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谈《水浒传》之宋代的蹴鞠运动
摘要:简要介绍蹴鞠运动在北宋时期的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宋代以前蹴鞠运动的状况、宋代蹴鞠运动的发展与影响、宋代蹴鞠的规则与玩法等内容。
大家好,我是兰馨。说到《水浒传》中的头号反派,那自然是非高俅莫属,《水浒传》第二回开篇就介绍了高俅的发迹史,高俅本人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毬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踢得好脚气毬”,因此才被人称作高俅。
蹴鞠踢得好就能被贵人如此赏识,甚至能让高俅凭此青云直上,蹴鞠运动在宋代的发展情况到底如何呢,宋代的蹴鞠规则是什么样的,蹴鞠运动具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呢,本文将为各位读者一一解答。
古代蹴鞠的发展
咱们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称为“蹴鞠”,“蹴”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则是古代对球的称呼,所以“蹴鞠”就是踢球。想一想现在小朋友走在路上随便一脚踢个石子,其实也就有了蹴鞠的雏形,古代人自然也会喜爱上这种规则简单、目的明确的运动。
关于蹴鞠的文字记载甚至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别录》中就写道“寒食蹴鞠,黄帝所造,以练武士。”在《史记 苏秦列传》中,司马迁提及“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可见在东周战国时期,蹴鞠已经成为了临淄居民的一种日常娱乐方式。
到了西汉、东汉时期,蹴鞠运动可以说进入了全面普及的阶段,上至皇室成员、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会进行蹴鞠来娱乐。贵族们会自建鞠场——也就是球场,还会募养蹴鞠高手,百姓们也会自寻场地娱乐。汉代的《西京杂记》、《盐铁论》、《蹴鞠新书》等有关于蹴鞠的记载。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蹴鞠仍然流行。 到了隋唐时期,蹴鞠运动相比于过往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有了充气的球、设立了球门、踢法变得多种多样。蹴鞠运动还在这一时期随着文化交流传播到了日本等地。
长春百子图卷(局部)宋 苏汉臣在两宋时期,蹴鞠运动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顶峰,可以说是蹴鞠在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民间出现了有组织的蹴鞠社团,称为“园社”或者“齐云社”,这大大的促进了民间蹴鞠技术的发展交流。
(2)宋代有了男女均可参加、不受场地限制的新蹴鞠玩法,大大促进了蹴鞠运动的推广。
(3)伴随着蹴鞠的流行,蹴鞠文学作品也大量涌现,还出现了一些曲牌来歌唱蹴鞠运动。
(4)大家都知道宋代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有些头脑灵活的商人把蹴鞠运动与商业结合起来,吸引顾客。
到了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随着社会上“立静恶动”风气,加上各种禁令的限制,蹴鞠运动渐渐不复唐宋时期的盛况。但是由于距今年代较近,所以明清还是相当数量的关于蹴鞠的文艺作品流传下来。
宋代蹴鞠运动的特色
宋代的蹴鞠运动承接隋唐时期,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迎来了蹴鞠运动的鼎盛时期。宋代的蹴鞠运动,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无不参与其中。
钱选(元)《临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宋代名画家苏汉臣所绘的《宋太祖蹴鞠图》就描绘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近臣赵普等一起蹴鞠玩乐的情景。太宗可以说是个铁杆球迷,蹴鞠在当时成为了大宋朝廷各种喜庆宴会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甚至册封亲王大臣的礼仪中,都有教乐坊、百戏和蹴鞠表演。
那么宋代的蹴鞠运动具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球”进化了。之前提过,唐代出现了充气的球,唐玄宗时期的学士徐坚所著《初学记》里描述唐代的充气球“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到了宋代,鞠球的制作工艺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球采用10或者12张牛皮缝合而成,所谓“十二香皮,裁成圆锦”。《蹴鞠谱》描述其工艺“密砌缝成侵不露线角,嵌缝深窝,梨花可戏,虎掌堪观,侧金钱短难缝,六叶桃儿偏羡。” 可以说宋代的鞠球制作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工艺了。
