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顺达娱乐陈88OO57(2023已更新(今日/知乎)
终于熬到周五了,距离春节假期还有一周,我的心已经逐渐躁动了起来。
打工人,打工魂,大多数的基金经理也是打工人。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做直播、写投资感悟,但让人感受到愉悦的基金经理,却不太多。
要知道,巴菲特有个讲话汇编叫《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单看这个书名,就能体现巴老是发自内心地快乐工作。
巴菲特说,快乐是安身立命之本。他庆幸生命里每一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欣赏的人一起工作。
投资在巴老那里是一件快乐的事业,但在大多数机构投资者眼里,不仅没那么快乐,反而是绩效考核的重担。
在绩效考核的重压下,细水长流的投资长跑被分割为暗潮涌动的短跑冲刺,频繁的操作为的是在相对排名上多前进几名。
基金经理眼里是对手和自己的身位,放在公司、生意上的精力有时难免打折扣;内卷的焦虑也扩展到了投资者身上,不断物色新基金经理,比较不同基金经理的日度、周度净值表现,很是疲惫。
但是,如果看中泰资管的田瑀做投资,会觉得他乐在其中。
一是读他在雪球上的投研笔记,能感受到他对做研究的热情。抠定义、抠数据、抠工艺;就算不在前十大的公司,研究笔记也非常细致,似乎默认了读者也会像他一样爱读脱水版投资笔记。
二是面对2022年持续调整的市场,他的反应是见猎心喜,加仓又加仓“隐含更高长期回报”的标的。
三是他的工作状态很从容。有些基金经理在直播或路演中的表达,就像深谙套路的工具人,但他显然不这样。直播中田瑀依然直言直语,有时候甚至表现得异常耿直。微博上的这个帖子曾在小范围内流传,你应该能感受到那是在长期被充分信任的氛围中坦然做自己的本能反应。
所谓投资,重要的是「内部记分牌」,也就是对公司价值和常识的认知,它是基于个体认知的操作,而不是去盯着球场上的比分,盯着别人的操作。
像田瑀这样,专注、纯粹地做投资,应该就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那样的快乐。
与其抱团取暖,不如自己盘算
「抱团」是千万年来凝刻在人类基因中的「天性」,帮助我们的祖先躲避天敌、繁衍至今。
「抱团取暖」给我们安全感,但放到资本市场,拥挤的抱团泡沫最终以剧烈下跌收尾的案例,多如牛毛。
但抱团并不是投资中的必选项,至少「独立思考」的投资者并不关注「抱团」。
在他们看来,抱团与否是市场的选择,是外生变量,可能和自己的选择一样,也可能和自己的选择不一样。即使一样,那自己的选择逻辑也一定不是为了抱团。呈现在结果上,有时会有与抱团相反的动作。
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白酒抱团最火热的时候,田瑀选择选择提前止盈。
当时市场讨论较多的是,芒格长期持有可口可乐三十年,贵了也不卖的例子。
价值投资者深受巴芒二老影响,容易陷入「唯二佬马首是瞻」的窠臼。
那未必是「独立」思考,而是拿芒格的案例来给自己「壮胆儿」。
在后来的文章中,田瑀回顾过这个决策——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慢慢意识到这些标的所隐含的长期回报率越来越不划算,后来甚至低于我的要求,于是选择了卖出。
卖出之后,这一类资产表现仍然十分强劲,这也使得产品净值在2021年头两个月表现并不出众,不少持有人也对这个决定很不理解。但有意思的是,短短一两个月内市场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初那些质疑的声音很快变成了肯定,仿佛我们因为早有预料而实现了逆势上涨。”
价值投资者心里有自己的盘算,和别人怎么想,关系真不大,即使他是大神。
当巴菲特在2020年亏损清仓航空股时,市场也犹豫A股的航空股该不该跟着卖。
田瑀却如是描述自己与巴菲特持相反结论的理由——
国内空域和时刻的中长期限制以及票价的市场化改革,会使得航空行业的盈利能力出现大幅的抬升,这是一类供给端受限、中长期受限的周期股。
在过去的三年里,田瑀的代表产品一直维持着对1-3只航空股的重仓。
航空股一直不算特别热门的行业,而在“投资小瑀宙”的栏目里,航空、游戏、科技却是田瑀提及最多的三个板块。
对热门的科技赛道,田瑀分享过很多思考,比如车企下场造电池,估值底部半导体的盈利现状、半导体IGBT订单的爆满、对模拟芯片行业「厚雪」的分析,都比较有见地。
只是与他研究的厚度和深度相比,仓位要轻得多。
「懂不懂是价值判断问题,买不买是价值选择问题。」
研究的目的是对公司质量和价值有更清晰的认知,心中有了价值锚,才不至于被市场噪声裹挟,陷入买还是不买、追还是不追的两难境地,更不至于迷失在起起伏伏的相对排名中。
在这个恨不得比快更快的投资时代,田瑀坦言“在市场上错过机会是常态”。组合的长期收益由你把握了什么而不是错过了什么决定,显著影响组合收益率的是买错而不是错过,能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赚到该赚的钱就足够了。
用他的话说,市场上能够把握的机会足够多,赚点自己能明白的“钝钱”就好。
赚钝钱的过程,更更踏实、更自在。
长期有效与短期失效的策略并不矛盾
很多投资者,公司和行业看得多,花在宏观研究上的精力相对较少。
在刚刚过去的宏观大年,「自上而下」的宏观研究是少数躲避寒意的温床。
不少原来专注于择股的人,也跟着改弦易辙研究起了宏观。
其实任何一个策略的长期有效决定了它必然也有短期的失效,接受它的好,也要一并接受它的不完美。
《九阳真经》的要诀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其精髓就是「以我为主」,不被对手、环境牵着鼻子走。
2022年基金三季报披露前后,市场的情绪颇为悲观,国内的防疫政策、经济数据;外部的大国摩擦、外资流向,宏观层面的恶化折磨着每个人的神经,沉浸在市场的情绪里,可以感受到那种焦虑和窒息。
很多人在犹豫该不该减仓,要不要卖。
有人向田瑀发问“市场这么弱,你怎么在9成多的仓位上又加了点?”
