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摩杰娱乐选择(2023已更新(今日/知乎)
原标题:5岁萌娃的国球梦:长大后想成为运动员,得第一名
来源:中新体坛微信公众号
“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运动员,因为我想打赢别人,想得第一名。”5岁的陈思杨,用她稚嫩的声音面对着镜头说道。
前些日,这位小女孩打乒乓球的视频曾火爆全网,而她的妈妈则与中新网记者分享了小思杨与乒乓球的故事。
图片来源:陈思杨妈妈提供。
在之前的视频中,乒乓球台的一端上摆有9个一次性纸杯,而5岁的小女孩左手持拍,仅用时31秒便将纸杯全部击倒,力度和准度颇高。此视频一经播出,便受到热议。
其实在东京奥运会期间,“5岁女童练乒乓球全年无休”
的话题便获得广泛关注。而“5岁女孩用乒乓球精准打纸杯”的话题在之后也迅速登上热搜,截止到目前,阅读量已经达到了1.3亿。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陈思杨来自江西新余,记者在与陈思杨妈妈的对话中得知,去年疫情期间,作为乒乓球爱好者的爷爷在家中搭建了一个球台。那时的小思杨只有3岁半,但她很快对乒乓球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爱。
不过由于年龄过小,陈思杨和乒乓球结缘的过程,初期并不算一帆风顺。“三岁多的时候送她去体育馆,教练说她年龄太小,没有收(一般是五岁以上)。”陈妈妈这样说道。
在爷爷的陪练下,小思杨进一步展现了自己在乒乓球项目上的天赋。“差不多四岁的时候,再带过去询问,展示给教练看,于是他们给宝宝安排了一个启蒙教练。”就这样,陈思杨开始接受专业训练。
图片来源:陈思杨爱乒乓抖音作品。
那时的陈思杨身材还略显矮小,需要站在台上打球。而在撤掉台板的过渡阶段,孩子的胳膊肘经常会在挥拍时碰到乒乓球台。
“会碰得很痛,会有淤青。我们会及时处理,擦点药膏,按摩。”字里行间,看得出陈妈妈很是心疼。谈到训练中的受伤情况,她也表示,“乒乓球这项运动相对安全,这也是我们支持的一个原因。”
此次的“纸杯挑战”只是陈思杨日常训练的一个缩影。成功的背后,是用汗水铸造而成的。
这个5岁的小女孩,在一年中每一天都保持着训练。“暑假期间是每天6个小时,平时的话是上午半天幼儿园,下午2个小时、晚上2个小时训练,
中途也会休息。”陈妈妈介绍了孩子的训练计划。
在大部分时间里,小思杨都在和心爱的乒乓作伴。
图片来源:陈思杨爱乒乓抖音作品。
对于小选手而言,掌握乒乓球基本知识、训练基本功或许是更加重要的任务。从固定位置的正、反手击球训练,到在移动中进行击球练习,经过不断的训练,陈思杨在击球速率和精准度等方面,已经有了明显进步。
“训练很累,我从来没说过要放弃
。”这句话几乎成为了陈思杨在乒乓球训练中的缩影。在日常的乒乓球基本功练习之外,她还需要进行体能和力量训练,在视频中便有台阶练习、跳绳练习、哑铃训练等。
“打球累了也会哭一下,我们会鼓励她,然后休息一下继续打。但大部分哭的原因是球没有打好,宝宝对自己要求比较高。”陈妈妈的话语间,流露着对女儿的骄傲,也让大家看到了成绩背后的辛苦。
图片来源:陈思杨爱乒乓抖音作品。
即使有时会忍不住大哭,但很快,那个步伐灵活、击球精准的陈思杨便会再次出现。一挥一动之间,她对于乒乓球的热爱展露无遗。那份热爱,不曾动摇。
陈思杨是一个不服输的女孩。陈妈妈透露:“有一次跟她启蒙教练的儿子(9岁)打球,输给对方,她当时就哭了。回到家里要爷爷陪她练球,一直练到很晚。”
其实在一起训练的同年龄段选手中,已几乎没有人可以与陈思杨抗衡。
图片来源:陈思杨爱乒乓抖音作品。
也正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下,陈思杨相较其他孩子在身体上有了更多消耗,于是家里为她制定了细致的作息和饮食手册。每天保证10-11个小时睡眠,早餐一碗肉饼汤、一个鸡蛋、一盒奶,中晚餐也以肉食为主……她的每一天都这样度过。
经过一年半的练习,5岁的陈思杨在打球时展现出了与她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当网友们看到如此精湛的球技时,直呼“指哪打哪”、“国家队在等着你”。大家也不禁会问,为何中国孩子乒乓球天赋如此之高?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其实在东京奥运会后,前世界冠军、大满贯获得者邓亚萍便在采访中谈到过,“我们基层教练的水平太高了,他们如果拿出来去比,很有可能是人家国家队教练的水平。”在这之中,是国乒一代代人的传承,更是中国乒乓球的浓厚底蕴。
乒乓球作为“国球”,在国内的普及率无需多言。而当孩子在小的时候接触到了乒乓球运动,接受高水平教练的启蒙训练后,她们有望快速提升,从而在未来走上职业道路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国乒的出色成绩,也离不开“从娃娃抓起”。
图片来源:陈思杨爱乒乓抖音作品。
为了让小思杨更好地感受比赛气氛,教练安排她参加了新余市儿童7岁组比赛。在年龄比自己大的一众好手中,她勇夺第一。
至于未来是否会让女儿走职业选手的道路,陈妈妈表示,“目前先当一个爱好来培养,但贵在坚持,今后看她的情况再做打算。”
“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运动员,因为我想打赢别人,想得第一名。”
陈思杨说。国乒的荣耀,也在这一个个梦想中延续着。(刘星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