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北大荒生活(全文)
燕窝岛——多么美丽动听的名字。她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腹地,属于东北农垦总局下属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因为每年都有成群结队的大雁在这里繁衍生息,故称为“燕窝岛”。燕窝岛三面被饶力河环绕,一面又是大草甸子,俗称“大酱缸”。原本是一座“孤岛”,56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后才修了一条通往八五三总场的路。如今的燕窝岛已经成为著名的湿地景点,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胜地。
初到雁窝岛
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日,我和北京市应届毕业生共计38名(初中生3名高中生35名)告别了父母亲人,告别了北京,登上火车,一路向北,开往早已向往已久的北大荒。
经过一路颠簸辗转,于1964年最后一天到达了我的第二故乡——燕窝岛。
刚下大客车,热情的燕窝岛人早已列队站在彩门欢迎我们,一阵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分场(燕窝岛是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党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高兴的走过来和我们一一握手,不断的问寒问暖,真的到家了。虽然是隆冬严寒季节,这种场面还是把我们激动的热血沸腾。
先安顿下来,我们住的是两排草房,进入屋内,早已收拾的干干净净;火墙火炕烧的暖暖和和,和室外相比,那是冰火两重天啊!新家真好!
来到燕窝岛第一顿饭是场领导招待我们丰盛的迎宾筵,都是岛上的特色菜肴。领导们的热情让我们不好意思,大家说:“谢谢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关爱,不过我们不是客人,也是这里的主人了啊!”说完,所有人一片欢声笑语。
下午我们进入会议室,分场书记和我们聊了起来,从燕窝岛的过去聊到现在和远景规划,从分场规模,生产部署到上交粮食多少,人员结构等等。一边说着,一边把桌子上的花生瓜子放到每个人面前;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桌子上摆放的那几个红红的大萝卜,每个足有七八斤重。书记看出我们的好奇,他拿起来一个说:“这是我们这里的特产,称为燕窝岛大苹果,你们尝尝。”说着切成一块块儿,大家一吃,果然甜丝丝的,有点儿沙窝萝卜的味道。燕窝岛地肥水美,长出来的萝卜又大又甜,确实与众不同,我们清楚,书记是在用具体实例教育我们,让我们尽快熟悉并热爱起第二故乡。
政治部主任为我们安排下一步活动:先在分场进行三个月的培训,半天学习半天劳动,在学习期间请有关人员介绍燕窝岛的光荣开发史,转业官兵在岛上艰苦奋斗的优秀事迹。这是很有必要的,刚来北大荒,一切是那么陌生,需要有个过渡阶段,连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要从头学起。
第一章 分场集训
通过三个月的培训学习,我们从思想上对支边建设,长期扎根边疆的决心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英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们,他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屯垦戍边仍然冲锋陷阵,有的为了早日实现“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收获”的誓言,勇闯燕窝岛,把年轻的生命都献给了北大荒。我们必须踏着先烈们的足迹坚定的走下去!
刨粪
集训期间,我们组织了一次颇具考验的劳动——刨粪。
北大荒由于天寒地冻,厕所建的都不寻常,它不是在平地挖坑来解决“内急”,而是搭起一米多高的平台再用木板围起来,北大荒人称这厕所为“茅楼”。为什么这么建厕所呢?因为天气寒冷,屎尿落地就冻了,平地建厕所很快就会堆成“黄金塔”,清理频繁;茅楼可以隔一二个月清理一次。
我们扛着铁锹镐头分头到几个点清粪。和我一起共三个人,我一镐刨下去,粪渣四溅,弄的身上脸上到处都是,还有的溅到嘴里,“呸!呸!”好恶心!第二镐谁也不敢再刨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楞在那儿不动。不一会儿过来一位老职工,穿着旧军衣,看样子像老铁兵;他走到我们跟前看见我们刨粪,笑着说:“第一次干这活儿吧?你们看这样干。”说着抡起镐头刨下去,一大块粪被刨下来,干的那么轻松自然,然后说:“先找到冻层,下镐要狠,刨下去扭过脸,事先把帽子耳朵放下来系紧,脖子上带上围巾,袖口用绳子扎紧,脚上也打个绑腿……”好家伙,干这活儿还这么多讲究呢!我们向热情的老职工一个劲儿的道谢,他摆摆手:“不用谢,我们初来乍到和你们一样,谁都有第一次。”这是多么好的人哪!