田瑀撰文《为什么仓位又满了》回答——
“上述担忧都属于周期性因素。拉长视角来看,均无需过度担忧。长期以来人类寻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负反馈机制,因此对投资而言,长期乐观才是我们应有的立场。”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担忧宏观,顾影自怜对投资毫无帮助。
要知道越是「极端悲观」的时刻,「估值」才极端的便宜,「相信常识」才越发可贵。
常识来源于「对企业价值和竞争力的判断」,影响了一个人在极端时刻的决策。
田瑀的选择是在市场给出诱人的报价时,加大仓位,越跌越买——“我们的投资框架是基于长期企业价值以及竞争力做判断,既然价值没变、价格又变便宜,那就意味着隐含长期回报率更高了,值得越跌越买。”
加仓是结果,是在做好预案情况下的合理应对。
2022年年底,田瑀给在给持有人的公开信《别辜负每一次的投资逆风期》中论述了这句话的意义。
“市场表现不好、市场的风格不适合等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或短或长的逆风期,是我们漫长投资生涯中必然会面对的挑战。主要的准备工作都是做在风险来临之前的完成的,想明白了再开始投资,把想这件最费脑子的难事,前置到投资开始以前。”
所谓「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就是如此。2022年四季度以来,田瑀在低点买入的好品种,正为他带来收获与快乐。
信任土壤下的花开自在
深度思考、独立决策解决的是基金净值的长期表现,决定基金本身「好不好」的问题。
拉长时间看很多基金表现都不错,但为什么很少有人赚到?
相反,为什么大V和意见领袖动辄爆仓退网,自建的组合收益也普遍跑不赢基金经理,还是能获得投资者更深的信赖?
很大程度源于大V交流的频率和方法。
基金经理有的碍于市场影响力,不愿说话;有的碍于内部要求,不敢说话;有的无法解释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该说什么话;有的已经跌麻了,一时说不出话。
但投资者需要更直观,更真诚的交流,没有交流、何来信任?
田瑀的公募生涯并不长,但是比较受投资者欢迎的点,可能在于他的真诚。
看他的直播、读他的文字,你会发现他从不避重就轻,为什么逆势加仓、为什么阶段性的回撤会变大、为什么不追热点……投资者关心的问题,他会一一回应。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田瑀表现出来的松弛有度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潜台词是,别担心,我的投资依然在该有的轨道上。
去年上半年,田瑀在雪球上开了个雪球号(ID是“田瑀投资笔记”)分享自己的投研思考,这些内容本身早已超越了通常基金经理所承担的“投资者教育”和“营销支持”的工作,那是一个热爱投研、好奇心满满的投资者发自内心的输出与分享。
很多人说,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基民的追涨杀跌。可是,追涨杀跌行为的本质,是盲从和恐慌。而阻止追涨杀跌的利器,是钻研和信任。
长期持有需要信任的土壤,而种子还是需要基金经理和机构亲自种下。
投资者对基金经理风格认识的不断加深,会帮助其更好理解基金经理投资的方法论,才能在合适的时候有相应的操作。
机构为基金经理提供的环境,则决定了基金经理能不能心无旁骛地做他眼中长期正确的事、能不能坦诚地和投资者说真话。
据说,中泰资管可以高度信任基金经理,包括不考核相对排名。
也许只有这样,投资才有可能从打工变成一份值得热爱和奋斗的事业。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