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傲世皇朝都(2023已更新(今日/知乎)
原标题:提着灯笼,追赶春天丨理想国2023新书预告
“时间,就算你将它紧紧攥在掌心,它也仍然会胡乱挥舞,拼命扭摆,挣脱向它要去的地方。”
小说《客乡》中的这句描写,揭示了时间的某种本质:它以一种不容分说的确凿,裹挟着一切不甘或不舍,奔向一个我们都无法抵达的终点。
时间不会停下来等待,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已逝。巫鸿在《豹迹》中写道:“写下的记忆不再是记忆......越真实越成为记忆的墓碑。”
2022年不会消失,更不会被遗忘,2023年,我们依然要往前走。这些即将出版的新书,就是我们想要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的足迹。
人文
01
《白先勇典藏集》
白先勇 著
永远的白先勇,永远的青春版。
2023年白先勇推出的精装版《白先勇典藏集》,汇齐了所有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和《寂寞的十七岁》,长篇小说《孽子》,以及散文集《树犹如此》,附有文学年表、旧影照片、新增篇目,一览无余白先勇的代表作。从他的作品里,能看到近百年中华文化的时空流转和社会延迁,故而读者赞之为“永远的白先勇”。
白先勇说,“一个作家,一辈子写了许多书,其实也只在重复自己的两三句话,如果能以各种角度,不同的技巧,把这两三句话说好,那就没白写了。”
02
《木心遗稿》(第二辑)
木心 著
木心说,“我的文字没有什么意思,就像音乐那样,没有什么意思。”
并说,“我好像从小就不爱追求意义的,音乐有什么意义呢,梅花桃花都是没有意义的。”
也说,“你怕别人看不懂你的文章,那是你写得不好,无从懂,如果你写得好而没人懂,恭喜恭喜,懂的读者自会来的。”
还说,“我的文章比不过海,只是一带不太长的沙滩,而你们可以眺望海。”
斯人已远,在木心逝世十周年亮相的第一辑《木心遗稿》之后,第二辑也已在路上,请读者慧眼一读。
03
《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
徐贲 著
《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为大众读者提供人文经典阅读的必要知识,挑选在文学史或思想史上有其重要性、在文化和社会变革时期尤其能显示充沛思想能量的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导读,引导更为广阔的思考。
作者携带着人文经典,从影响西方世界最为深远的古希腊,一路伴随我们走过罗马帝国的兴衰、早期基督教的兴起,穿过并不完全黑暗的中世纪、璀璨丰富的文艺复兴,最终抵达我们生活的现代。通过本书,可以与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卢梭等70余位人类历史上的智者,《奥德赛》《理想国》《堂吉诃德》等90余部西方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展开对话。
04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
钱穆 著
这是一部充满历史细节和温情回忆的书。1974年,八十岁的钱穆先生追念亲恩,成《八十忆双亲》一书,八年后又成《师友杂忆》。这本书即两书之合刊,并收入附录文字十二篇。
《八十忆双亲》中,先生追忆了祖父、父亲、母亲、兄长的一生,他们言传身教的精神成为钱穆人格的一部分。作《师友杂忆》时,先生双目已不能见字,回念求学过程中所遇各位老师,和辗转任教于小学、中学、大学的经历,以及钻研学问的心路历程,感慨万端。
从果育小学到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新亚书院,几十年来世风时态骤转亟变。从这本书中,可以窥见二十世纪国家、社会、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之变,以及胡适、顾颉刚、陈寅恪、汤用彤、林语堂的侧影记事。先生所追忆庶可使前世风范有所存留,读此杂忆者,苟以研寻中国现代社会史之目光视之,亦未尝不足添一客观之旁证。
历史
05
《特洛伊的海伦》
[英]贝塔妮·休斯 著;曾小楚 译
自人们写作之初,“世上最美的女人”——海伦就是人们写作的主题之一。在近3000年的时间里,她既是美丽的化身,又象征着美丽背后的毁灭性力量。她的魅力引发了特洛伊战争,也因此被视为灭绝的化身。但她到底是谁呢?