按照老职工的指点,我们装束整齐又开始刨粪,果然好多了,当然,溅一身粪还是难免。
收工回到宿舍,使劲儿抖落棉衣棉裤上的粪渣,用水把脸洗了一遍又一遍,还觉得有一股大粪味儿。
当晚团支部书记召集我们开座谈会,谈谈今天劳动的感想和体会,我说:“通过刨粪,深深的刺激了我的神经,平时说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到了关键时刻就怂了,如果死都不怕,还怕臭吗?必须闯过怕脏怕苦这一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以后我们的路还长着呢,这一关过不去,扎根边疆就是一句空话!”通过议论,我们达成共识:今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绝不能半途而废,像老职工学习,做一个真正的北大荒人。
事后,有个知青写了一首诗:
别人都说大粪臭,可我觉得大粪香;大粪溅到我身上,好像戴上花一样。如今想起来,似乎这诗有点儿左,可当时我们确实都是这样想的呀!
北大荒生活点滴
在北大荒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会做,每个人应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包括:洗衣、做饭、拆洗被褥、缝补衣裤、冬天防寒、夏天防蚊虫……
冬天为了防寒保暖,棉鞋里穿毛袜都不行,得穿棉袜,商店没有卖的只好自己缝制,还有棉“手闷子”(四指不分开的那种棉手套)也是自己缝制。棉衣棉裤的膝盖,肘部都要加一层绒布,加强对关节的防寒保护。还要做个毛围脖,套在脖子上保暖。
夏天干活为了防蚊子小咬(黑色的小飞虫,盯人比蚊子还厉害),在草帽边缘缝上一圈蚊帐布,我们叫它防蚊帽;这还不算,还要把袖口领口裤腿扎紧以防钻进去盯咬。好多知青在北大荒学会了抽烟,主要原因是防蚊子小咬,一吸烟脸上就不会挨咬了,这些都是老职工教给我们的经验。
还有,我看老职工干活都穿破衣破裤,原来在北大荒干活费衣裤,经常和农机油料打交道,那就可着一身衣服造吧。我也是两套棉衣棉裤,一套平时穿,一套是刚来北大荒发的那套当工作服穿;我那套棉“工作服”破了补了又补,最后都成了“千层衣”了。后来调钢厂之前才把破烂不堪的棉袄扔掉。
那个年代,风行被子缝个“被头”,衣服做个假领子,干活带套袖,都是自己做,即干净又时尚。
我们刚到北大荒时,工资只有28元,直到68年大批知青来场,才把工资调到和他们一样32元。连队的伙食费便宜,每月我一般不会超过10元,不抽烟,不喝酒,也不买零食吃,没有其它花销。这样每年都可以把省下来的二百元左右给家里寄去补贴家用,也算是没忘来北大荒的初衷。
说到钱,有件事特别奇趣巧合:
69年我参加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夏天回燕窝岛拿夏装时,发现我帆布箱里的黑棉袄兜里有36元钱,当时一愣,我没有把钱随便放兜里啊!因为来去匆忙,只好写了一张纸条放在装钱的兜里:“今发现不明来源的36元,如果能从珍宝岛回来再做处理,如果回不来了,请领导帮助寻找钱的主人。落款:张蕴青1969年7月某日。”这像不像交代遗嘱啊!
