
根据很多科学家的认知,所谓的数字生命就是没有DNA的生命,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外第4种生命体。
最早在1990年的时候,世界第一例数字生命就诞生于特拉华大学一位名为托马斯·雷教授的电脑中。他设计的计算机实验是这样的:把关于生命进化的概念引进计算机领域,用计算机提供的资源为数字生命提供一个生存环境。
他所设计数字生命以数字为载体,旨在探索生命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规律。
数字生命一方面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存在于随机存取存储器环境中;另一方面利用中央处理器时间来组织其在存储单元中的行为。借助相应的竞争策略,数字生命之间为争夺中央处理器运行时间和存储空间而展开竞争。
按照托马斯·雷的观点,这种数字生命必须被设计成适合在这样环境中生存的某种数字代码程序。这个程序能够自我复制,而且直接被中央处理器执行。
然而,数字生命的存在也不仅只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问题,也面临着社会、伦理、道德的考验。
与现实的生命一样,数字生命也要消耗资源,只不过不是要吃饭喝水,而是要争抢算力资源,这将遭遇资源分配的考验。如果不是每个数字生命都能享有同样的信息和算力,那么数字生命的社会是否也将有三六九等之分。
反之,如果所有数字生命在同样的“环境”下成长,那是否又只是批量化的数字幽灵?
《流浪地球2》也对此有所思考,人工智能机器人MOSS从图恒宇和图丫丫的数字生命中习得了自我与情感,那么数字生命和AI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2022年6月,谷歌的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就宣称,他们的AI语言模型“LaMDA”产生了自主意识,会向他问出一些“奇怪”问题,像是“我很好奇,研究我的编码会遇到什么障碍?”“未来,你会研究出如何通过神经网络来阅读人类的所思所想吗?”。
但最终这个发现不了了之。验证人工智能是否具备自主意识,目前仍是个难解之题。
只能说技术仍然还在发展,未来会怎样,都还很难说。但是,电影中马兆牺牲之前告诫图恒宇一句话也许可以给人类不少启示。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