贝塔妮·休斯重建了这位史前公主的生活背景,试图再现一个“真实”的海伦——一个来自希腊青铜时代有血有肉的贵族。她考察了海伦在希腊、非洲北部和小亚细亚等地留下的物理、历史和文化痕迹,探讨了海伦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及其寓意,追踪了海伦对古代世界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凭借生动的叙述、扎实的史学知识,贝塔妮为我们揭开了围绕在这位史上最神秘女性的层层面纱,展现了近千年来人们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投射到这位女性身上,重新发现一个颠覆我们固有认知的、真实的海伦。
06
《生于暴力:民族、认同与一个巴尔干社区的记忆》
[美]马克斯·伯格霍尔兹 著;何其原 译
1941年夏天,巴尔干地区的一座小镇爆发了一系列集体暴力事件。一开始,一群武装力量以“克族人”自居,对他们眼中的“塞族人”展开了无差别的杀戮。一部分被追杀的人躲进森林里逃过一劫,随即组织起来,向屠杀者实施报复。在双方相互屠杀的过程中,大量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遭到波及,财产被洗劫一空,村庄被烧成白地。
对于这场发生于克罗地亚独立国政权下的悲剧,以往的历史研究者大多归因于族群冲突,直到一捆破旧的蓝色文件夹重见天日。本书作者循着这份官方档案提供的线索,深入事发当地,采访了众多当事人,结合大量一手史料,最终发现,这场屠杀中的许多人都兼具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原本并非什么“克族人”“塞族人”,而是共同生活、不分彼此的邻居。不是族群冲突引发了暴力,而是暴力生成了相互敌视的族群。
07
《资本主义的时代:一部美国史》
[美]乔纳森·利维 著;鲁伊 译
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家乔纳森·利维以经济史的视角(资本扩张与收缩、资本与收入分配、市场信心、经济周期)为经,以国家行动与法律和政治潮流为纬,将美国的历史分为商业时代、资本时代、控制时代和混乱时代,追踪美国资本主义四百年的完整发展历程,不仅涉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成长,还描绘了普通美国人的经济生活演变。
08
《重新解读日本历史》
[日]网野善彦 著;柳一菲 译
网野善彦是20世纪日本最具原创性的历史学家之一,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日本中世史研究的全新局面。
在他笔下,中世日本不是一个孤立岛国,生活于其上的居民也不都是固定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也不只是有披坚执锐的武士、争权夺利的贵族、万世一系的天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贸易、流通和竞争驱动的动态的日本历史,大量非农业人口活跃于这些舞台上:依靠山川和海洋生活的山民、海民,结成行会的各类工匠,深度介入社会变革的新佛教各宗派,享有一定自由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女性,充分利用海陆交通网络的商人,四处奔波讨生活的歌伎、乞丐、巫女,手沾“污秽”的各色“非人”,努力经营庄园和领地的领主、官僚……他们与农民一道,为了生存与发展,不断适应、改造环境,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
09
《1914年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迷惘一代”的诞生》
[美]罗伯特·沃尔 著;曾小楚 译
1914年一代在历史上曾有过很多名称:迷惘的一代、失去的一代等。他们的生活因被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彻底改变了轨迹,原本的理性的世界正在瓦解为非理性的世界,于是对身份认同和历史延续性的追寻成为他们作品中恒久的主题。
罗伯特·沃尔引用了大量1914年一代作家的作品,包括海明威、雷马克、菲茨杰拉德、格雷夫斯、葛兰西、加塞特、萨松等人的小说、诗歌、传记、回忆录、私人信件,试图还原20世纪初期欧洲五个主要国家——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从中探寻悲观主义和绝望如何传播,自由和人道主义价值如何衰退,共产主义为何流行,法西斯主义如何崛起,以及欧洲最先进国家为何爆发前所未见的暴力行径。
本书阐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及其对参与者的影响,是一部深入探讨战争和动乱阴影下的生活和情感,以及20世纪上半叶欧洲集体和个人精神发展的杰出研究。
