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攻防理论
一、引言
断断续续打了近六年羽毛球,从一个懵懂的小白,到一个在球场上横冲直撞的愣头青,再到如今的初有心得的业余战士,虽然中间由于打球不甚方便而一度中断,或者因为球技前进道路的曲折十分郁闷,或者因为姿势不对发力不当导致身体伤痛,我对羽毛球的热爱从未断过。表面上来看,羽毛球运动不算复杂,但要真正掌握适合自己的方式却没那么简单。从最基本的握拍方式,到高远球,到全场步伐,再到整体攻防理论,其中的每一项我都曾经反复琢磨过很多次。实际上来说,我到现在才刚刚摸到羽毛球的门槛,体会到如何在球场上去发力做每一次击打。甚至前段时间我还坠入了另一次错误握拍的陷阱。我想,也许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因为即使对于我自己来说,每一项也是处在不断地变动的状态中,我应该时刻反省自己,找到当下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当我对羽毛球攻防理论初步有所领悟的时候,我是在从老家出发的高铁上。当时,我看了一个小视频,内容是一个羽毛球进攻的套路。这个小视频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开始思索要怎么打球,并且有了一些想法。我很激动,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好几个小时,为了防止遗忘,我特地记录了下来我的想法。后面打球的时候我尝试用初步形成的理论指导实践,意外地发现有很好的效果。这坚定了我的信心。随后,我深入地思考并且系统化了理论的内容,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和身边的球友一起探讨一下。但不久我就遇到了麻烦,我的握拍出现了问题。在状态最好的时候,我可以轻松从底线打到对方底线,但是在那时,我发了很大力,球也没有到位。我很郁闷,虽然此时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依然能够保持较多的胜利,但是这胜利却需要更多的体力和更集中的精神。我再次开始在家里琢磨握拍的方式,这种事情我曾经做过很多次。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找到了正确的握拍方式。另外,我很激动,因为这次对握拍的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刻。以往每次琢磨的结果都是告诉自己暂且怎么做,而这次,我确认了就该这么做。并且,这次握拍方式的确认和理论也有莫大的关系。这再一次坚定了我对理论的信心。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并且感到非常充实。
在我因理论而获益匪浅了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我的体会告诉大家。但我知道,应该以一种全面系统的方式把理论呈现出来。不幸的是,我一直忙于阅读之前就开始阅读的书籍,迟迟抽不出时间。可喜的是,昨天晚上,我终于结束了那系列的阅读。
我计划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始讲述我的理论。最开始的部分是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球友们切莫轻视了基础的琢磨和练习。我将攻防对抗的理论放在后面。这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羽毛球基础上的,有一定基础的球友才可以结合这套理论去实践。但是,没有基础的球友也能理解这套理论。并且,这套理论可以给基础的练习提供方向的指引,同时也指出了基础的重要性。废话不多说,下面就开始吧!
2022年11月6日
二、基础篇
握拍握拍可以说是羽毛球这项运动最基础的部分了,但却不是很容易就能掌握的部分。
握拍方式要随着击球姿势而改变。常见的握拍方式分为正手握拍和反手握拍。但要打出想要的球来,需要采取更多的握拍方式。这里的更多的握拍方式并不是说完全不同的方式,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下角度。有人只调整手腕来应对不同的击球点,而手腕的调整范围是有限度的,将拍子在手中转动一定的角度再配合手腕上调整才能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击球点。举个例子,当击球点分别在正手位前方、侧面和后方的时候,这个时候身体姿势就会不同,若想将球沿直线打到对方底线角落里,就需要调整一下球拍在手中的角度。而应对反手后场被动球和反手网前挑球更要调整拍子的角度了。