直到10月从珍宝岛撤回来,我慢慢寻查到钱主人的下落,原来是场部后勤一位饲养员的钱。怎么回事呢?那是69年春节过后,我到场部后勤宿舍,进屋就把棉衣脱下放在炕上,正巧住在这里的饲养员下班,天近黄昏分不太清楚,稀里糊涂把刚发的工资放在我黑棉袄兜里了,原来我俩的棉袄差不多,误以为是他的棉袄呢。后来他就以为钱丢了,没想到八个月后钱又回来了,他很惊喜,我也安心了。
在北大荒除了学会不少劳动技能外,盖房、脱坯、搭炕、砌炉子砌火墙,做土暖气……学做的五花八门,都成了“万金油”了。
长期在山上伐木和修水利落下不少病痛:腰疼腿疼阴天下雨全身关节痛。在山上伐木时要跪在没(mò)膝盖的雪里锯树,天寒地冻膝盖经常被化了的雪水浸湿,弯腰作业后背也被风吹透,什么是寒风刺骨我深有体会。记得回家探亲腰特别痛,老弟蕴刚带着我上天坛医院排个腰片,取片子时医生对我说:“这片子像60岁的腰片,是你的吗?”我说是啊,医生不相信,那时我才30多岁啊!
还有我的胃不好,凉东西不敢吃,这也是冬天伐木在作业时没有水喝,渴了就抓一把雪放嘴里解渴,长期如此落下这个毛病。
有的知青战友因各种事故造成伤亡,有的至今长眠在北大荒,与他们相比,这点儿伤痛算不了什么,我们还是幸运的,知足吧!
业务文化生活
为了活跃北大荒业务文化生活,各连队有一名专职宣传员。主要是:连队里开会组织念报纸,讲国内外形势;负责定期出板报,到田间地头进行鼓动宣传;时常组织能歌善舞的青年开展小型文艺演出,或在麦场,或在地头。有时鼓励有文艺特长的青年临场发挥即兴表演。
每个连队都设立业务记者站,将本队的好人好事,生产生活中突出事迹投稿给《东北农垦报》或其他报刊杂志,这个工作主要也是由宣传员负责。燕窝岛是农垦战线的一面红旗,自然很多优秀事迹与人物经常见诸报端。
北大荒的冬天漫漫长夜又无所事事,枯燥无味,自从大批知青到北大荒改变了原有的状况,各连队自愿组织文艺宣传队,互相穿插演出,活跃了业务文化生活,我虽然没有什么文艺细胞,也乐在其中。
到了春节前,连队、分场、总场各单位,都在积极排练节目,准备迎接一年一度的总场文艺汇演,推选出优秀节目到黑龙江农垦总局汇报演出。
我们在分场集训期间正是在燕窝岛过的第一个春节,节前有二个男生排演了一个双簧,内容是讲来北大荒前后的思想变化,一个人在前面表演,一个人在后面说,两个人配合真叫默契,风趣幽默惟妙惟肖。这个节目后来被选送八五三总场汇报演出,获得一致好评。
有一次我到总场看文艺汇演,有个节目用手风琴伴奏样板戏京剧选段《智取威虎山》,演的好,手风琴拉的更好,演员们可以换场休息,手风琴演奏者要从头坚持到尾,真不容易啊,而且没有任何其他乐器配合,连打击乐都没有,一个人靠手风琴就能把主要选段乐曲表现的淋漓尽致!我真佩服他演奏的功底。
冰上捕鱼
正值寒冬腊月下旬,一群刚到燕窝岛的男女青年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积雪,冒着风寒,唱着嘹亮的歌曲向着打鱼队出发了。这是我们38位永远向前的集体,今天要体验学习冬季打鱼的乐趣。
打鱼队离场部七八里地,在燕窝岛最北面,是岛上最美的地方。它三面被饶力河环抱,还有大雁湖、天鹅湖、八一湖与饶力河串连在一起,形成天然的湿地景色。打鱼队队长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欢迎,欢迎!”随后领着我们和老职工带上捕鱼工具直奔捕鱼点。先是职工做示范:如何用冰串凿冰洞,如何下网,如何在百米处另一个冰洞起网,过一段时间又如何拉网起鱼,详细耐心的边做边说,并且特别强调注意安全。我们早已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都想跃跃欲试。打鱼队长开始安排由每个职工带我们几个人作业,唯独冰串子紧紧攥着不撒手,破冰凿洞是最危险的操作,那尖尖的冰串尖儿稍不留神扎到腿或脚面上可就造成大的流血事故,连打鱼队都是由熟练的老职工专人操作。