10
《毁灭的代价:纳粹经济的兴起与崩溃》
[英]亚当·图兹 著;刘玥 王阳阳 姜昊骞 译
在所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述当中,纳粹德国一直被认为背后有高度工业化的经济作为支撑。希特勒政权为了摆脱一战后的经济困境,发起了规模非凡的军事和经济动员。希特勒对全球经济实况的直觉性了解构成其世界观的基础,他意识到德国在1933年的贫困不仅仅是因为全球的大萧条,还因为德国领土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希特勒曾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崭新的全球化世界,美国将以压倒性力量碾压欧洲。而最后的一丝转机就是建立一个在德意志民族统治下的欧洲超级大国。然而经济动员推动了纳粹帝国的建立,也加速了德国与欧洲的悲剧——经济与种族主义政治挂钩最终引致纳粹帝国的覆灭。
本书着重评述军备和战争在希特勒宏大构想中所占据的中心地位,将纳粹经济的崛起、顶峰、和衰落娓娓道来,将重塑我们对纳粹和二战的认知。
纪实·科普
11
《捕杀:保护猎艳者的谎言、监视与阴谋》
[美]罗南·法罗 著;尹楠 译
《捕杀》基于作者关于韦恩斯坦事件2年的新闻报道而成。作者全面回顾了自己以记者身份调查、报道韦恩斯坦性骚扰、性侵事件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遭遇的阻挠、威胁和监视,揭露出韦恩斯坦长达近20年不正当行为的全貌,显示了权力与财富是如何被用来逃避惩罚、掩盖罪行、让整个媒体噤声的。
同时,那些作为受害者的女性,她们勇敢地站到聚光灯下,重新撕开自己的伤口,因为她们相信,这样做就是在保护其他女性。
12
《谁住进了养老院:新中国养老志》
[美]罗丝·K. 凯米格 著;刘昱 译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基于作者在昆明13个月的访谈和调查写成,不仅细致描述了当今中国的老年生活,也详细分析了当今中国老人面对的养老选择和困境,以及家庭成员、养老院看护者面对的照护难题。
特别是,本书聚焦于从老人视角而非子女角度出发记述了当今养老现状,便于读者更真实地了解老人的心理以及面临的养老难题。
13
《育儿放弃》
[日]杉山春 著;烨伊 译
2000年12月10日,日本爱知县发生了一起女童死亡案。一对年轻的父母将刚满三岁的女童放进纸箱中将近二十天,在此期间,几乎没有给她吃任何东西,导致女童饿死。同时,这对父母一岁半的儿子在家中健康成长,母亲还怀有身孕。
作者杉山春是一名纪实文学写作者,也是一位男孩的母亲。案发后,她花三年半时间,采访涉案父母及父母家属、当地儿童保护组织、医院等多方人士,搜集了案发前到法庭审判中的各种资料,以细腻深切的情感洞察能力,深刻挖掘出案件背后存在的原生家庭问题、社会机构及法律法规的漏洞,同时毫不避讳地指出女性在育儿中需直面的苦难与无助,揭示女性育儿困境的多重面向,发人深省。本书获第十一届小学馆非虚构作品大奖。
14
《宇宙创世记》
[意]圭圭多·托奈利 著;施宏惠 译
本书利用学界的最新发现,将宇宙的诞生和发展比作“创世七日”,依宇宙演进的内在逻辑将宇宙发展史也分成了七日:大爆炸之前的混沌、大爆炸、玻色子开始起作用、光的诞生、恒星诞生、秩序涌现、各种复杂形式涌现。并展望了宇宙的未来。作者以优美又丰富的笔触,带领读者亲历了一番宇宙级的“奥德赛”史诗。
15
《开颅:小儿神经外科医生的“扣人心弦”故事集》
[美]杰伊·韦伦斯 著;高天羽 译
人脑看上去只是一团均匀的“酸奶”,但毫厘米之间就是功能全然不同的脑区——或肿瘤;更不用说还有脑疝、外伤……这都使得脑部手术非比寻常。而如果开颅手术还要发生在一名儿童身上呢?从事小儿神外科25年、经历过数千台手术的作者,为读者讲述了自己的从医心路,以及亲历的一桩桩病例的细部,如小女孩在影院突发危重脑病,赛车的少年在父亲眼皮底下摔开了脑壳,乃至为胎儿修复脊髓……令读者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这一领域的卓越和惊悚,喜悦与伤情——操动神经的医生,是当之无愧的“扣人心弦”之人。
哲学·心理
16
《正视创伤》
[美]乔治·A.博南诺 著;张绚 译
基于40年研究,先驱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乔治·A. 博南诺在本书中梳理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的历史,人们关于创伤认识的变化。此外,他还讨论了是什么让人有复原力,为何人有时会失去复原力,以及人如何更好地处理创伤压力。
作者认为,我们未能预测人们对灾害事件的心理反应,是因为我们对创伤的理解大多是错误的,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普遍。而PTSD实际上是人们学习如何处理特定情况的自然过程的信号。假如我们理解该过程如何运作,就能更有效地应对问题。
