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嵩山,重访少林
雪落嵩山,重游少林
嵩山和少林,于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旅游景区,还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梦想,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
当年的一部宽银幕电影《少林寺》,掀起了一股席卷全国的尚武之风,不知有多少懵懂孩童,都在偷偷盘算逃学去少林寺拜师学艺。当时十二三岁的我,也有过那种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是因为表哥就是武术教练,所以没有冲动离家。不过听罢一曲《牧羊曲》,如闻天籁,心醉神驰了好多年。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小曲漫山飘……”这三十多年来,每当我哼起这首歌,仍然能记起抱着白色小羊羔的美丽少女无暇,和那个晨光中练功的英俊少年小虎。
“尽行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能……持。”还记得大殿之上,受戒时的光头觉远那有点犹豫的回答,那无奈的、愧疚的一回头,以及无暇伏在门边探看,悄然离去的黯然神伤。每当想起,总是遗恨莫名。常想,不知道无暇的余生是不是在嵩山坳里牧羊,会不会在少林寺外望着庙墙听着寺内的暮鼓晨钟孤独地老去。
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少林寺时,是深秋时节。从郑州乘坐到汝州的公交车,坐在一车河南味的民工中间,在渐浓的暮色中路过登封下车。在距少林寺七公里的山谷中在凉如水的夜色里,坐在蒲团上观看了一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那是一个美好的夜晚,耳边是水声、风声、木鱼声声化出的空灵的音乐,眼前是溪水、石桥、树林、寺庙、僧人、山民、羊群。晨钟暮鼓,禅音悠悠,是一场听觉和视觉的盛宴。夜宿登封,第二天到少林寺,也是先看武术表演再进寺游览,无处不在的商业气息,冲淡了心中当年的对这个地方的憧憬。
重游少林,因为少了当年的期待,所以心情倒也平静。2月18日上午,大巴车在小雪中从洛阳开往登封。在登封城里用过午餐后奔赴少林。雪落在嵩山上,比之晴朗天气里的景色,更别有一番韵味。
虽然下着雪,游人仍然很多。进大门之后,隔不远就有广播喇叭在放音乐,《少林,少林》《牧羊曲》还有《恭喜发财》。沿途到处有武校招生的咨询点。热闹的路旁,大片落了雪的竹林倒显得分外静谧。
因为要等着观看演武厅两点的表演。人们都停在演武厅附近不再往里去。有人在门前冒雪排着队,更多的人则钻进了购物店里,在镇宅宝剑、佛珠、文化衫等各种旅游纪念品前消磨时间。
演武厅内的武术表演,上场的都是些半大孩子,少林拳、刀枪剑棍鞭等兵器和硬气功表演的确不凡,赢得阵阵喝彩,现场有几名游客上台拜师学武更是笑翻了全场。还有位知名书法家当场写字,卖三百块一幅,买的卖的都收获颇丰。
看完演出,冒着雪再往里走,才到了真正的寺门。因为春节刚过,寺内的的门柱上到处贴着红红的春联。寺内碑文、壁画、古木依旧,偶然见有有和尚在廊下倚着栏杆对着手机不知是语音还是视频。导游在简单的讲解后就让我们自由参观。雪落满了石阶,我们互相搀扶着上下,唯恐摔倒,参观倒成了走马观花。
世代高僧在那里长眠的塔林倒是非常寂静,可惜附近的广播还在放着歌曲,有点破坏气氛。
作为“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的声名远播,并不是因为佛法而是因为武。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广为流传,让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古刹”。后来僧人习武参禅成了传统,久之禅和武在这里融为一体,达到了禅武合一的境地。因此少林寺的僧人在世人眼里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和尚,而有了一层传奇的色彩。年轻的女同事说,看了武术表演之后,都想把自己的儿子送来这里学武了。然而,旁边又有人说,知道这里的武校上一年要交多少钱吗,光学费就两万多呢。
导游说唐朝以后少林寺就在周围有很多的地,富得很,如今因为尚武之风,广收学武的弟子,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学生来到这里贡献学费,少林寺更是富得流油了。
往山下走的时候,看到了远处一块红色的标语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创造具有全球竞力的世界一流旅游服务集团而努力奋斗!”落款是中国旅游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万敏。我们看到以后,都笑了。
少林寺,从来都在红尘之中。在这里,中年的我们找不到心中的觉远和无暇,也找不到少年时候的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