想要即时调整握拍,那在确定击球点位置前就不能握紧拍子。想要将球拍调整到合适的角度,那就要去感受球拍在手里的方向。其实在击球时也不必使劲握紧球拍,只需要固定住球拍,使其不因为发力而跑偏就好了。
关于握拍的另一个重要的点是手掌发力的位置。这个是不容易注意到一般也不容易错的点,但对它有所注意还是很有必要的。当正手位击球时,后三指和食指作为主要发力点,驱动球拍挥动。当反手位击球时,拇指部分和手掌肉厚部分作为主要发力点。
至于具体握拍方式,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在注意要点——握拍要松;调整角度;保证发力点——的情况下,去琢磨握拍方式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事业。记住,你所寻找的握拍方式能让自己轻松地打出高远球。
高远球高远球很重要。在被动的时候,一记质量好的高远球能将你从崩溃边缘拯救回来。你甚至可以靠高远球持续压制对方底线,等待对方失误,或者出其不意地吊球。当打出高远球的时候,你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对方位置分布,为下拍击打做好准备。
打高远球不需要很大力气。要注意击球时,拍面要和球拍运动方向垂直,不要打偏变成了搓球或切球。一旦打偏,费了很大力气也很难打出高远球。另一点是,击球点要在拍面的中间。球拍中间弹性最好,利用球拍中间去击打,节省力气也能打出想要的方向。
此处所说高远球不只是在本方后场打出高远球,还包括挑球高远球,半场平抽高远球等任意位置回给对方一个高远球。这是一个基础能力。
步伐在击打离身体较远的球时,注意将胳膊打开。这样,让身体移动的距离尽量短,身体的活动范围尽量小,节省体力。
在步伐到位之后再挥拍击球。整个动作流程是:判断来球方向,架拍,移动脚步,脚步到位后挥拍击球,击球的同时身体已经开始回中,击球完毕,顺势回中。
体能没有足够的体能是打不出好的球的。当输球的时候,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身体累了,体能供应不上,不可抱着求胜心切,一味持续运动。休息一下,待体能恢复之后,往往能改变局面。
在羽毛球比赛中,体能的消耗是个正向反馈。当一方占主动地位,另一方就会消耗较多体能。体能下降,回球质量下降,局势就会更被动。所以在被动的情况,采取一定的策略恢复一下体能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体能下降,会导致失误增多;同时,也会导致,对场上局势的观察不够明晰,对对方的走位不能够及时把握,难以摆脱对方的压制。
保持一定体能也有助于在球场上更好地判断来球是否出界。
总之,体能是基础。一旦体能上占了下风,很难取得主动。
控制落点这是一项要求比较高的能力。重要的是有意识去控制落点。至于判断要把落点打向哪里,这就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支撑。
衡量控制落点能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对落点的精准控制,指哪打哪;二是落点的区域大小。有人打球时落点始终在对方半场,这是肯定不行的。要能把球打到对方底线两个角落,也能打到网前两个角落,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对方。当然,针对不同的击球姿势,落点区域也不同。有人应对反手后场时,落点只能直线网前或者直线半场;而针对正手后场,则可以将落点控制到对方底线。
三、攻防理论
a.概念
这是一块羽毛球场地的侧视图。中间竖起的是球网 。
这里采用四根虚线将场地上方空间划分为四类区域。
在打球的时候,我们定义击球点为球拍与羽毛球接触时的空间点。
当击球点在3、4区域时,局势被动,为防守状态;当击球点在1、2区域时,局势主动,为进攻状态。举个例子,当对方挑球过来,球会从高至低依次经过1、2、3、4区域,若不等球落至区域2,直接下压杀球,则击球点在1区域。若击球失误,不幸打空,反应过来时,球已经到区域4了,此时赶紧补打一拍,此时击球点就在区域4了。
b.理论