17
《人性之镜:动物伦理的历史与哲学》
钱永祥 著
本书从当代社会人与动物的关系出发,全面介绍动物伦理学的相关议题。动物伦理学与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都有密切关系,但不应仅止于理论的建构和道德的意识,而是从我们内心的动力出发,延及一系列真实的观察、思考以及讨论和行动。
作者认为,动物伦理不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可以改善人性的道德质量,甚至于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从这个角度看,动物伦理的意义并不只在拯救动物,而且还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环节。而本书正试图通过介绍当代动物伦理学的发展史及作者自己相对宽松、低调的伦理观,让更多读者可以接触并理解动物伦理学,共同为社会进步做出努力。
18
《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
王芳 著
自心理学诞生一百多年来,从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到弗洛姆,众多心理学家都在试图探索“人”的秘密。本书源自看理想广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程,北师大心理学部王芳教授基于哲学“终极三问”、围绕人格心理学的主要面向展开,从最现代又最贴近于自我认识的人格特质讲起,进而延展到生物学取向理论、个体差异理论,以及心理学人格经典大理论。结合新近及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又面向现实问题,带我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看到每个人独特的价值所在。
19
《思想家:与15位当代领衔哲学家谈谈哲学》
[英]布莱恩·麦基 著;吴芸菲 译
1978年BBC播出的电视节目《思想家》(Men of Ideas),秉持向大众介绍哲学的宗旨,通过与当代哲学不同领域15位哲学家的对话,呈现相应的哲学流派,并请哲学家对他们所属的哲学流派进行剖析。这些哲学家包括以赛亚·伯林、查尔斯·泰勒、马尔库塞、伯纳德·威廉斯、艾耶尔、奎因、乔姆斯基、普特南、德沃金等,对于哲学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节目播出后,被《每日电讯报》评价为“实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壮举,即在不损害知识完整性以及失去收视率的情况下向大众呈现深奥的哲学问题”。
此书即基于此节目而成,保留对话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哲学入门书。
艺术
20
《秦汉工匠》
[美]李安敦 著;林稚晖 译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李安敦教授厘清了工匠的社会位置以及官方资助和法律限制对其产品带来的影响。本书在在呈现了我们博物馆中的精品,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制作出来的。 ——鲁惟一 (著名汉学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21
《中国美术与朝代时间》
巫鸿 著
资深美术史学者巫鸿的扛鼎之作。讲述朝代时间的观念、叙事与美术创造在古代、近代中国2400年的共生关系。
主要运用现存地上文物(书画、玉瓷、青铜器、壁画、雕塑、版画、老照片、明信片等),并结合地下墓葬遗迹。以丰富道地的美术史分析和作品图档,本书讨论:东周到汉代间礼器、六经中展现的三代观念,12金人与秦始皇陵永恒王朝的关联,天命观念与祥瑞图像的创造;魏晋南北朝到唐代间,在佛教瑞像、僧侣经论、敦煌石窟中造像和壁画、武则天封禅地点(从泰山到嵩山)的变化中呈现出的域内、域外不同朝代时间模式的交错互动;唐、宋、辽代美术史书写(三古)、美术创作(复古)与收藏(鉴古、藏古)中的陈规再造;宋元、明清、民国时期,遗民因应易代断裂的掣肘与超越。
22
《古迹入门》
李乾朗 俞怡萍 著
