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林青霞写林青霞和林青霞的朋友们
原标题:林青霞写林青霞和林青霞的朋友们
我确实觉得青霞姐的作文写得好,我随手翻出一篇封面故事,做个批点,很短的作文,结构好 、细节好。
且看她怎么开篇,她先写了摄影棚的一角,四面帘子隔出的换衣间,一件一件衣服往身上套。周围的人都在忙,突然发现黑皮沙发上女儿蜷缩在上面,裹着Lanvin白羊毛大衣的嘉倩。黑皮沙发,白羊毛大衣,很细节。林青霞说,有心事呀?女儿皱着眉头有气无力的点点头。林青霞笑着说,你看全世界都在动,只有你不动,这样的反差是不是很有趣?
再看林青霞作文如何收结。
她讲过摄影棚的故事,林青霞感叹这个千尺影棚里的专业团队大制作,想起她生平第一次拍封面。三十八年前,现场只有三个人,林青霞、林妈妈、摄影师杨凡。很多年以后,杨凡还记得,“我妈在现场剥大闸蟹给我吃的画面”,她说现在说起来还感动呢。
你看开篇结尾都是淡淡的笔触,但是都有准确的细节,和动人的亲情。
中间那一笔戴安娜的话,狠有感动的力量,那个“狠”,恶狠狠的狠。顺便说一句,这个“狠”其中一个意思,是“厉害”。
《镜前镜后》是林青霞写的第三本林青霞。准确的说,林青霞写的是林青霞和林青霞的朋友。
说说杨凡。是林青霞的密友。
知道林青霞看书,杨凡送来了一个放书本的木架子,让她看厚书的时候不用手持。
知道林青霞要写书,杨凡送来了一大堆稿纸。
杨凡最祸害林青霞的的有一场故事,是拍《东方不败》的时候,第二天有重场戏,杨凡还强硬邀林青霞赴会麻将局,以尊龙在,三缺一诱惑林青霞。说好的打四圈,结果四圈又四圈,打到早上六点。
假发毁了,最后用的是真正的林青霞长发。她缓缓的破水而出,在夕阳的余晖,强劲的音乐,那是《东方不败》最华丽的镜头之一。
沧海一声笑,发在《明报》。五年后发在《南方周末》,是《南方周末》林青霞专栏的第一篇。
我们找补一下林青霞的第一次封面拍摄故事。 当时林青霞是去香港拍摄《金玉良言红楼梦》,她是这么写的。
《窗里窗外》的林青霞序言题目特别好,叫“我不寂寞”,我们刚刚说了《窗里窗外》,再来说一说《云去云来》。
说说其中的一篇《邂逅》。
在舞剧中场休息的时候,我走到他面前,第一句话就跟他说:“我欣赏你。”他笑得更灿烂了。我问他是不是艺术家?原来他是法国人,在法国电视新闻台工作。我把刚才拍的照片给他看,并要求与他合照,他礼貌地想站起来,我赶忙制止他并蹲在他身旁拍了张合照。散场后,我经过他的位置,先前在过道上和他谈天的几位男士,见到我仿佛很高兴,对我笑着指指他,示意要我别忘了跟他打招呼,我跟他握握手说了声:“拜拜。”
或许我的出现让他的生活增添了偶然的惊喜,但他的出现何尝不也满足了我散播快乐种子的愉悦呢?)
最新这一本《镜前镜后》中的《高跟鞋与平底鞋》。
《镜前镜后》是林青霞三部曲的第三部,是她献给自己的一份生日礼物。
这里李菁提到她的经济状况,说人家以为她买股票把钱都赔光了,她其实没有,都是一点点慢慢花光的。
所以林青霞觉得自己可以用最容易懂最简单的句子,也可以把她的感情表达出来。她息影之后,交往了很多朋友,有很多都是大才子,很多老人家。她喜欢看那些报刊,上面都是很多老作家的文章,她曾经到北京来拜访杨宪益、季羡林,她曾经有机会见到杨绛,但是偏巧那天杨绛出门了,错过了。
《镜前镜后》有两篇她写黄永玉的文章,她曾经专程到北京来去拜访黄永玉,我们曾经聊到父母对林青霞的影响,林青霞讲了她妈妈的故事,说他们家是一个很保守的家庭,做什么事儿都循规蹈矩的,说妈妈是有忧郁症的,而且是很重的忧郁症。为什么?因为她妈妈读书的时候,她妈妈的妈妈生了个妹妹,就让她妈妈去照顾妹妹。停学了一年,再回去上课呢,她已经比别人高出了很多。然后全班的年龄又低了一半,这个妈妈就产生了自卑感,从此就不想活了。
从那儿的时候就得了忧郁症,结果妈妈的妈妈就给她买衣服,买一双新鞋,她说好,现在有新鞋我穿完了再不活。过了一阵,妈妈的妈妈又给妈妈买衣服,就这么着,她一直活到了,把林青霞生下来,活了那么久。
小时候他们就怕妈妈生病,所以从来不敢跟她大声说一句话,从来不敢顶撞她,从来不敢违背她的话,所以林青霞觉得自己也是因为妈妈变得很乖,她说我基本上是没办法做一个坏人。
但是拍电影是一个顶顶违背妈妈意愿的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妈妈为此卧病三天,躺了三天不下床,但是林青霞太喜欢电影了,太喜欢电影明星了。女儿坚持的事情,当然母亲最终是熬不过的,但是母亲亲自带着林青霞,一定要去见过导演,确认导演是个好人,才接下了这部戏。
你还记得说琼瑶有一个特别好的比喻,说妈妈这种爱就像个母猫叼着小猫,不知道放在哪儿才好,不知道放在哪儿才安全。这个比喻很形象.
我们一般都以为演员,尤其那些有明星的耀眼魅力的人,一定是外向的。
但是青霞姐说,她原来是不会交朋友,不懂得交朋友,她见到生人就觉得不自在,那时候她比较内向,比较害羞,她说一直以来都比较害羞,当时因为她太在乎人,特别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她担心自己不善言辞,知识不多,没法给人留下好印象,所以那时候对她有很大的压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