当一方击球点处于1、2区域时,另一方击球点多半处于3、4区域。从对方击球到我方击球,这中间的时间差称为反应时间。当处于防守状态时,反应时间较短,击球时球速较快,失误率高,容易丢分。而处于进攻状态时,反应时间较长,击球时球速较低,不易失误和丢分。所以,羽毛球比赛的关键就是压低对方击球点,抬升我方击球点。
在各种状态下,如何压低对方击球点,抬升我方击球点,则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详细分析放在能力分区模块中。
以下几点是理论核心。红色字体部分是根据理论针对大部分球友的技术特点所制定的相应应对措施,不代表对所有情况都适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羽毛球比赛是区域争夺比赛。所争夺区域为赛场上方空间击球区域。1和2为进攻区,3和4为防守区。当处于防守区时,要想办法去压低对方击球点,转守为攻。总的目标是,压低对方击球点,抬升我方击球点。当我方击球点在1区域时,代表我方处于强进攻状态。此时应前后站位,后方球员负责主攻,宜重杀,或放空档。网前球员负责封网。我方击球点位于2区域时,我方处于弱进攻状态。此时我方宜采取前后站位。后方球员主攻,可吊可轻杀。前方球员负责封网。我方击球点在3区域时,我方处于弱防守态势。此时我方采取介于平行和前后之间站位。尽量挑底线边角及对方结合处,同时前方球员伺机上网下压,后方球员抢高点或抽或推,将对方击球点压至3、4区域,而我方击球点抬升至1、2区域。我方击球点在4区域时,代表我方处于防守态势。此时应采取平行站位,挑高远球或者回至空档或结合部,争取将对方击球点压至2、3、4区域,我方击球点抬升至1、2、3区域。我方球员根据能力大小分摊分区,能力强者分区多。能力弱者尽量或靠前或靠左或靠右,将搭档的分区尽量集中。能力强者时刻关注搭档位置,以防我方场地有过大空档。
c.能力分区根据一个球员的各项回球能力的大小,可以为该球员建立一个模型,该模型反映该球员的各项回球水平。当一个球员站在球场上时,如图。
假设该球员为右手持拍,当来球在该球员右手区域时,该球员回球质量较高;当球在头顶区时,回球质量次之;而该球员反手击球时,质量最差。则可将围绕该球员的区域做以下划分。
1、当击球点在最内层区域内时,该球员回球质量最好。
2、随着区域扩大,该球员回球质量下降。
3、可以看到,反手后场区是该球员的弱点所在。
这就代表一个球员的能力分布。不同的球员,能力不同,区域划分不同。在比赛中,要判断对方的回球方向,尽量用我方的内层区域去覆盖对方的回球区域。正所谓“扬长避短”。
若上图显示的是对手能力分布,那么回球时要将落点选择在对手的相对弱势区域,比如尽量给他反手后场球,或者正手底线角落和网前两个角落。
在比赛中,球员位置发生移动。如下图:
此时,右手后场2和左手后场1都是最佳回球点。若将球回至此区域,该球员接球会比较困难。
双打在双打比赛中,两个人的能力区域会相互影响。此时两个人的站位要根据能力区域来协调。举个例子,当两个人的能力有悬殊时,能力稍逊者要减少击球范围,能力较强者则要多照顾一些区域。因为在同一个点,应由能打出较高质量的回球的球员接球。若一方能力覆盖区域较小,则应该负责网前,或者半个网前。这就是混双比赛中,多由女选手守网前的原因。
当有搭档在场上时,球员的能力区域会出现盲区(双虚线所围区域)。落在盲区内的球只能由搭档来接。所以,当搭档能力不足以覆盖盲区来球时,搭档只能往边线靠,将能力覆盖不了的盲区推出界外。
而当面对上面这样的对手时,宜采取的打法是:
1、和单打时相同,选择对方弱势区域回球。此时弱势区域还包括对方两者的结合部位,即两人分区的边界线附近。(下图标星星的地方。)
2、主动调动对方,比如将1号球员(能力较强)调动至网前,将2号球员压制在后场,这样对方就会有更多弱势区域暴露出来。
四、后记
关于能力分区理论,还可以细化成三维空间分区。比如,有的球友进攻能力强,但防守偏弱。有的球友接不好平抽球。总而言之,就是对自己“扬长避短”;对对手“避实就虚”。
根据以上理论,可以看出,我们的基础能力水平就体现在我们自己的能力分区上。加强基础训练,扩大内层区域,在比赛中则更容易扭转局势,压制对手。
根据理论可知,了解对手能力分区,我们可针对性地制定战术。关注对手站位,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本理论是本人独立思想的结果,此次发表,希望对球友有所帮助。本来想花多些时间来完成这篇理论,但又有别的事情出现,本文只能匆匆写就。限于水平,存在疏漏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拓扑2-11-14
转载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