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傲世皇朝注册登录(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在老龄化社会日益严峻的今天,你设想过你的老年生活吗?
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喝茶、打牌,种花、种菜,闲暇时还能结伴出去游玩……
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感觉特别美好?
其实早在23年前,上海72岁的退休医生浦逸敏和一帮好姐妹就已经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她们“众筹”5万元买下了一栋二层小楼房,于1999年入住,在一起过着抱团养老的生活,既能相互陪伴,同时又有各自独立的空间。
她们过着如桃花源般的浪漫生活。
然而多年之后, 这里却人去楼空,这座小楼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初令人羡慕的抱团养老生活落得如此结局,浦逸敏和她的姐妹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我们还得把时光追溯到上世纪末。
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基层医院退休的浦逸敏已经70多岁,她性格乐观开朗,向往自由的生活。
为此她结交了许多志趣相投的老姐妹,平时她们经常在一起聚会闲聊。
“既然我们如此谈得来,不如我们住在一起吧!”浦逸敏不经意的一句话,瞬间击中了这些好姐妹的心。
“太好了,我们老朋友住在一起,既方便聊天,还能互相陪伴。”
“大家一起吃饭做菜,不依靠子女,彼此之间还有个照应。”
“除子女之外,让自己有个精神寄托,可以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丰富。”
她们一拍即合,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对抱团养老的美好向往。
恰巧,1997年,上海郊区有个信用社搬迁,房屋闲置,正准备5万元出让。
得知消息的浦逸敏和姐妹们在一起商量后,她们做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决定:买下这栋小楼,在一起“抱团养老”。
她们用筹集到的5万元钱,买下这栋约200平米的两层小楼,然后对室内重新进行了装修,使小楼焕然一新。
为了表明她们同舟共济,互助养老的决心,她们还给这座小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慈舟养老院”。
之后,这群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迫不及待地搬进了慈舟养老院,开始了她们向往已久的抱团养老生活。
浦逸敏作为这个组织的发起人,负责养老院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为此她制定了一些规则:洗衣、做饭、外出采购,由她们轮流负责。
此外,每人一个月要上交一定金额,作为养老院的共同开支。
平时她们在一起吃饭、聊天、打牌,大家和谐融洽,生活上互帮互助。
为了放松身心,浦逸敏还会每隔一段时间组织老人们到附近郊游,她们的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好不快活!
养老院的这些老人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退休前当过医生、会计、老师,她们利用自己的专长,经常热心帮助村民。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喜欢去养老院玩耍,她们也很乐于给孩子们补习功课、辅导作业。
渐渐地,小楼竟然成了村里的临时“托班”。
浦逸敏在医院工作了一辈子,定居在村里后,她利用自己当医生的工作经验,给老人们开些日常的药物。
每隔一段时间,她还会主动为村民义诊,免费量体温、测血压、拔火罐,她成了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活菩萨”。
老人们的善意赢得了村民的好感,为了回馈老人,村民们时常送来瓜果蔬菜,遇到体力活抢着帮忙。
一些热心村民,更是主动承担起了养老院一些日常的维修工作。
很快,慈舟养老院的事迹被社会慈善机构知道了,为了改善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他们为养老院安装了电视机、录像机、健身器材等。
还有许多爱心人士为养老院提供了许多生活物资和金钱上的捐助。
而养老院的这些老人基本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她们在小楼的前后空地上挖井、种菜,一段时间下来,生活节俭的她们还省下不少钱。
浦逸敏说:“社会上捐来的钱,应该回馈到社会上去。”
于是老人们把节省下来的钱,又捐给了灾区和一些生病的大学生,汶川大地震她们就一次性捐出了六万块钱。
随着慈舟养老院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老人也越来越多,更多的老人搬进了慈舟养老院, 在养老院最辉煌的时候,人数达到50多人。
无论是孩子,村民,还是老人,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
老人们也在快乐无间的氛围里,享受着“夕阳无限好”的时光。
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相处时间久了,潜藏的许多问题慢慢地显现出来,生活细节上的差异也让她们开始出现各种分歧。
首先在生活作息上,喜欢早起锻炼的无疑会影响到自然醒的,一个不尽兴,一个被打扰,双方自然心里都不悦。
其次在做饭上,炒菜时油放多少合适,菜的咸淡程度,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真的是众口难调。
有些退休金高的老人们忍受了一段清贫的生活后,觉得这样苦行僧的日子实在是让人受不了,于是,她们之间,有的人选择搬出去。
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可避免的衰老和疾病问题也慢慢地突显出来。
刚入住养老院时,老人们身体都很健康,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而养老院又没有配套的医疗措施,如果有人生病谁来照顾?
