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今天的孩子怎么读鲁迅?
对谈现场最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了一场名为“今天的孩子怎么读鲁迅——《这样的鲁迅》新书对谈分享活动”的读书活动,《这样的鲁迅》一书作者阎晶明,北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何杰以对谈的形式向青少年们进行了分享。
用故事侧写真正的鲁迅
鲁迅是什么样的?他犀利、冷峻,是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是先驱、导师,语文课本中我们读不懂他的文章。但这就是全部吗?你真的了解鲁迅吗?《这样的鲁迅》一书作者阎晶明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阎晶明希望,通过这本书塑造一个清晰、丰富、立体的鲁迅形象:“鲁迅个人描述他的性格特点是火的冰。内里是一团火,外表看是很冷的形象。比如我们最熟知的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上半句是冷的句子,下半句就是很温暖的、很热的表达。他的另外一句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也是一种冷和热的对比,同时也是他个人性格的一种组合。在鲁迅冷峻的、战斗的、期盼的、也不宽恕的那一面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他有生动、鲜活、温暖的一面。也不能只强调温暖的一面而抵消他的战斗性,战斗是他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要认识一个完整的鲁迅,要从多侧面的去看。”
阎晶明说,“鲁迅”是当下的热词,甚至也可以说是“网红”。他把已有的对鲁迅的认识归结为两类,一种只看到鲁迅严酷、批判的一面,另一种就是着重鲁迅的八卦故事。这其中很多故事有信息错谬,他认为鲁迅研究者们有必要出来说话。
活动现场阎晶明在写的过程中坚持这样的原则:“你掌握那么多对鲁迅作品和人生故事的了解,你就应该把最准确的一面尽量生动地、及时地给社会公众讲出来。我书中写了很多故事,但是这些故事都有比较准确的出处和来源,是从鲁迅作品中整理出来的。还有的是通过鲁迅同时代的人,像内山完造的一些讲述,也包括他的亲人、家乡的一些人所做的回忆录、访谈等等,从这样的资料当中找故事。”
通过这一个个故事,鲁迅的不同侧面被反映出来。阎晶明提起,鲁迅对青年的关爱是这本书的一个小主题。“在上海,他曾经接待过一位名叫廖立峨的广东青年,这位青年是鲁迅1926年到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认识的。鲁迅1927年1月从厦门到广州中山大学教书,这位学生跟着他从厦门大学转学到了中山大学。1927年9月,鲁迅又离开广州到了上海,两三个月后,廖立峨给鲁迅写信,说鲁迅离开广州以后他感觉非常寂寞,他想追随鲁迅到上海。鲁迅当然接受了他这个要求。他不但自己来,还带来他的女朋友,吃住在鲁迅家里。”
“鲁迅刚刚到上海,住的房间非常小,楼上楼下也就是几十平米。鲁迅和许广平住楼上,这位青年和他的女朋友住楼下,在鲁迅这免费吃住,同时还要求找工作,鲁迅也出去给他找。因为他没有一技之长,所以鲁迅希望自己的好友郁达夫帮忙给找一份工作。鲁迅告诉郁达夫说,你只要给他找一个干的就可以,工资由我来付,但是你也不要告诉廖立峨这个工资是鲁迅给出的。我每月按照数额足额给你,你再转交老板,让老板给他。郁达夫按照这个要求,给他找了一个书店店员的工作。结果这个小伙子干了半个月就不干了,认为很辛苦,挣钱又少。他在鲁迅家里吃住小半年时间,觉得没意思很无聊,同时他也发现鲁迅周围的环境也很恶劣,有很多人批判他,还有一定的危险。他就带着女朋友回广东,鲁迅又给他买了车票,给他带了足够的衣服、吃喝,把他送走。他的女朋友在上海期间经常跟邻居说廖立峨是鲁迅的儿子,她是鲁迅的儿媳妇,当时为了照顾鲁迅生活才来这个地方,但是鲁迅从来没有制止过,应该说态度上是非常宽容的。虽然这位青年回到广东以后鲁迅拒绝再跟他交往,但是确实从来没有公开地文字批评过。这就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周围的人,对于论敌一个都不宽恕,但是对于生活当中遇到的人,特别是青年,不但是关心、帮助、爱护,而且很宽容。”阎晶明分享道。