我很好奇,在冰面上下网一点点的把网顺到冰洞里,百米外怎么就把网拽出来了呢?经老职工指点:原来网在冰下顺流而下,慢慢漂流到下游。怎么这么准确的飘到下一个冰洞呢?全凭打鱼队职工多年累积的工作经验。
起网拉网是最热闹也是最期盼的场面。“同志们哪!”“嘿呦嘿呦!”“加把劲儿呀!”“嘿呦嘿呦!”“拉起网啊!”“嘿呦嘿呦”“上大鱼呀!”“嘿呦嘿呦!”队长喊着号子,我们跟老职工学着“嘿呦嘿呦”的喊着,网拉出一段看见鱼了!号子越喊越快,声音也越来越大,跌宕起伏在冬日荒原上,给枯燥乏味的寒冬增添了一份活力。
网上鱼越来越多,全部出网滩在冰面上,这零下20多度天气鱼马上冻上了,堆在一起足有一千多斤。“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看来北大荒的这句谚语一点儿不虚。队长高兴的对我们说:“这回过年给你们增添一道美味佳肴,然后我让人用马爬犁拉到场部去。”队长这句话可把我们高兴坏了。
回到打鱼队已到中午,刚坐下,热气腾腾的大馒头和鱼做的菜都端上来了。有一道菜我吃着别有一番风味,鲜美极了,大家都在猜是什么菜呢?队长笑眯眯的说:“这是生鱼片,是三江平原黑鱼做的。趁着冻时用刨子刨成薄片加入辣椒大蒜白糖和白醋,拌一拌就成了,这是我们招待贵宾特意做的,你们尝尝味道不错!”大家一边吃一边称赞:“”好吃好吃!”还有那柴锅炖鱼,鱼是現打上来的,不用收拾直接用河水炖,大柴锅里面放上盐和辣椒,就这样简单而吃起来特别香,看来还是燕窝岛的鱼好水也好啊!
下午我们和打鱼队老职工们又聊了半天儿,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业余活动等等,使我们又进一步学习了新的知识,长了见识。
剃头宣誓
临下队之前,我们男生为了进一步显示扎根边疆的决心,都剃了个光头。那天上午在分场会议室开会,于玺书记要在我们临走之前开个会。大家坐下来,书记发现了异常,说:“屋里这么暖和,男同志怎么还戴着皮帽子不舍得摘下来呀?不热吗?”我们男生立马儿脱帽,露出光秃秃的脑袋,“轰”的一声,女生们全笑了,于书记也跟着笑起来:“你们都想出家当和尚啊?”会议室里又哄笑起来。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我们这是剃头宣誓,到了生产队绝不当孬种,一定扎根边疆好好干!”“好!有种!”书记鼓励我们说。接着书记语重心长的叮咛我们:“到连队一定向老职工虚心学习,学习他们好的思想品德和劳动技能,另外做好吃苦和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我们志同道合的38位同学即将分到各个生产队工作,从此十个多月的集体生活结束了。
自从1964年5月16日我们抱着一个理想,聚在一起,经历了参观北大荒,举办展览会,留京与去边疆的大讨论,下京郊劳动,直到燕窝岛集训学习,彼此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就要分开了,多么恋恋不舍啊!虽然还在燕窝岛,彼此能见面,那也是另外一种感觉呀!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各自珍重吧!