李乾朗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的知音、古迹解码人。他不仅有着丰富的学养和古迹修复经验,还具备独到的建筑透视眼和神乎其技的手绘功夫。如果说他的《穿墙透壁》是“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那么《古迹入门》则是带领读者品味宝岛古建文化的精妙。《古迹入门》以“手绘+照片+图解”的方式呈现全岛的重要历史古迹,可以说是一部汇集了丰富建筑知识的图像百科。全书涉及25类古迹,包括少数民族聚落、城郭、寺庙、祠堂等,从每种建筑的结构名称、历史背景及外观特色等出发,引领我们走进宝岛古建筑的大门。宝岛丰富的建筑遗存,与整个中国古代至近代建筑形制一脉相承、互为观照,又特色独具。感受宝岛古建的魅力,这一本书就够了。
23
《约翰·伯格论艺术·风景》
[英]约翰·伯格 著;栾志超 译
“风景”(landscape)是艺术中最常见的主题。约翰·伯格以独特的观察方式,探讨了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家、思想家、艺术家,如何与“风景”这一概念发生联系。他将“风景”作为一个生动的、解放的隐喻,而不是一个僵硬的定义。本书写作视角广泛,所论涵盖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的艺术运动和艺术家。伯格的目的,就是用《风景》影响、挑战和滋养每一位读者,最终让每个人拥有理解世界的美学风景。
24
《约翰·伯格论艺术·肖像》
[英]约翰·伯格 著;陈曦 译
在《肖像》中,约翰·伯格带领我们穿越几个世纪的绘画,展示了他一生对各种艺术家的迷恋。他以深入浅出的文笔,提出了认识艺术家的全新方式,包括从伦勃朗到亨利·摩尔,从波洛克到毕加索,这些艺术家有的被封为圣人,有的在世时默默无闻。自始至终,伯格的书写都保持着社会、艺术和更广泛的文化研究之间的基本联系。其结果是,他的文字成为当代世界最精辟的批评声音之一,游走于数个世纪的视觉文化之间,为大众带来启发。
25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
[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法]弗朗索瓦·特吕弗 著
郑克鲁 译
本书是法国电影导演特吕弗与世界级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就电影艺术问题进行的对话录。这是一本最具“挑战性”的书,它揭示了希区柯克这个易受攻击而又敏感的人的真正本质,也记录下了自默片时代起便活跃在影坛上的这位大电影艺术家行将消逝的艺术秘密。这场交谈进行了四年,希区柯克回答了特吕弗关于自己电影生涯的500个提问。特吕弗以“俄狄浦斯求神示”的方式向他发出询问,试图通过希区柯克的全部作品去搞清“希区柯克式电影语言”的独特架构——正是这种架构形成了他不可模仿的风格。
中文新版与法国伽利玛出版社1993年版全本一致。《纽约时报书评》曾如此评价该版本:对电影问题的洞察力,让人们往往被谈话的密度所折服……特吕弗让希区柯克这个平时很谨慎的人敞开了心扉,他在这方面表现出的技巧令人折服。而这也是特吕弗以前从未做过的,(也不会再做)。如果说1967年的版本可以被视为经典,那么这个修订版就更加出类拔萃了。
26
《哥特:一部图像史》
[英]罗杰·拉克赫斯特 著
梁媛 译
哥特(Gothic),这个词让人联想到黑暗和忧郁、怪异和令人恐惧,以及灵异、怪奇的地点和人物。作者拉克赫斯特没有从概念的考据与辨析入手,而是将这种不可思议的风格通过建筑、文学、艺术,乃至电子游戏等领域的大量图像表现出来。
从维克多·雨果和E.T.A.霍夫曼的作品,再到南方哥特式风格、古代民间传说,以及经典恐怖电影,作者探讨了一种始于边缘、曾经小众的亚文化美学如何经过几个世纪的重新塑造,成为全球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在作者看来,我们(US),最终亦将成为一种哥特类型,因为它已经开始根据我们不断变化的恐惧和焦虑而变换形象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了哥特气质 。
外国文学
27
《我以文字为业》
[美]厄休拉·勒古恩 著;夏笳 译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Guin,1929—2018)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传奇人物,也是人文精神无与伦比的守门人,《我以文字为业》是勒古恩的非虚构选集,收录了她从2000年到2016年一系列关于人生和文学的文章,共67篇短文加1篇手记,主要分为演讲、散文与评论文章。
诚如勒古恩所说,“我以文字为业”,在本书中,她畅谈自己的文学观念,深度关切文学在当今世界的位置以及我们时代的阅读状况,具体剖析阿特伍德、波拉尼奥、卡尔维诺、萨拉马戈等前辈作家及当代大家的代表作品,展现当代小说的深度与广度,将自己的阅读与经验、写作与思考和盘托出,可谓是呈现了一幅极为珍贵的思想画像、文学自传。与此同时,她也通过文学的镜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周围世界的可能视角。
28
《白日尽头》
[德]燕妮·埃彭贝克 著;胡烨 译