其次,唐代双球门的玩法逐渐被摒弃,宋代的蹴鞠一般是采用单球门或者无球门,降低了蹴鞠运动的对抗性,增强了其技巧性和观赏性。宋代蹴鞠家归纳出了”肩、背、拐、搭、控、捺、拽、膝、拍、膁“所谓的“十踢法”。可以说宋代蹴鞠的技巧和技术理念,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备和详细了。
然后,宋代民间出现了有组织的蹴鞠社团,称为“园社”或者“齐云社”。齐云社中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能够对于蹴鞠者进行系统性、规范化的训练以提高球技。这也是宋代经济文化发达、蹴鞠运动逐渐行业化的发展需求。在《水浒传》第二回就曾提及齐云社“端王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
齐云社的成员一般是“富室郎君,风流弟子与闲人”。像《水浒传》中的高俅就算是闲人了,宋代的闲人也是分等级的,上等闲人吟诗作画谈古论今,中等闲人能文知书陪侍富豪,下等闲人唱词白话传言送语,多才多艺的高俅先后在小苏学士、小王都太尉、端王府中,算是个中等闲人了。
此外,女子蹴鞠也成为了蹴鞠大军中的一股力量。在唐代时,女子蹴鞠活动多见于宫女、贵妇之间,并且具备较强的时令性,多在寒食节进行蹴鞠。在宋代烟花女子蹴鞠盛行,已经没有了时间限制,向着更广泛、更普及迈进,成为女子蹴鞠的一大特色。在当代也留存了相当数量的宋元文物记录了蹴鞠运动,如铜镜、瓷枕等,描述了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此外还有很多文学作品,如关汉卿的《女校尉》、邓玉宾的《仕女圆社气球双关》等都是记录的这一社会现象。
《仕女图·蹴鞠》明代 杜堇最后,就是蹴鞠运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文人为之著书赋词,商人在日常经商中也结合蹴鞠来吸引客人。在《宋史》、《三朝北盟会编》、《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盛录》、《梦粱录》、《都城纪胜》等作品中都提及了蹴鞠运动。南宋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甚至还记录了五位蹴鞠高手,听起来就像《射雕英雄传》中的“五绝”一样。一些商人适应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将蹴鞠引入了商业活动,比如“蹴球茶坊”、“角球店”,利用蹴鞠来吸引游客。
宋代蹴鞠的规则
唐宋时期,蹴鞠运动的玩法按照球门的设置可以分为单球门、双球门和无球门几种。双球门踢法是在球场两端设立球门,队员分为两组互相攻门,具备较强的竞技性和竞争性,类似于现代足球。在宋代,人们逐渐摒弃了双球门玩法而采用了单球门和无球门,降低了竞技性,增强了娱乐性和技巧性。
单球门踢法在宋代称为“筑球”,在场地中央设置一个球门,双方球员站在球门两侧,按照一定规则把球从球门的得分区域踢到对方半场,最后得分多者获胜,这个有效得分区域就叫做“风流眼”,直径大约为一尺。
筑球每支球队的人数为12或者16,需要双方人数一致。每名球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最关键的就是“球头”,其他还有“副球头、挟色、主会、守网、节级、骁色、会干、都催、左军、右军、出尖、斜飞”等。比赛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控球的一方在队员之间来回传递几次气球以后,最后交由球头来攻门,一jio把球踢向风流眼,踢进去的话就算得分,然后由对手来传递和攻门。
可以说“球头”的球技是决定得分的关键,其他队员都是辅助作用。所以赢球的奖励和输球的惩罚都是落在球头身上。赢球的奖励一般是锦缎和银碗,输球的惩罚则是脸上抹白粉和鞭打,输球了还要受到惩罚,蹴鞠的双方肯定会拼尽全力。
无球门踢法在宋代称为“白打”,球员称为“白打场户”。白打不像筑球那样有着严格的传球次序,也没有球门等场地要求,竞技性也没有筑球高,踢起来更加随意、洒脱,因此更加受到市井之人和妇孺的欢迎。白打对于人员也没啥限制,一人、两人、三人乃至十人均可。
比赛时白打场户在场地中央轮流踢球,以动作失误和不够规范计输赢筹数。表演时,除手以外全身都可以触球,上身触球称为上截解数,膝以上部位触球称为中截解数, 用小腿和脚踢球称为下截解数。然后基于各种解数生出了一套套变化多样、形式复杂的动作。
国内艺术体操运动员 赵雅婷白打通过表演花样的多少、技艺高低来决定胜负。这个玩法其实有点接近于现在的艺术体操或者花式足球之类的表演性运动,在艺术体操里运动员也会使用球来进行表演,有各种艺术动作。宋代的白打也是围绕着球来展现个人的球艺,只不过不像艺术体操可以手持球,白打靠的全是脚下功夫。
这期节目中简要介绍了蹴鞠运动在北宋时期的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古代以前蹴鞠运动的状况、宋代蹴鞠运动的发展与影响、宋代蹴鞠的规则与玩法等内容。可以说高俅在《水浒传》中能够凭借球技一飞冲天、青云直上,离不开宋代蹴鞠运动高度发达、广受欢迎的背景。
在下一期节目中笔者会继续聊聊《水浒传》和宋朝的其他内容,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