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班出身的我,是如何自学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口语篇)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谈谈我英语口语的学习经历。
我曾经也和大家一样,是聋哑英语患者。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可以流利地用英文跟老外进行日常的聊天对话,也可以跟他们聊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等更深刻的话题。我可以一两遍看懂没有字幕的美剧,电影,BBC纪录片等。所以下面我分享的都是我最真实的实战经历。
PS:如果需要美剧资源可以到【去转盘】下载。去转盘网|网盘搜索引擎
这是2016年9月26日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和川普的第一场辩论。像这样的辩论,我一般听一两遍就可全部听懂。在这次辩论中,川普总是说美国面临很多问题,他可以帮美国解决这些问题,但他没有说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而希拉里则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觉得希拉里会赢。要是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这会是对全世界妇女的一个鼓励。她的成功会激励更多妇女争取独立和自由,我觉得这将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因为男女更加平等了。而妇女地位越高的地区,社会越发达进步。反之,妇女社会越低的地方,社会越贫穷落后。胡适先生说过,一个社会怎样对待妇女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希望希拉里可以赢。
1,首先,我觉得大家应该把音标学好。
我高中的时候,经常练习英语,反复跟着录音带模仿老外的发音。但我发现我总是读不准一个句子或一篇文章。或者说,我跟着录音带基本可以读准,但一抛开录音带,换一篇新的文章,我就读不准了。这让我非常苦恼。
后来我发现,很多老一辈的人的普通话不标准。而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读不准拼音。有些压根就不会拼音,他们发信息要么用笔画要么手写。这给了我启发:既然读不准拼音,就说不好普通话,那不会音标就很难讲好英语了。于是在进入大学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音标学好。
其实当你把音标学好了后,你会发现你更容易记住单词,因为英语单词的拼写和音标是有密切关系的。碰到老外的时候,你更有勇气用英语跟他们交流,因为你知道你的发音是正确的,他们能听懂你在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会给你一种信心:你走在一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道路上了。
我们在做英语试题,为了分数文凭学习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这样学习有没有意义。因此,我们学起来没激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但如果你学了音标,把自己的发音录到手机里,发现自己读的越来越标准,越来越接近地道的英语,而且老外也容易听懂你在说什么,那么你就会获得一种信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正确的,按照这种方法努力学习可以收到效果。这种信念会帮助你渡过很多艰难的时期,让你一直坚持下去。
这本书包含了英语发音的一切知识,讲的非常具体,形象,里面附光盘的(光盘里面有整本书的音频文件,可以复制到手机里面听)。要是你可以跟着音频,按要求把里面的每个音标,每个单词,每个句子,每篇对话读准读透。你就攻克了发音,踏上了英语的成功之路
对于学音标,我推荐一本教材:《李阳国际音标与美式音标入门》。对于李阳,我觉得他的英语学习方法基本是对的。
但我个人认为他有3个缺点:1, 众所周知,他有家暴,这是因为他自己有个非常糟糕的童年,他小时候经常被他老爸家暴。2,他觉得英语只是一门工具,一门赚钱提薪的工具。我觉得英语要宽广的多。英语可以是一个赚钱的工具,但它同时也是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文化(这一点,我在那篇关于读英文原著的文章里详细阐述了) 。3,他用爱国教育来排斥甚至敌视西方的政治、文化,我觉得这是狭隘的。
2,一定要认识你周围环境中的老外,跟他们去交流。
我前面说了,当你在学英语的时候,你尝尝会怀疑自己学的对不对,是否真正有用。这种怀疑会让你犹豫不决。但当你把学到的音标、句子运用到跟老外的实际交流中去的时候,你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我学的东西是有用的,他可以让我跟老外交流。
这种成就感会让你更加努力的学习新的知识,为下一次和老外的见面做好准备。我当年就是靠这种成就感坚持了下来。
有些人可能会说身边没有老外。其实一般大学甚至专科都有外教的。而生活中,三四线城市也有老外。只是你没有努力去找。我读大学的时候,学的是物理,没有外教的课。学校一万多学生,没有一个留学生。只有英语系有五个外教。
老外一般是比较友好的,只要你热情主动点,他们一般不会对你冷漠的。
我读大学的时候,学的是物理,没有外教的课。学校一万多学生,没有一个留学生。只有英语系有五个外教。我跟他们都混熟了,跟其中的两个玩了四年。有一个美国人M还成了我现在最好的朋友,我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我可以说,我跟M的交往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他教给我的比我生活中其他任何人教给我的都要多。在这里先不谈,但我会在其他某些文章里详细地描写M作为一个朋友和一位老师的伟大之处的。
其实很多老外在中国都有些孤独,他们也希望有一些中国的朋友。你想想,你要是漂泊在国外,你难道不感到孤单,不需要朋友吗?