阎晶明还举了第二个例子来佐证鲁迅为人的宽厚:“鲁迅在上海期间,有一家刊物叫《作家》,主编叫孟十还。这位主编每次都把鲁迅的文章发在头条,而且给他高额的稿费,鲁迅为这个专门写文章批评,说现在办刊物的越来越势利,只认名家大家,而且给他们高额稿酬,这样对待我们这些所谓名家大家,不等于那些青年作家们被压制了吗?这样的做法完全不可取。他这种态度不但是对青年关心,他表达这种关心的过程中,也经常会把作为纳进去,这是鲁迅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鲁迅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何杰说:“鲁迅对于青少年的意义,是当你生活艰难的时候,当你看到社会未来会遇到痛苦的时候,鲁迅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发生,它为什么是不对的,我们要有一个更好的追求。鲁迅一生都在追求一种‘立人’,让人站起来,同时他一直批判的是不爱的世界。”
谈到小学教材选用的《少年闰土》和中学教材选用的《故乡》,阎晶明说:“少年鲁迅跟少年闰土是两个好玩伴,多少年之后再见面,中年闰土叫中年鲁迅‘老爷’,所以鲁迅受不了,写了这篇《故乡》。这个小说里也写到,闰土叫一声老爷,鲁迅的母亲说你不要这么叫,你们小时候在一起玩得很好,你怎么叫他老爷呢?闰土说,哪能这么说,那是小时候不懂事。同时在作品的前面鲁迅还提到,我们家里是城里人,原是很富足的,我那时候也不是一般的孩子,是一个少爷。尽管两个人玩得很高兴,但是在少年闰土心目中,对方还是一个少爷。其实这种阶级的区分是根深蒂固的。在鲁迅心目中,他要表达的是,要改造国民性太难了,不是生活遇到难处,穷了、富了才有这种区别,而是骨子里就渗入的。”
在何杰看来,“鲁迅很深刻地揭示人与人的隔膜,换句话说就是阶级的矛盾、隔阂。中国如果没有一个重大的变革,没有社会的革命,这些问题都不能解决。所以毛主席才会说,鲁迅是革命家。鲁迅是用文学的方式,用他的语言给我们讲他理解的社会最好的一面是什么,自己的追求是什么。”
互动环节阎晶明谈到,从100多年前发表“救救孩子”的《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走在了唤醒民众的道路上。直到今天,鲁迅的名字还会反复出现在课本里、网络、日常生活中,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思考与实践。“鲁迅一生都在关心青年,把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寄托于青年。青年,也是最容易接近鲁迅的人群。”
然而,想要真正走近、阅读鲁迅却并非一件易事。他的用词、文风会让很多现在的青少年读者产生距离感。何杰表示,“鲁迅真的是语言大师,他几乎没有用什么太多的形容词,就能够非常准确地把事情给表现出来。”高中的孩子在阅读鲁迅时,在作品之外,要学会了解鲁迅这个人,同时借助一些名家的评论,找到和我们现实的关系。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鲁迅博大的爱心,对他笔下的人物,特别是普通百姓那份真挚的爱,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他如何表达这份爱。
阎晶明谈到,阅读鲁迅也是一件可以持续终生的事,中小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引下循序渐进,也可以自主延伸去阅读,像《呐喊》《彷徨》《朝花夕拾》这些作品集都是比较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去阅读的。
何杰说:“同学们读鲁迅的时候一定不可偏知,鲁迅既给我们清醒的提示,同时他又给我们极温情的呵护。我们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符号,而是真真正正这么做的。”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