第二章 燕窝岛二队
时间到了1965年初春,三个月的集训结束了,四分场党委研究决定,将我们38名北京支边青年分到下面连队,正式成为北大荒国营农场农业工人的一员。燕窝岛共六个生产连队,还有一个修配厂、工程连和副业队。我被分配到生产二队,一起分到二队的共八个人,二男六女。四月一日这一天燕窝岛像过年一样热闹非凡,各个生产队像娶亲一样敲锣打鼓到场部接我们下连队。来到第二生产连队,队长领我们来到新家,这是一栋茅草房,里面收拾的干干净净,墙面也是粉刷一新,这里原来住着63年来的北京支边青年,我们和他们住在一起,现在他们正在上班还没有回来。
安顿好住处,我们迫不及待的要求下田干活,队长说:“别急别急,我先介绍一下咱们生产队的情况。”然后如数家珍般的把二队的土地规模、人员组成以及领导班子成员一一做了介绍,带着我们又到队部、会议室、食堂、医务室、农机具场地、晒场、粮库、家属区、学校和幼儿园等转了一大圈。好家伙!就一个生产连队这么大规模!当我们走到田边,一望无边黑油油的土地展现在眼前,真让我惊呆了,一个生产队得打多少粮食?北大荒那么多生产连队又打多少粮食?北大荒人给国家做出多么大的贡献啊!(据当初我们参观北大荒,农场总局领导介绍,北大荒生产的粮食可供全国人口十分之一享用。这种大规模粮食基地全国只有北大荒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样板。)
我被分到农工二班(生产队分农工排、机务排、后勤排),班长姓靳,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山东招来的支边青年。当即发给我一把崭新的铁锹,心里想:这就是我来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第一件战斗武器,一激动写了一首诗《班长发我一把锹》,在队部的宣传栏里贴出来,后来被东北农垦报社的记者看到抄录后,没过多久发表在《东北农垦报》上,这让我着实激动了一把。
在这一年的秋天,父亲来信说:“北京支边青年家长代表座谈会上你给家里写的几封信被晚报记者拿走了,还把你写信的内容登载在报刊上。”我知道,在陆陆续续给家里写的信,主要是把我来到北大荒生活情况和燕窝岛美丽的风光告诉家人,让他们放心。没想到上报了,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通过我们在北大荒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向我的家乡介绍一下北大荒和燕窝岛的实际情况那该是多么荣耀的好事啊!
播种
四月初北大荒的黑土地刚化冻,正是播种小麦的季节。我们班安排在一组播种机上播种。北大荒农场都是大机械作业,这一望无边的黑土地靠人工可干不完。播种要求抢种,过了这个季节会影响小麦收成;还有一个原因,土地化冻期很短,随着化冻,冻土层越来越薄,然后就到了翻浆期,机械就无法作业,进入田间就会陷进地里不能自拔。北大荒春夏秋白天长夜里短,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到晚工作时间大约早四五点上工,晚上六七点下班,中午饭炊事员送到地头就餐。
播种机的工序:开沟——撒种——埋种——压土一气呵成,三台机器连接在一起由拖拉机牵引,一趟下来能播五六十垅麦田,效率非常高。我们班分二组每组六个人作业,二人站在一台播种机上,不停的检查落种的情况,如果发现不落种立即处理,若是机械故障马上叫停拖拉机驾驶员停下排除故障。为什么分二组作业呢?因为麦种不可能都放在播种机上,在地头摆放着,当播种机播完一趟回到地头,机械不停“歇人不歇马”,下一组立刻扛起装麦种的麻袋奔向播种机,麻利儿的站到播种机台上,替换机台上另一组人休息。每垅地约四五里远,来回一趟十五~二十分钟,也就是说替换下来的那一组人可以休息这么长时间,趁此机会你可以眯上一小觉儿,也可以喝点水,上厕所或者谈天说地的聊天儿。我一般是利用这个时间看看报纸、写写信,或者望着不远处美丽的饶力河、湖泊和树林发呆。不经意的想念远方家乡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你们还好吗?闲暇之余难免有些让我伤感,毕竟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啊!