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我要等英语学好了,我才会去跟老外交流。事实恰好相反:正因为你学英语摇摆不定,讲不好,你才更要去跟他们交往。我记得我最开始去见老外的时候,也很紧张,怕讲不好。我们之间的交流经常连蒙带猜,比比划划。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交往久了,自然就理解的越来越多了。
可约老外一起打球、健身、K歌、下棋等。多搞点活动。
有时为了避免尴尬,我主动教他们下象棋,邀请他们打乒乓球,羽毛球,看电影等等。其实打球不需要讲几句英语的,两个人打就是了。等玩得多了,自然就熟了,成为朋友了。
所以碰到外国人千万不要怕,要去交流。如果你总是抱着等我把英语学好了我再去交流的态度,那你可能永远不会去交流,永远学不好英语。
你知道吗?很多在国外呆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华人都不怎么会讲英语。难道他们找不到外国人,没有语言环境吗?不是的。主要是他们排斥甚至恐惧和外国人交往,总是和华人抱团在一起。跨出这一步,重要的不是你的语言能力,而是你愿不愿意逼迫自己,突破自己。
我的一些外籍同事和朋友说,华人很喜欢扎堆,不太喜欢跟其他国家的人打交道。
其实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的。如果你总是要等到条件完美,才采取行动,那你很可能永远都不会行动。当你老了的时候,你可能会痛苦地遗憾地回忆自己的人生。因为人生最痛苦的,不是你尝试了,失败了,而是从来就没有尝试过,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活过。
3,听力的练习(一定要听纯正地道的英语)
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听是输入,说是输出。聋哑人既听不见也讲不出,聋哑英语的人既听不懂老外在说什么,也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
我们听外国人讲地道的英语感到很费劲,部分原因是我们总是听中国英语老师讲英文。我们常年累月的坐在教室里听中式英语,当我们碰到真正地道的英语就不习惯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电影里面有个老头叫老布,他被关在牢房里50年。当他最终获得自由,走出监狱后,由于不能适应外面的世界,老布自杀了。老布被关在监狱里太久,他已经不习惯自由了。
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老布。他出狱后,获得了自由,但他感到惶恐不安
所以,如果我们听中式英语越久,那我们就越不习惯标准地道的英语。我们可以从我们的中国英语老师那里学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但这就够了。呆在教室里听太多的中式英语,这不但无益,反而是有害的。
因此,虽然我大学是那么刻苦地练习英语,但我却逃掉了很多的英语课,原因就在这里。现在有那么多的美剧,电影,纪录片,BBC,VOA等。为什么这些最正宗最地道的英语你不去学,而要去学那些不正宗的中式英语呢?是被关在牢房里关太久了吗?
我这样说,大家可能觉得是对我们伟大的中国英语老师的伤害。但我们总不能为了一种表面的和谐,相互欺骗,相互恭维,但最终什么东西也没学到。很多在国内学了十几年英语的人,到了国外发现跟地地道道的外国人交流是那么的艰难。
面对外面自由的世界,老布感到无法生存
我把事实指出来,是提醒那些想去国外留学或工作的朋友早日做好准备。这样就不至于到了国外生活不下去。老布虽然跟他们的狱友有很好的友情,但是他在那个环境中呆太久对他是有害的。老布一旦步入外面的世界,他就活不下去了。
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因此太排斥我们的英语老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们很多时候也无能为力。我也希望我们的英语老师可以想一想,你们的工作是否对学生的成长真正带来了帮助。我觉得作为英语老师,他们其实可以推荐给学生更好的学习资料,教给学生更好的东西,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更加正确的方向,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教学生做题,考试拿高分。
现在,我来谈谈练习听力的一些技巧。
首先你要听你感兴趣的东西(这一点,我在关于“英文原著的阅读”的那篇文章里也谈到了)。我们人是情感动物,不是一台机器,只有有意思有趣的东西我们才真正会对之产生激情,并坚持下去。那些考试题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是一个正常的人就不会喜欢,也难以坚持听下去。
美剧《老友记》。这部美剧挺搞笑,对话的英语也很简单很实用。大家可反复看,直到可以不看字幕,完全看懂。
一般像欧美的电影,美剧,纪录片,访谈节目等等,这些是比较有趣的东西,大家可以用来练听力。
还有一些带有音频文件的小说,大家也可以将其下载下来,来练习听力。
需要注意的是,当你在听的时候,先不要去看原文。即使没有完全听懂或只听懂了比较小的一部分,也没有关系。我们两三岁的时候,周围大人跟我们讲话,我们其实也只能听懂一部分。但我们持续不断地在听,不断地接受外部的信息,慢慢地我们就可以听懂了。
练习英语听力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当你有些单词没有听懂的时候,不要太焦虑,继续听下去,让意识跟着前面的音频走,而不要总去回想那些没有听懂的单词。当你听了几篇以后,你就可以看看原文,把那些听不懂的单词找出来,然后继续重复听,直到你可以完全听懂为止。
