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邱随笔|“胸有成竹”与“一蹴而就” 杜遂东
文/杜遂东 图/网络
今天,我想从“胸有成竹”与“一蹴而就”这两个成语来谈谈文章的写作,仅仅是个人的一点感想而已。
北宋时候,有个名叫文同的画家,为了画好竹子,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他都从不间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由于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时,外形有哪些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衬下,竹子又有何差异;品类不同的竹子,样子不同在哪里,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这就是“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来历,现在常用来比喻在做事之前心中要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而“一蹴而就”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北宋文学家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说:“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可见,没有人做事情不想一蹴而就的。
文同画竹子快速而逼真,连草图都不需要,那是因为他胸中有“竹”,要用时只管拿出来就行了。这时的他画竹就做到了一蹴而就。
我觉得写文章也是这样。“胸有成竹”是使文章写作时“一蹴而就”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没一蹴而就这个可能。
那么,如何才能让“竹”填满胸呢?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是多读点儿书,保证胸中有料。读书还是以青少年时期为主好,现在只要一踏进社会开始工作,便立即没有了读书的时间,社会的喧嚷也会使大部分人丧失读书的心情和雅兴。读书,谈何容易?但是无论怎么样,都要给自己挤出点儿读书的空闲,列好计划,每天或每周读几页,日积月累,总量也是惊人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的头脑犹如大海,没有知识这些江河水的注入,慢慢就成了死海。
其次,要掌握点儿写作方法,并经常用之于练手。读了一篇好文章,要细加分析、揣摩,看看人家的选材,品品人家的语言,想想人家的构思等,觉得好的地方,就要马上付之于实践,模仿一下。有人说“创新的途径是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即借力”,这话说得很对。而反观互联网,之所以发展程度提高得很快,就是因为注重学习、模仿。文章写得多了,就会觉得不难写了。
经常对别人的文章进行点评,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每个人的文章,只要写出来了就必定有他的可取之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话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我们“葵邱书院”的创建者李虹昌先生就常常告诫会员说:“点评文章是我们书院的特色,想有收获,坚持点评下去,三年您就会见成效!”你对别人文章的点评,大家都能看得到,同时也和他人的点评放在一起是个比较,你自然不肯随意来说,时日一久,组织语言的能力便强了。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自己有了想写的文章,先让它闷在心里,发酵一番。这犹如熬粥,需文火慢炖。我在写《粉笔都去哪儿了》一文时就是这个样子。区里让报送有关“我的生活新变化”这个主题征文,作为学校负责这块儿工作的老师,不写一篇不行。从哪儿入手写起呢,还真不好下笔,于是便常常想着并没有动手。这这那那,点点滴滴都堆积在脑里。今天看到了曾找我要过几次粉笔的那位邻居,感觉一下子来了,便坐在那里,奋笔疾书,一气呵成。
生活中,要多总结总结自己的得失,吸取教训,发扬长处。他山之石,自可攻玉。
写作,也是一种乐趣。
【作者简介】:杜遂东,正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热爱文学,喜欢写作,部分作品曾在“学习强国”、《牡丹教育》、齐鲁壹点等网络平台和刊物上发表。
壹点号葵邱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