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杏彩优惠(2023已更新(今日/知乎)
暑假还剩十来天,对很多家长来说,孩子开学前最后的这段时间里,是抓紧赶作业、补齐落下的学习进度的最后机会,然而当小亮(化名)妈妈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到家中时,首先传入耳中的是激烈的游戏语音,而推开房间门一看,桌上摊开的习题册还停在早上离开时的地方。
而经过进一步“盘问”,小亮妈妈心惊肉跳地发现,暑期作业的进度还有将近一半没完成。
听着小亮哭着说,“我知道还有很多作业要做,但我总是想先打一局再说,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愤怒、失望、挫败感一起涌上心头——家长的叮嘱和孩子的意志力在游戏面前,仿佛不堪一击,这样下去可怎么办?
小亮的家庭并不是个例。毕竟不仅仅是孩子,很多时候连成人也难以摆脱游戏的诱惑。以市值占游戏市场将近一半的腾讯游戏为例,2020年研发人员近1.4万人,研发费用达120亿元。爆款游戏的背后,是无数人力物力,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大脑的智慧结晶,因此,作为普通个体的家长和孩子在它面前,会感觉到无力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则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而62.5%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13.2%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 小时。
在智能手机和电脑已经逐步成为“日用品”的时代,强行管控和禁止已不再现实。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与其把游戏当成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不如来先想一想,游戏到底有什么让孩子欲罢不能的地方?
为什么游戏能让人“上瘾”?
想知道游戏能满足人什么,就要回到游戏的设计原理上来。在《游戏化思维》这本书中,沃顿商学院副教授凯文韦巴赫和丹亨特总结了游戏能够激发玩家内在动机的几大关键因素。
首先,是成就需求。
游戏往往会把每个大的里程碑式的目标拆分成很具体的小任务,并且为每个小任务设置奖励,这就使得它比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获得奖励和满足感。
而在游戏中,任务往往经过精心设计,一环接一环,能让玩家感觉到困惑和厌倦之前,一直能接受到新鲜的刺激和体验,从而不知疲倦地继续下去。
此外,排行榜的设计能够满足玩家的竞争的需求,成就系统里不断收集的称号与徽章能够满足玩家炫耀和分享的需求,这些都能够持续不断地让玩家接受正面的反馈,从而进一步激发玩家的动机。
其次,是社交需求。而这里的社交又分游戏中的社交和游戏外的社交。一方面,在游戏中通过合作可以更顺利地完成游戏任务,整个过程中更容易有“并肩作战”的感觉,让玩家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另一方面,游戏外也存在着社交圈。当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中流行某款游戏的时候,不跟着玩也很容易被孤立和边缘化,这就产生了“试一试”的动力。比如王者荣耀,就是在打通了微信登录方式后,通过熟人的社交圈逐渐扩散开来的。
很多时候,游戏不仅仅是游戏,也是和周围自己在意的人建立联结、产生关系的一种社交工具。
最后,是自主感需求。换句话说,玩家会觉得自己在游戏中,自己是有选择的。比如在开放性较强的角色扮演游戏中,玩家既可以选择其他玩家一对一PK感受竞技乐趣,也可以选择去副本中,甚至去采草药、钓鱼做一个休闲玩家,甚至仅仅是买好看的装扮打扮自己。这个过程中,玩家会觉得自己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游戏方式,这会激发主动性。
反过来想,这往往也是孩子在面对被布置的任务缺乏动力的原因之一,因为过于强硬的要求,会让孩子忍不住感知到“我是被强迫和要求做这些的”。
此外,游戏中还有一些结构化的设计降低了游戏的难度,比如:
游戏会专门设置发布任务的NPC角色,甚至在角色头顶打上醒目的感叹号作为提醒,减少寻找的难度;
在一段时间内,游戏的目标往往非常清晰、明确,如“收集200根木材”;
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后,会开启自动寻路程序,带领玩家找到下一个任务,而不会在中途晃悠迷路…
其实这些设计,都可以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启示。
毕竟生活和学习并不像游戏那么道路清晰,也不像游戏那么简单容易上手,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也有很多困难和障碍,但爸爸妈妈可以用设计游戏的思路,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读到这里,聪明的爸爸妈妈是否已经有所领悟了呢?
