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沐鸣2挂机(2023已更新(今日/知乎)
图为时任中国羽毛球队教练王文教(右)率领中国队获得第十二届汤姆斯杯赛冠军 新华社发
图为王文教夺得第一届全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
图为86岁的王文教满头华发,精神矍铄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皓
人物档案
王文教,1933年11月生,福建南安人,原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1954年,他为振兴新中国羽毛球事业,从印尼回到祖国,曾多次获得全国羽毛球赛男子单打、双打冠军。退役后先后执教福建羽毛球队、国家羽毛球队,在他任总教练期间,中国羽毛球队获得了1982、1986、1988、1990年汤姆斯杯团体赛冠军,荣获国际羽联“终身成就奖”。
今年9月,获颁“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无上荣光,这是祖国对我的认可。”86岁的王文教满头华发,精神矍铄,手抚奖章,思绪一下子回到了65年前。那时的他,签下“永不回印尼”的保证书,毅然归国,从此一头扎进了中国羽毛球运动事业中。作为拓荒者、带头人,他披荆斩刺,一步步将中国羽毛球运动事业带上世界羽坛的巅峰——先后带出了65个世界冠军。
签保证书毅然归国
1954年5月6日,一艘巨轮拉响汽笛缓缓离开印尼首都雅加达海港,驶向百废待兴的中国。船上,有个印尼家喻户晓的羽毛球明星王文教。
时年21岁的王文教,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梭罗,祖籍福建。父母闯南洋,开办饭店和食品店,家境相当富裕。
生活无忧的王文教,从小练习羽毛球,多次获得梭罗的男单、男双冠军。五十年代初,他连续迎战马来西亚国家队多位世界名将大获全胜,威震国内外。
归国的决定,始于一年前,当时王文教随印尼华侨青年体育团来到中国交流。“当时我和全国冠军交手,打了个15:0、15:6。”王文教回忆道,虽然赢了高兴,但同时也深感震撼,中国这么大,差距如此悬殊,当时他就想回归祖国,致力发展羽毛球事业。
可归国谈何容易,不仅意味着要放弃球星的荣誉地位,还要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离开亲人。此外,印尼有个规定:凡是计划离开印尼前往中国的人,必须自愿签名,保证永远不再返回印尼。“当时妈妈不同意,担心我回国受苦。我跟她解释,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跟旧中国完全不一样了……”王文教说,当年他决心已定,邀约了同为羽球运动员的陈福寿等一起,毅然签下“永不回印尼”的保证书,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艰难岁月耕耘拓荒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北京连个羽毛球场馆都没有。”王文教回忆,回国后他们组成了羽毛球班,来到天津,暂借天津基督青年会的训练场地使用。
饮食上,以前吃惯了大米的小伙子们,经常只能吃面食、小米和粗粮。面对大运动量训练,一开始很不适应。1955年,北京体育馆建成。王文教和班员们住在体育馆附近的平房里,每月领着20多元的工资,夏天挥汗如雨,冬天靠烧煤球取暖。北京的寒冬,让这些出生在赤道附近的“海归”吃了不少苦头。
在印尼,王文教的球技属于自学成才,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而羽毛球班的训练,一定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为此,王文教和班员边刻苦训练、边探索研究,终于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运动员特点的羽毛球技术训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方法。
此外,王文教还邀好友陈福寿共同编写《羽毛球》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关于如何打羽毛球的普及性读物。
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推广,从1956年起,福建、广东、上海、四川等省市先后成立了羽毛球队,全国性的比赛有声有色。
可是,非体育因素的干扰令人始料未及。羽毛球班被迫解散后,王文教来到了福建省队,又遇到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队员们每天承受着大运动量的训练,每月却只能领到30斤的粮食供应。
1960年,腰椎受伤的王文教告别运动员生涯,担任福建男队教练。
因为经济形势的恶化,许多省市被迫解散了羽毛球队,王文教带队坚持,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导致全身浮肿。
60多岁的老母亲知道后,特地从印尼回国探望,托运来2000公斤食品,包括各种罐头、黄油、香肠、面粉、巧克力等,给儿子及队员们食用。
34场全胜震动羽坛
1960年5月,就在王文教苦心经营福建羽毛球队最艰难的时候,已在印尼羽毛球界小有名气的汤仙虎投奔而来。
这个羽坛新秀前途无量。王文教认真地为汤仙虎制定身体训练计划,身患胃病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他,仍以身作则,经常带领运动员们爬山训练。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羽毛球运动形成了以福建、广东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对抗局面。王文教带领福建队吸取广东队的长处,发挥手法灵活的优势,为隐蔽击球的意图,强调后场、前场击球动作的一致性。受日本女排多球训练启发,王文教大胆创新,摸索出一套提高专项素质能力的训练方法,即下肢的专项分解步伐练习,为推动我国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65年10月,王文教率领由汤仙虎、侯加昌等组成的中国羽毛球队,应邀访问丹麦和瑞典,参加了国际羽毛球邀请赛。
丹麦的羽毛球明星哥普斯在当时的国际赛场上号称“世界羽王”,然而汤仙虎如同一头猛虎,干净利落地以15:0取胜。
这次远征北欧,出战34场全胜,中国羽毛球队真正打出了“快、狠、准、活”的独特风格,震动了北欧体育界。
羽球教父誉满世界
因受“海外背景”的冲击,王文教曾被下放到农村“改造”。直到1972年初被调回北京,负责组建新的国家羽毛球队。
训练坚持了大约一年,1974年初,稍有起色的体育事业重陷黑暗之中。1977年2月,柳暗花明,王文教重新挑起了教练的重担,他把被褥搬到集训队,和运动员吃住在一起。
羽坛青黄不接,他与陈福寿、侯加昌等研究商量,尽快发现和培养羽坛新秀,1979年基本实现了新老交替。
率领中国羽毛球队登上世界冠军宝座,一直是王文教多年来的愿望。1981年5月,中国羽联终于成为国际羽联的正式会员,机会来了。
1982年5月,王文教率队前往伦敦,首次参加第十二届国际羽毛球锦标赛,便击败了“七冠王”印尼队。
这场比赛,王文教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刚开始我们特别紧张。因为输的队伍不仅没有任何奖牌,还要站在边上,别人拿奖你得陪着。”王文教回忆时双手一摊,笑着说。
“第一天比赛1:3落后,次日连扳4局终于夺冠。”王文教说,当他高举奖杯时,“感觉作为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
此后,中国男队又于1986年、1988年、1990年连续三届夺得世界冠军。
直到1993年卸任时,王文教培养出一大批羽球人才:杨阳、赵剑华、李永波、田秉毅……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其执教期内,中国羽毛球队在汤姆斯杯赛、尤伯杯赛、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等重大赛事中,共夺得56个单打世界冠军和9个团体世界冠军。
回望来时路,王文教无悔于1954年的人生抉择。毫不夸张地说,王文教,就是中国羽毛球走向辉煌的奠基人,而“人民楷模”的称号正是对其几十年来心怀祖国、辛勤付出的最好褒奖。
如今的王文教,虽然离开国家队一线多年,但他的爱国情怀、为国争光的精神,仍激励着中国羽毛球队年轻一代,向着中国体育新的辉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