著名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赞誉德国小说家燕妮·埃彭贝克(Jenny Erpenbeck)是“这一代最杰出、最重要的德语小说家”。《白日尽头》是埃彭贝克长篇小说代表作,为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名单作品,获得汉斯·法拉达奖、《独立报》外国小说奖、欧洲文学奖。
她是摇篮里室息而死的女婴;她在战后调敝的维也纳度过因顿的少女时代;她在政治上觉醒,投身运动,又失去一切;她回到东德,成为人民作家,在掌握话语权的巅峰猝然离世;她活到九十高龄,失去了记忆,而养老院之外已是另一个国家……从世纪之交的加利西亚犹太小镇,到三十年代的莫斯科,再到重新统一的柏林,有的她被热爱,有的她被背叛,有的她淡人历史,被人忘却。
每一卷都以她的死亡结束,其后每一卷又重新想象假如她活了下来,可能拥有怎样的人生:一个婴儿小小的坟茔,本可以和阿尔卑斯山一样大。在看似不可避免的历史动能中,所有这些“假如”的总和意味着什么?一切终将逝去,句子被烧成了灰,足迹会消失,最后剩下来的是一个生命坚不可摧的铁的印记。
29
《狐狸》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著;刘伟 译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Dubravka Ugrešić),1949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今克罗地亚),先后在包括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1996年定居荷兰阿姆斯特丹,从事小说创作、文化评论、翻译、文学研究及编辑出版等工作,致力于推动母语的开放性,维护文化的连续性。作品已被翻译为三十多种语言,获南斯拉夫NIN奖、奥地利欧洲文学奖、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入围国际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短名单。
狐狸不属于野兽,不属于我们人类,也不属于神灵。她是一个永恒的偷渡者,一个在世界之间穿梭自如的移民,被抓到逃票时,就会用尾巴玩球,表演她廉价的小把戏,目光极为短浅地将观众转瞬即逝的赞叹当成了爱。那是她的荣耀时刻。其他的一切都是恐惧的历史:逃避猎人的子弹、不停狂吠的猎犬、迫害、殴打、舔舐伤口、羞辱、孤独和廉价的安慰——一串鸡骨头做的手摇铃。狐狸是作家的图腾。
杜布拉夫卡以各个文化中古老神话都具备的“狐狸”为原型,在历史和地域之间交织跳跃,逐层揭露了“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的奥秘。
30
《疼痛部》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著;姜昊骞 译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岔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
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战后”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那边”。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
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比诺什或红白蓝编织袋的形式出现,将我个人的疼痛翻译成我的语言。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
疼痛是无言的、无用的,却唯一真实的证人。
31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著;何静芝 译
柏林是一座博物馆之城。
1994年夏,无条件投降博物馆关闭,数万苏俄士兵离开柏林。不久后,有了一个“俄国人在柏林”的展览,里面有张长长的纸条,写着被俄国人毁掉的每一条柏林街道的名字。
柏林动物园,住着活海象的水池畔,有一场不同寻常的展览,陈列着从海象罗兰的胃里找到的所有物品:打火机、婴儿鞋、儿童水枪、啤酒起子、塑料小汽车……
柏林的跳蚤市场是开放的博物馆,展览着过去与现在每一天的生活,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得到和解,每样不超过几马克;各种幸存下来的军装与肩章和谐地堆叠在一起,主人已经死了很久,飞蛾是它们唯一的敌人。不拘来自何方的人都可以做生意,有巴基斯坦人、土耳其人、波兰人、吉卜赛人、前南斯拉夫人、德国人、俄国人、越南人、库尔德人、乌克兰人……已逝的日常,时间的垃圾,都被他们当作纪念品在这里贩售:别人家的相册、不走的表、破口的花瓶……