播种作业十几天就要完成;站在播种机台作业时尘土飞扬必须戴口罩,一是防尘,二是防农药吸入(种子是用农药拌好后才播种的)。站在播种机台上要精神高度集中,不能有漏播现象,一旦出现当时看不出来,等过十天半个月麦苗儿出来就露馅儿了;谁播的?一查就查到人头上,原来队里的统计员,每天作业都有统计,并上报场部,哪块地哪个班播的,出现问题班长就得带着全班人工补种,生产队的奖惩制度非常严格,出现这种问题肯定影响评比。我们班表现还不错,每年都被评为先进班组,这和靳班长的领导和带头作用分不开,他是个对工作极其负责的人,只要他发现谁有毛病,绝对毫不留情的批评教育,我非常尊重并感谢他,因为在二队我得到他的帮助和工作上的指导最多,谢谢我到北大荒的第一任班长。离开二队后再也没有看见他,不知道靳班长现在怎样?心里还是很惦念他的。
夏锄
当玉米苗长到大约15公分,就要给小苗松土锄草叫“夏锄”。因为那时还没有能锄草的大型农机具,全靠人工用锄头作业,农场那么大面积玉米地夏锄光靠农工排的职工难以完成,而且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抢在给玉米地中耕之前(中耕——就是用中耕机给玉米苗培),大约半个月时间完成。所以生产连队除了做饭的、喂猪的以外,所有职工家属都要上阵,分场机关干部家属也要加入夏锄大军,这是北大荒各农场每年的惯例,也是每年最热闹的季节,田地里到处红旗飘舞锣鼓喧天,队与队之间,班与班人与人之间此时展开激烈的劳动竞赛,口号声歌声此起彼伏。有的连队还搞些小的物质奖励,优胜者奖给毛巾脸盆背心什么的,而且马上兑现,无疑更加激起竞赛的热潮。
最让我佩服的是分场领导,书记场长都是干庄稼活的好手,他们到地头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职工知道这些领导干庄稼活的厉害。这一天我正巧赶上分场于玺书记在那儿和几个年轻人说:“来来来,咱们赛一赛,先到头的前三名中午多奖励一碗红烧肉!”,话音刚落又多了几个小伙子参赛。一声哨响比赛开始。只见书记手使锄头飞快舞动着,锄下脚下尘土飞扬,把大多数年轻人甩在身后,只有三二个人和他并驾齐驱一齐冲到那边地头。裁判员宣布:书记第一,×××和×××并列第二!所有在地里干活的一片欢呼雀跃,好啊!书记又赢了!这场面真是激动人心啊!
我有时在想:现在像这样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领导干部不多吧?不但带头参加劳动,又有如此过硬的劳动技能!
对于我来说,夏锄是一大难关,尽管班长教我多次,还是干不好这个活;班长在二队是数一数二的庄稼把式,锄地一般人没他干的好,干净利落速度又快。他们总结出经验叫“三锄两扒拉”,(即:苗的垅沟一边一锄,苗与苗之间一锄,这是三锄;苗前苗后用锄尖剔除多余的苗和杂草~只留一颗苗,这叫两扒拉)。可能我眼神不好,不但草锄不干净,也不能达到留独苗的效果,速度也慢,班长一垅锄到头了,我连半垅还没锄完,真丢人!可以说夏锄劳动这一关我是不及格的,之后由于换了别的工作始终没时间补上这一课,至今都觉得遗憾。
北大荒一年四季大田作业(玉米小麦大豆)的顺序:播种——夏锄(玉米)——中耕(玉米大豆)——麦收(小麦)——秋收(大豆玉米)——晾晒入仓,在二队我只经历过播种和夏锄,后面的环节没有亲自历练过就调到四队当教师了,只能远远的望着农机具在田间作业。
第三章 雁窝岛四队
创建小学校
1965年7月初,我接到燕窝岛场部调令——到第四生产连队报到当小学教师。
四队是燕窝岛规模最小的生产队,职工不过百人,土地、机械少;人员大部分都是从朝鲜战场结束后回国的老铁兵(铁道兵,现部队已无此编制)。这些可敬的人都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抗美援朝出生入死,从战场又到农场,义无反顾的转业来到了祖国边陲北大荒,担负起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几年后下一代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由于四队离场部有四五里地,大一点的孩子(四五六年级)还可以自己走着到分场上学,一二三年级有些困难,于是分场派我担当起四队创建学校工作。
正当麦收“龙口夺粮”时节,全场职工干部全部战斗在麦收第一线。我背着行李到田间找到四队指导员现场报到。指导员非常高兴的说:“可把你盼来了!这下孩子们上学的难题总算解决啦!”
