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语规则可数名词复数要加 -s,不是其他?有什么由来?谁发明的?
先得说清楚英语为什么会有复数三单等后缀变化,简单得说,这是古英语作为高度屈折语遗留下来的,古英语有复杂的格、数、性,包括高度屈折的五个语法格(主、宾、属、与、具),三种语法性(阴、阳、中),两种语法数(单、复),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还有“双数”形式。汉语属于孤立语,所以汉语母语者在学习有明显屈折语特征的语言时就会不适应,对屈折语来说,动词会根据人称、数量、时态等不同有相应变化,名词复数也是类似的,通过加后缀来区分单数和复数,同一个词缀通常又同时表达多种意思,这都是屈折语的特点。
再说为什么英语名词复数加的是s而不是别的后缀,古英语名词分阴性、阳性、中性(古英语里sun是阴性名词,moon是阳性,跟谁说理?),又分强名词和弱名词,而把强的阳性名词复数加-as来表示它的复数,比如dæg(day)的复数为dagas,这,就是英语名词复数后缀-s的来源。
至于为什么当初嫁的是-as而不是-czxdfo之类的,那就很难考证,只有靠假想的“原始印欧语”来假想溯源。就像所有字母的祖先腓尼基字母属于象形文字,字母D被认为是门的象形,所以英语door的d就可能跟这个有关系。
可以考证的,或者说值得了解的是,古英语的名词复数后缀-as如何演化为-s/-es的,考虑到屈折语的一大特征是同一词缀同时表达多种意思,和名词复数后缀相同的第三人称单数-s/-es就有着类似的演化过程。正好我写过一篇文章讲三单后缀的,可以参考:
第三人称单数为什么加-s后缀?
屈折语(inflection)是指一种语言的一个词缀经常同时表达多种意思,屈折语会根据人称(person)、数量(number)、时间(tense)、状态(aspect)、语气(mood)、语态(voice)等语境进行变位,来体现不同含义,以上其中一个变化,动词就要相应变化,只要学过英语就不会对此陌生,第三人称单数就属于这种模式。
古英语属于高度屈折语,然而在中世纪之前的几百年里,古英语世纪上长期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没有严格的约束,导致经过中世纪中期社会政治形态下法语的影响,大量外来词引入,英语变格变位体系崩溃,语法特征被简化,词形变化大大减少,变成了兼具分析语和屈折语特征的语言。
这一点和汉语有相似之处,汉语在殷商之前[1]也是屈折语,只是汉语的屈折特征几乎完全丢掉了,只残留一些痕迹,如“见”可以认为是及物动词,“现”是不及物动词。
英语简化到什么程度?原有的复杂变位规则简化到几乎只剩下第三人称单数这一种。在中古英语里当第一人称时动词要加-e,第二人称加-es,复数加-e(n),用动词hate举个例子:
I hate (当时英语词尾的e要发音,也就是schwa音)thou hatest (thou意为"你",但不同于you)he hateththey/we/ye hate(n) (ye是you的宾格)首先变化的是由thou这个无比尴尬的第二人称代词引起的,thou先是“你”的尊称,并且和中文“你”一样,仅限于对一个人说,而不表示“你们”,后来地位骤降,被用来指代地位低的人,比如仆人,以至于如果用thou来跟人讲话会被羞辱甚至殴打
What! Do you Thou me?!thou被扔到了臭水沟直到死亡,第二人称的-est就消失了,而they、we以及从宾格ye演化而来的you所跟动词加-e(n),之所以加括号就可以看出它并不严格或者逐渐简化丢掉了n,所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复数和第三人称复数都只剩下-e。
而第三人称单数由于用作指代不在场的第三人,逻辑上需要一个词缀来更清楚得区分,所以第三人称单数的词缀-eth被保留下来了。eth本身是个古英语词汇,发音为/ɛð/,当它做第三人称单数词缀-eth时,由于thou的消失,-eth和-thou对应的-est融合,同时又与古英语名词复数后缀-as相中和,变成了-es。
英语的发音始终在变化,尤其是元音变化,起初英语词尾的schwa音都要发音的,比如上文提到的hate,由于元音发音的不断变化,所有非重读元音在口语里都可以弱化为schwa,甚至可以丢掉,比如chocolate,口语里丢掉后边的三个元音choc-l-t-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所以后缀-es的schwa音字母e也逐渐被丢掉,拼写上也丢掉了e,变成了-s。
那么如今仍然保留的-es是怎么回事呢?比如buses,glasses,watches,这是由于这些词的韵尾音是有咝擦音(Sibilant fricative),也就是s的音,所以必须保留-es的发音以和原形单词区分出来,拼写上也不能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