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亚游国际娱乐ag(2023已更新(今日/知乎)
原标题:巴黎圣母院和上海有什么关系?
巴黎圣母院和上海有什么关系?
文 | 沈 林
说起巴黎圣母院,你会想到什么?是法国巴黎那座标志性的建筑,还是维克多·雨果的传世经典?总之,不会是上海。
然而,最近欧莱雅中国和上海久事美术馆举办的巴黎圣母院全球首个增强现实感沉浸式展览,让上海市民有机会近距离参观和了解巴黎圣母院数个世纪的厚重历史,通过AR技术,展览还为参观者还原了2019年那场举世瞩目的大火发生后,巴黎圣母院一直在经历的修复工作。巴黎圣母院,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在黄浦江畔“重生”了。
走到展览入口,拿到工作人员配发的HistoPad平板电脑,观众就可以扫描遍布展馆的“时空”之门,踏上虚拟与现实互为交融的美之邂逅。
据介绍,本次展览以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意外失火拉开序幕,带领观众回溯至850年前的遥远时光,再现大教堂所见证的历史变迁——从昔日圣母院的第一块奠基石被铺下,到拿破仑一世加冕仪式,再到今天的修缮现场……而上海,是本次展览的亚洲首展,观众可以通过视频解说、全景观览、互动游戏等11种交互方式,“亲历”巴黎圣母院数个世纪的峥嵘变迁和历史故事,并追踪其最新修复进展。
为了确保能至臻还原圣母院的历史样貌,展览共历经2年雕琢,邀请到8名艺术史、历史学、神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科学委员会,进行了超过30多次探讨论证,并广泛咨询了对大教堂不同历史时期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最终借助展览技术开发方——法国科技公司Histovery精细入微的3D建模技术,让承载着法国的辉煌历史与浪漫艺术的巴黎圣母院焕然重生,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这里都能得到启发。
1月3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沙龙活动,更让观众“在黄浦江畔,与巴黎圣母院浪漫邂逅”。策展人、艺术脱口秀创始人罗依尔的精彩脱口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张智的深度对谈,让与会听众们在上海的外滩18号感受到了法国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之美与文学之美。
张智细数了一系列发生在巴黎圣母院中的人们熟悉的故事,包括大仲马小说《玛戈王后》的主人公玛戈王后与亨利四世的婚礼,以及拿破仑的加冕仪式。他认为:2019年的那场大火为什么会令世界都感到惋惜,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栋建筑,更成为了法国一种文化的符号,成为后世无数文化艺术创作的主题和素材,包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还有音乐剧、电影、展览等等。对历史建筑而言,今天的人们就是未来历史的参与者。
在汤惟杰看来,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同样与历史息息相关:“雨果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写作中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他赋予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建筑一种特殊的生命。他在写巴黎圣母院,告诉我们,在差不多五六百年的时间里面,建筑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变化,门、阶梯、雕像,甚至整个形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这跟欧洲或者法国的历史、宗教的变迁等等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主办方之一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还在这里举办了《巴黎圣母院》小说插图珍藏本的首发仪式。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表示:“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提到‘建筑艺术是人类伟大的书面语言,一切人类思想在这部巨书中都有它的一页’。雨果曾经担心印刷术会扼杀建筑这种艺术,不过在当时这部小说最终推动了巴黎圣母院的修缮工作。时至今日,对巴黎圣母院的再次修缮也仍在继续中,相信这座承载着丰富历史的建筑将来会焕发新生机。正如每一次用崭新版本推出《巴黎圣母院》,用我们的想象力将这部不朽巨著再次带到读者手中。”
新版《巴黎圣母院》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封面的“玫瑰花窗”。封面金属花窗采用金属浇铸工艺制成,力图复刻巴黎圣母院主花窗的造型和神韵。除此之外,书中约百幅插图拆自一本法国古董书,运用艺术品级制版工艺放大15倍对原画摄入,再进行描图调色,力求还原原画细节,线条丝丝入扣。
玫瑰花窗的设计也处处体现在展览陈设中:现场的装置、图画、照片……展览与书籍的结合,让巴黎圣母院的美穿越百年、跨越千里、深入内心。
正如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企业事务与公众联动官兰珍珍所说,巴黎圣母院在许多中国人印象中,是“先有小说,再有建筑”。在没有看到真正的建筑前,在大家脑海里留下印象的就是雨果的小说。“850多年来,巴黎圣母院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不断新生,不只是因为它是建筑艺术的奇观。它所见证的历史史诗和以它为灵感诞生的文学、歌剧等文化作品,也不断滋养着它,让它真正成为了一座属于全人类的精神文化殿堂。期待更多的中国观众和读者能够透过这些创作,来感受巴黎圣母院的精神力量,一起让巴黎圣母院所凝聚的文明之美生生不息。”
PS:由于观众的热情高涨,原定于1月2日结束的展览延期至1月8日,欢迎在这个周末去外滩18号一睹巴黎圣母院的风采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