当你这样不断听的时候,你也是在为自己营造一个英语的环境。有时你听了几个星期,但感觉听力没有什么进步,这是因为量变还没引起质变。其实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只是你暂时没有意识到。
这是《书虫》系列的英文读物。在谈阅读英文原著的那篇文章里,我推荐过这套书。现在之所以还推荐这套书,是因为每一本书都有英文朗读。大家可以先不看书本,直接听英文,看你可以听懂多少。这套书有很多级别,从小学到大学,大家可以买适合自己的级别。当然要是你有自己喜欢的音频小说,你也可以听自己喜欢的
我自己以及我的几个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听了一个月或两个月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进步,但我们坚持下去。等到了第三个月或第四个月的时候,突然发现很多的美剧,电台,新闻,不要字幕也能看懂了。
希望大家也能每天听两到三个小时,一鼓作气,坚持听几个月。某一刻,你会发现,你几乎可以完全听懂那些纯正地道的英语了。
总结一下:我上面提到了三点 1,要学音标 2,要跟老外交流 3,要听自己感兴趣的纯正英文,并坚持听。(我觉得这三点不但适合用来学英语,也适合用来学任何其他语言)
这三点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在你练习其中的某一点的时候,你其实也在顺便练习其他两点甚至我没有列出来的更多点。 比如说,当你在跟老外讲英语的时候,你也在练习自己的听力和发音。 当你在听英文材料,看电影,看美剧的时候,你的发音也会无形中提高。
所以大家不必觉得英语有好多要学,要练,感到很焦虑。你在某一点进步的时候,你的其他方面也会随着进步的。
我之所以理解大家的焦虑,是因为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这个焦虑的过程。而且我知道那些考试经常会干扰我们。我有一个朋友,当时我们一起按照这个方法一起学习。但他总是担心考试不能过。所以练了一两个星期,他就去做一下考试题,然后又停一两个星期。等考试完,他又来练,结果以前练的他又忘了。他这样反反复复搞了三年,大四考研的时候,还是去做考试题了。
在你练音标,跟外国人聊天的时候,你的考试成绩很可能不能在短时间内进步,因为这些都是一些日常比较简单的英语。但如果你坚持下去,真正掌握了英语,考试是非常容易的。
我大学没做过考试题,但我第一次考四级的时候,考了大约600分。但这些分数有什么用呢?我小学中学为了分数奋斗了12年还不够吗?我他妈的早已厌倦了为一些无聊的分数、文凭学习了,我觉得那是自欺欺人。
你是想真正学好英语,跟外国人交流,看懂英文原著,还是想为了考个高分但碰到外国人却说不出几句像样的英语呢?
最后跟大家讲一个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小故事。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德国朋友,我姑且叫他H。我有时候会跟H去逛超市。当他不知道自己要的商品在哪的时候,他就会问超市里的售货员,而这时售货员就会往某个方向一指,然后就完事了。H这时就会显得有点生气,因为他说光指一个这么大的方向,他找不到。他说,要是在德国,你问某件商品在哪里,服务员会亲自带着你到那个商品那里去。我当时没在意。但H每次遇到这样的事必定要向我抱怨。有次他又向我抱怨,我有点烦了,就对他说他对中国的要求太高了。
但后来,我发现,当我在街上问路的时候,中国人也基本是会往某个方向一指,然后就完事了。如果你再问,他就会显得有点不耐烦,让你觉得你这个人有点笨。而当我问一个德国人或者美国人某个地方的时候,他们一般会告诉你要怎么走,到哪里要转弯,要穿过几个红绿灯等等,具体到各个细节。
我还发现,西方人这种具体到细节的的精神遍布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如果我问一个中国人曹雪芹是谁,你得到的回答一般是,曹雪芹是写了红楼梦的人。而当我问一个美国朋友莎士比亚是谁时,他往往会告诉我莎士比亚是文艺复新时期的人,写了什么著作,其中几部最出名,他同时代还有些什么人等等等等。具体到细节,而且很有耐心。
叔本华是我最为喜欢的哲学家。我几乎读完了他所有的著作。我为了能读他的德文原著,曾自学过德语,但再学门语言实在要耗费太多的时间,所以我最终放弃了。叔本华思想深刻,文笔优美。他的文笔可能是所有西方哲学家中最为优美的了。我想,或许我们中国文化重感觉,给你个方向,而不重细节。而西方文化有一种对细节的特别在意。这种对细节的追求,放到科学哲学上,便是对知识追根究底的探索。放到产品上,便是对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当我在读一些西方哲学家如康德叔本华的书时,他们那刨根究底、不探求出个根源誓不罢休的精神让我感到惊讶。而我们也知道,德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一般是上乘的。
所以我觉得,当你跟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语言,而是你能开放自己的思维,获得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文/小飞飞的自我成长(简书作者) / 原文链接:非科班出身的我,是如何自学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口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