游戏给家长的启示
心法:
1.和孩子站在一边,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我愿意和你站在一边,愿意和你一起想办法”的态度。孩子对于情绪都是很敏锐的,一味斥责和用对待“嫌疑犯”的方式围追堵截,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父母表达出“自己人”的态度,才能够让孩子打开心门敞开沟通。
而孩子愿意沟通和对话,才有了解到真实原因的可能。
2.理解孩子,“看见”孩子的需求
把游戏视之为妖魔,避之不及,往往无助于了解和解决问题,何况这些表面的“症状”,往往只是“替罪羊”而已,没有它,也会有其他的“症状”表现出来。
爸爸妈妈要做的,是用心去观察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去了解孩子喜欢的东西究竟是怎样的,以及一些看似“异常”的行为背后藏着什么样的需求。
比如涵涵妈妈最近发现女儿沉默了许多,一到家就关在房间不出来,抱着游戏不撒手,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也下滑了。涵涵妈妈没有直接把问题归咎于游戏,而是主动找到班主任沟通,以及各种趁着晚饭时间的旁敲侧击,才知道涵涵最要好的朋友转学了,她又融入不进已经形成的同学小圈子,觉得很孤独,只能靠游戏里的人物玩耍排遣寂寞。
这个例子说明,孩子会沉溺于游戏、到了“上瘾”的地步,可能是把游戏当做了“止痛剂”,去缓解和短暂逃离生活中的挫折,在游戏中寻找真实生活中没有能得到的陪伴,等等等等。
前文我们分析了一些最普遍、最通用的需求,然而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可能又有不同的情况,了解具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当然,还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方法,是家长可以做的。
方法:
1.帮孩子设定目标,找到动力
游戏中往往有明确的目标,大到“和伙伴一起拯救部落”,小到“攻克水晶塔”,目标和奖励的结合会激发动力,然而到了生活中,孩子的人生目标往往就没有那么清晰,需要探索和思考,这就需要家长引导,
而当孩子在真实生活中意识到“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要去哪里”,哪怕拥有了一个短期目标,找到了努力的动力,往往对游戏的兴趣就会减弱。
2.将学习“游戏化”,变得更有趣味
孩子喜爱游戏,有可能是往往能够更及时的获得正面反馈,不仅仅是金币材料等“奖励”,还有“我可以做到的”成就感,这些其实也是爸爸妈妈可以参考的。
比如,父母可以帮孩子把学习任务拆得更细,达成了小目标就给一些更小且生活化的奖励,比如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就给孩子做个好菜,作文得到夸奖就全家一起去新的景点玩等等,让孩子更容易有“我做到了”的成就感而非挫败感。
此外,也可以引导孩子,用游戏化的视角看待学习,既可以为学习赋予意义,比如“学英语等于掌握了一个新技能,未来就方便去异域拯救公主”,也可以把游戏的术语举一反三迁移到学习中,比如“这个知识点是关键,学会了它就能解锁一棵技能树,可以开更多的宝箱”,“多次练习等于积累技能的熟练度,练得越多,这个大招就能使得越快越好”,引导孩子把学习也当成轻松和有趣的事情。
此外,还可以参考游戏中的积分设置,比如背多少单词完成多少道题就可以获得积分,积分达标就可以兑换约定好的奖励,而奖励可以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商量,不一定要是家长花钱买的东西,也可以是全家一起参与的活动,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也能够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和亲密度。
让生活和学习成为“游戏”本身,孩子就更有“玩”的动力。
3.把关注点从“不足”转移到“进步”上
不少家长养育孩子的方式,是“挑毛病”。对孩子获得的成绩一笔带过,对孩子的问题拿着放大镜一直念叨,还特别委屈,“夸多了让孩子尾巴翘起来怎么办!”“我是帮他克服短板!”
这一点做得可不如游戏。游戏中有琳琅满目的成就系统,用各种徽章、成就提醒你“你看,你已经做到了这些呢,没想到吧!”孩子自然有动力继续下去。
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的价值的,是他的一技之长,这点甚至可以让人容忍他做得不足的地方。与其挑毛病,不如挖掘他的优势和长处。
何况,孩子也是需要肯定和鼓励的。一味的指责和打击,会让孩子丧失信心。教育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就是家长和老师如何看待孩子,关注孩子的哪些方面,本身就会塑造孩子。
何况有时候,批评只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却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才能变好。如果父母转变思路,把督促孩子进步的方式从“挑错”变为“保持优势”,每天和孩子讨论的内容是,今天哪些地方你做对了,怎么做对的,未来是否可以继续一直对下去,哪些地方又有进步,还有没有进步空间…那么一定会收获“优秀”的孩子。
4.给予孩子更多自主权
前文提到过,游戏可以满足玩家的自主需求,让他们觉得“我是可以选择的”。生活中也同理,孩子有时候不愿意学习和听家长的话,是把这下意识地当成了“任务”,在用隐隐的反抗维护自己的自主权。
除了前面提到的,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和动力,自己激励自己之外,家长平时也可以学着尊重孩子的意愿,少一点强迫和干涉,多让孩子做选择题,多用“你怎么想”的句式,一方面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被尊重,才更愿意交流和行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久而久之,家长也可以更省心,毕竟未来的路需要孩子自己走,管也管不了一辈子。
5.培养孩子的情绪表达和处理能力
游戏往往还充当“止疼片”的角色,让孩子在其中发泄情绪和解压。这也意味着,如果当孩子在生活中有一个港湾,能够让孩子失落和难过的时候给予安慰和支持,如果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能够用绘画和书写抒发情感,能够及时体察和安抚自己的情绪,可能他就不再那么需要“代餐”了。
6.陪孩子多尝试能够替代游戏的有益活动
其实休息也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是全家一起散步逛公园,也可以去书店选漫画绘本,还可以是在记录片里感受宇宙和星空,假期去水族馆体验海洋世界…哪怕仅仅是在家附近,也可以尝试拼模型、打羽毛球,让孩子在需要休闲娱乐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而体验越多,孩子也更有可能发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
总的来说,当孩子本身越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能在生活中体会到越多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能够有越多的感情表达和抒发渠道,能够与越多的人达成情感联结,就越不容易沉溺于某一项具体的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