生活破灭的故事只能一点一点地被讲述。事物比人们更持久。相册比主人寿命长。漫长的生命隐藏在旧外套里,在毫无意义的物体里。当一个国家消失,集体记忆也会消失。身边的物体消失了,对日常生活的记忆也会消失。但我记得一切。第一罐南斯拉夫洗衣粉。第一部南斯拉夫电视剧。加夫里洛维奇肉酱。
——“我们这里所有的人,都只是会走路的博物馆展品而已。”
32
《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
[美]琼·狄迪恩 著;傅适野 张之琪 董牧孜 许晔 译
琼·狄迪恩(Joan Didion,1934—2021),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评论家,新新闻主义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之一,美国20世纪后半叶最优秀的随笔/评论写作者, 常年为《纽约书评》《纽约时报书评》《星期六晚邮报》《美国学人》《国家评论》《生活》等杂志报刊供稿。1968年,凭《向伯利恒跋涉》崭露头角。2005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2007年,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年度奖章。2013年,美国艺术与人文国家奖章。
中文版《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是狄迪恩的非虚构全集,以英文版 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in Order to Live 为主体,此外还收录了笔记《南与西》( South and West ),共计八部合集。
33
《殉道记:塔可夫斯基日记》
[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著;李芝芳 译
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电影人、《雕刻时光》之父塔可夫斯基完整创作日记初次完整引进俄语直译,含200幅高清手稿剧照图片。
本书为理想国电影馆系列招牌《时光中的时光》的完整版,然而旧版缺漏大量内容且为英文转译。本次经塔可夫斯基之子独家授权,收录1970年至1986年间所撰写的日记和笔记,呈现苏联解体前20年的社会与艺术面貌。由资深俄语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研究员李芝芳自俄语直译。
在日记中,塔可夫斯基不间断地记录下他的阅读和思考,描摹难以忘怀的梦境,谈论社会的现状和艺术的未来,记录工作上的困难与希望。
34
《富士日记》
[日]武田百合子 著;田肖霞 译
武田百合子的处女作《富士日记》,是作者从1964年7月到1976年9月十三年间的日记,记录了百合子与丈夫——小说家武田泰淳以及女儿武田花每年若干个月在山梨县富士山麓小屋“武田山庄”度过的时光。
35
《晨星》
[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著;李树波 译
继《我的奋斗》(Min kamp)之后,克瑙斯高九年来出版的第一本小说,讲述弥漫整个世界的疏离感,以及所有人的黑暗。
八月的一个漫长夜晚,阿尔内和托芙跟孩子们待在位于挪威南部的夏屋里。他们的朋友埃吉尔住在附近。 牧师凯瑟琳在从一个圣经研讨会回家的航班上,对自己的婚姻产生了质疑。 记者约斯特恩在外喝酒,他的妻子图丽德是精神科看护部门的一名护士,她正在值夜班,这时一名病人逃跑了。
在他们的头顶,一颗巨大的恒星突然出现在天空中。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神秘的不祥预感。
九个普通人的生活在这片星空下展开,奇怪的事开始发生,阿尔内在夜间开车时,路上密布着成百上千的螃蟹; 约斯特恩接到一个电话说一个死亡金属乐队在撒旦仪式中被残忍杀害; 凯瑟琳为她在机场遇到的一名男子做葬礼弥撒——但他真的死了吗?
36
《游隼》
[英]J. A.贝克 著;李斯本 译
一部影响超过半个世纪的伟大杰作,绝版经典全新回归。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平坦的湿地上,J. A.贝克追逐着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在日复一日的追逐中,他作为人类的意识逐渐消融,无可避免地被一种鹰的意识所取代……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华语文学
37
《可是,我开的是书店》
孙晓迪 著
开一家自己的独立书店,大概是每个爱书人的终极梦想。那么,梦想实现之后呢?