转业军人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第二天就安排人员建立校舍。校舍是在原来的牛棚改建的,这栋房子的一头是队部,剩下的是牛棚,于是把牛棚里的牛粪清走,垫上新土,再将里面隔成一间宿舍,我和另一个北京知青就住这里兼教学办公室;另一间做教室,剩下的一大间做为会议室。然后木匠用木板做成长条课桌和条形凳,最后又用木板拼接成一块黑板,涂上墨汁,简陋的校舍就算齐活了。建校舍的任务主要交给今年上学孩子们的家长,所以干活的热情格外高涨。趁着这个机会,边干活我边了解他们孩子的情况,并且征求他们的意见要求。通过聊天,我感到这些孩子家长对我寄予很大的期望,觉得肩上的担子好重好重!
因为生产队规模不大,上学的孩子也就十几个,麻烦的是:有的在分场小学自己上了一年或两年,建立学校后这些孩子也要回本队上学,所以要实行“复式班”教学(在一个教室里有多个年级的学生上课),对于我来说,根本没有教学的经验,更谈不上复式班教学了,这是摆在我面前一大难题。
因为各队学校隶属分场小学管理,我来到分场小学向校长汇报四队建校情况,然后提出复式班教学的难题。但是让我失望,分场及各小学都没有复式班教学,只好自己闯出这条路!
第一天开学,除了学生外,家长也来了。我望着学生和家长对我期盼的眼神,向家长表示:“请你们相信我,一定竭尽全力把教学工作做好,也希望你们对我多提宝贵意见。”
开始正式上课,我先讲课堂纪律,讲要求,总之,把我所有能想到的一股脑儿都讲了一遍,也不知道孩子们听懂没听懂。当教师生涯的开学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上课,我按照原先订好的教学计划,开始先布置二三年级预习课文,然后给一年级讲课,刚上学的孩子没有一点学习概念,所以想让他们立刻进入状态有一定难度,经过一星期这些孩子才慢慢走向正规,二三年级因为在分场小学就已经上了一二年学,管理起来略显省事。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复式班教学最大的感受就是累,一堂课给三个年级的学生讲课都要照顾到,而且进度还要和分场小学一样,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等于别的教师二三倍,而且还要保证教学质量,尽管学生少。时间久了我也摸出点儿经验,尽量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具体来说,第一堂课上语文,第二堂课上唱歌或体育,第三节课数学,下一节还是体育或唱歌,我也不太累,孩子们也开心。下午还有两堂课,然后布置作业,我要求作业也在课堂上做,不会的还可以给孩子们讲一讲,因为生产队职工家属都工作去了,家里没人监督孩子们学习。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还真的喜欢上教师工作,更喜欢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
课余时间我常给孩子们讲故事,古今中外凡是我知道的适合儿童接受的故事讲了一个遍,特别是英雄少年的故事,孩子们爱听我也爱讲。孩子们纯真而且可爱,随着故事情节变化时而掉泪,时而惊讶,时而高兴;每次讲完故事我都要问孩子们几个问题让他们回答,从中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思想品质。
我给孩子们每人做一支木枪,上体育课时开设“军体课”,练习队形队列,练习军人刺杀动作,他们的家长都是军人出身,所以孩子们受家长影响特别喜欢做,有时我请某家长给他们做演示,这些孩子们做起来更来劲儿。