于是,一些生病的老人纷纷被子女接走,还有一些回到城里,去了条件更好的养老院。
养老院里的人越来越少。
2004年,陪伴浦逸敏几十年的老伴也去世了。只有一个叫徐凤英的老人,一直坚持陪伴着浦逸敏。孩子几次来接,她都不走。
后来这位老人却因为一次意外摔倒,无法再独立生活,最终还是被孩子接走了。
由于各种原因,养老院里报团养老的五十多位老人相继都离开了这里。
到最后,这座二层小楼只剩下了浦逸敏一个人。
她舍不得离开这个陪伴了她将近20年的地方,浦逸敏的儿子因为不放心母亲,无奈之下,只好专程赶到养老院去照顾她。
2017年,已经90岁的浦逸敏因行动不便,她也不得不离开这里,前往有专人照顾的养老院。
如今,慈舟养老院已经人去楼空!
这座养老院是当年老人们众筹买下的,为了让它重新焕发生机,2020年,这些老人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决定:“把楼捐给政府,为更多的老百姓服务。”
就这样,运行20余年的抱团养老落下了帷幕。
慈⾈养⽼院从“众筹”买房自给自足,到她们之间的互帮互助,承载了许多老人的记忆。
虽然结局有点遗憾,但该养⽼院也运⾏了相当长的时间,它陪伴⽼⼈们度过了⼀段美好的养老时光。
这些老人当初刚退出工作岗位,情绪上很容易失落,加上她们大部分的子女长期不在身边,他们非常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而抱团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但能减轻儿女的负担,还能和志趣相投的老朋友住在一起,消除了彼此的孤独感。
并且让老年人在相互关怀,彼此照顾的同时,也满足了她们对精神层次的强烈需求。
所以时至今日,仍然有人不断地去尝试报团养老!
重庆的吴婆婆在接受采访时说起,前几年她每年都会去广西,几家人一起租下一户农家小院,过上大半年“抱团养老”的日子。
起初大家都相处和谐,但时间长了,成员之间会因为生活的琐事彼此埋怨,导致最后大家退租。
“现在我们几家人还是会相约去广西养老,但都是独立生活,相隔不远,既方便互相走动,也避免了一起生活的矛盾。”
无独有偶!
2018年,成都5位退休阿姨,花费近400万,在风景秀丽的丽江古城,买下一座院落,然后花费重金,装修成她们喜欢的样式。
之后,她们每天唠嗑、喝茶、撸猫、种菜,过着逍遥自在的养老生活。
然而她们一样没能维持多长时间,也以散伙告终!
看似温馨浪漫的抱团养老,为何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首先,报团养老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因为一个环境不错,并能够容纳多人的生活空间,房租价格和生活费用自然不会低。
其次,需要较高的契合度,几十年的老朋友平时约聚,肯定没问题,但如果天天住在一起,生活习惯的不同肯定会滋生各种矛盾,甚至最后让几十年的友情产生隔阂。
所以抱团养老能快乐到老的很少,失败的居多。
毕竟抱团养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既没有专业的医生护士,也没有厨师、保洁、护工,一切生活都是靠老人们自己来分工协作。
而且她们的经济条件不一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要改掉以前几十年的生活习惯,肯定不容易。
更主要的是,当她们到了一定年龄,身体机能注定会下降,也到了需要人服侍的阶段。
如果团队中有一人病重或受伤,周围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谁又有精力能够长期去照顾?
而她们居住的地方多半远离市区,医疗配套设施也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所以,选择抱团养老只能算是退休后最初一段的安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最后一步的安顿!
随着现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重视,养老社区服务的不断提升,现在许多年龄大的老人都走进了正规养老院,去接受更全面、更专业的照顾。
随着空巢老人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几年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所以,如何养老,已不单单是老年人的焦虑,很多90后、甚至00后,都开始关注养老问题了。
而如今的养老,已经不仅仅是吃饱睡好这么简单,还需要有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保障,并为之感觉身心愉悦。
《百年孤独》有这样一句话:“拥有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是与孤独签订一个体面的约定。”
进入老年,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我们注定要与孤独和寂寞为伴。
随着现在社会“养老模式”的层出不穷,不管是抱团养老,还是住进高端养老社区,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生活才最重要。
而有尊严地老去,是需要资本的,我们的经济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晚年的幸福生活指数。
养老,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年轻时努力工作,多多赚钱。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位老人都不必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作者 | 冰灵,砍柴书院(ID:kanchaishu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