2017年,孙晓迪从出版社辞职,创办了自己的离河书店。从决心开一家书店开始,她在这本书里记录了自己对于书店的憧憬、布置书店时不知疲倦的兴奋、开张后接待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客人、实际运营后遭遇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从实体店到互联网,离河书店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迎来了新的生机。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在第一视角近距离观察到独立书店的真实运营模式。书店不是图书馆,不是咖啡屋,不是文艺景点,也不是批发市场。书店跟各行各业的店铺一样,有成本和利润的考量,要经受市场的考验与时代的冲刷。然而书店又是那么独一无二,无论它带来了多少痛苦,却始终有更多的热爱与之抗衡。也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书店始终存在于市井街铺的原因:无数人对它抱着各种不同期待的同时,它也给无数人带来了无穷的信念与理想。
38
《老实好人》
顾湘 著
随笔《赵桥村》书写季节和自然的浪漫,《在俄国》记录少年的留学生活,这一次,作家顾湘带来全新小说集《老实好人》,收录近年创作的十一篇中短篇作品。这些才思巧妙的故事,呈现出作者强大的虚构能量和独特文风,写尽都市人的孤独和爱意,现代生活中的一点虚无和荒谬,那些轻灵俏皮的文字,不经意会戳中你的心,让你伤感许久。顾湘还为这本久违的小说集绘制了可爱的插图和封面。
39
《求剑》
唐诺 著
《求剑》是作家唐诺的全新散文作品。本书延续作家擅长的阅读与书写的主题,加入了年纪的观察维度,书写对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张爱玲、马尔克斯、海明威、朱天心等重要作品的阅读体验。唐诺以专业读书人的深度体验、博学者的广阔视野、诗性而绵密的思维路径,为读者打开一个宽广而深邃的文学世界,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意义之海。本书在文体上有所开拓,极限的阅读,抵达思维尽头的自由漫谈。一个优秀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重读者”。
40
《朱天文作品集》(全十册)
朱天文 著
《朱天文作品集》分上下两辑出版,第一辑包含短篇小说集 《传说》、《炎夏之都》、《世纪末的华丽》,长篇小说代表作《荒人手记》和《巫言》;第二辑包含朱天文早期散文与随笔《淡江记》、朱天文自剖其生活及创作最重要的散文集 《黄金盟誓之书》、散文集《有所思,乃在大海南》、电影创作 《最好的时光》、电影记录续编 《红气球的旅行》。此次《朱天文全集》也是目前收录朱天文作品最完整的一次。
🎇
一个小小的回顾
这个回顾书单,其实只是选取了过去一年中我们出品书籍的一部分,有更多好书等待着与你不期而遇。2022年,感谢读者朋友的陪伴与偏爱,新的一年,我们期待与大家一起用书籍保卫生活,阅读更广阔的世界。
🏆
豆瓣读书
年度图书 年度历史·文化类
中华读书报
2022年度十大好书
新京报书评周刊
腾讯
探照灯书评评委2022年度好书
腾讯好书
2022十大人文社科好书·中文原创
深圳读书月
年度十大文学好书
凤凰网读书
2022年度推荐图书
文艺批评
2022年度文学作品书单·非虚构
澎湃
年度十大好书(入围)
搜狐
搜狐文化2022年度十大好书
界面文化
编辑部2022私人书单·历史
新周刊
硬核读书会-编辑新年推荐
华西都市报
封面新闻好书榜 入围
读者
新媒体2022年度十大好书
微信读书
2022最受欢迎新书·年度历史学
得到电子书
2022十大好书
知乎
年度书单
马伯庸、罗翔年度书单
🏆
豆瓣读书
年度历史·文化类
腾讯
腾讯好书-2022十大人文社科好书·中文原创
文艺批评
2022年度文学作品书单
界面文化
编辑部2022私人书单·社科
微信读书
2022最受欢迎新书·年度政治学
36氪
2022年度书单
🏆
豆瓣读书
年度图书 年度诗歌
三联生活周刊
行读图书奖
深圳读书月
年度十大文学好书
搜狐
搜狐文化2022年度十大好书
新周刊
硬核读书会·编辑新年推荐
🏆
豆瓣读书
年度艺术·设计
中华读书报
2022年度十大好书-艺术榜
凤凰网读书
2022年度推荐图书
界面文化
编辑部2022私人书单
马家辉年度书单
🏆
豆瓣读书
年度历史·纪实
新周刊
硬核读书会-编辑新年推荐
罗翔年度书单
🏆
豆瓣读书
年度历史·奇幻
凤凰网读书
2022年度推荐图书
腾讯
探照灯书评评委2022年度好书
界面文化
编辑部2022私人书单·引进文学
🏆
新京报书评周刊
豆瓣读书
年度历史·文化类
知乎
年度书单
🏆
豆瓣读书
年度历史·文化类
澎湃
年度十大好书(入围)
腾讯
探照灯书评评委2022年度好书
中华读书报
2022年度十大好书·历史
界面文化
编辑部2022私人书单·历史
经济观察报
2022我的读书生活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华西都市报
封面新闻好书榜(入围)
🏆
凤凰网读书
2022年度推荐图书
文艺批评
2022年度文学作品书单·小说
🏆
豆瓣读书
年度艺术·设计
界面文化
编辑部2022私人书单·重点推荐
<<左右滑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