另外,我和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开出一小块儿荒地作为“实验田”,平整后一起种玉米种蔬菜,我和他们一起管理,从小让他们养成劳动习惯,并且懂得珍惜劳动成果,这样的课程是别的学校没有的,分场小学领导到我们这儿参观学生的军体课和实验田大加赞许,这样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深受家长赞同。有的家长说:“张老师这样教孩子真好,不但学了知识,锻炼了身体,还学到了好的思想品质,现在孩子们懂事多了。把孩子交给他我们放心!”这话听了让我感到特别欣慰,觉得苦点儿累点儿值了。
因为这一点成绩,1965年末我获得了八五三农场先进职工代表称号并参加总场先进职工代表大会,1966年终,又被评为先进教师,我做为燕窝岛教育界代表,光荣出席了宝清县先进教师表彰大会。我应该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和老职工对我的鼓舞与期望。
冬修水利
在四队的那年冬天放寒假,我主动到水利工地去劳动。
燕窝岛因为地势低洼,夏天遇上连阴雨,排涝是个大问题,因此每年冬闲而不能闲,各连队几乎全体人员都要集中起来修建水渠;全场一盘棋,按照规划的布局分段包干,必须按时定量完成任务。
我背着行李走入工地,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各连队互相展开劳动竞赛。
冬天土层冻有一米多厚,用镐是刨不动的,都是用钢钎打眼埋上炸药,把冻土炸开,然后将冻土块儿人拉肩扛弄到岸上。打眼放炮必须全场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一大早场部专人负责放炮指挥员召集各连队放炮手,以吹哨为令:打眼——装药(包括装引信和导火索)——点炮。按照不同哨声行动,炮声响过半小时“大部队”进入战场,开始了一天的“战斗”。
冻土炸开后土块有大有小,最大的用车拉上岸,一个人能背的就背上岸,再小块儿的装筐两人抬上岸,我没带任何工具,就捡能背的冻土块儿背;望着又陡又高的斜坡,先背小点儿块儿的试试,这一试才体会到,平地背着土块儿还行,上坡那劲头儿不一样了,身体被土块儿压的直往后缀,使劲弯腰前行走起来那个费劲呀!看看左右,老职工们比我背的土块儿都大,走的还比我快,我打心眼儿里佩服他们的体力和干劲儿,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考验。其实除了体力,干这个活也有技巧;我看见背土的人手里拿一块小木板,当土块儿放在后背上,用木板托着,两手搬住木板,这样干活省劲儿;也有人用一根木棍托着土块儿,干活的技巧各有各的道儿;我慢慢的也跟着学会了。
干着干着后背湿透了,棉衣里面是汗水,外面是被冻土块儿化的冰水浸透了,被寒风一吹冰凉刺骨,甭提多难受了。
下工后累的我都快迈不动步了,一头栽倒床上不想起来。“开饭喽!”不知谁喊了一嗓子。看见大家陆陆续续拿着饭盒走出帐篷去打饭,我也只好起来打饭。好香啊!红烧肉,大馒头,开吃。半斤一个的馒头一气儿吃了仨,加上一大碗红烧肉全都进了肚,我都惊讶,饭量怎么这么大?可见修水利这活儿的劳动量是多么繁重啦!
坚持了半个月的劳动锻炼,体力明显增加了,也获得不少修水利的知识。让我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寒假生活。
第四章 在副业连队的生活
1967年农场受全国文革影响,也开始轰轰烈烈蔓延开了。燕窝岛不是世外桃源,老师校长受到冲击迫害是早晚的事,于是我辞掉了教师工作,离开了我热爱的四队小学校,结束近两年的教师生涯,开始在副业队的新生活。
副业队坐落在燕窝岛分场场部西北角,主要有酿酒厂、榨油房、养猪场、养鸡场、种马场,还有果园、蔬菜基地和“红花100号养殖基地”。冬天还要上山伐木作业。我在副业队被安排到果园上班,看来工作清闲,实际上几乎什么工作都干,“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副业队突出的是食堂做的饭菜很可口,比其他连队都好,副业队嘛,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养鸡鸭猪的单位伙食能错的了?所以食堂一改善伙食立马外单位的馋嘴儿闻着味儿就来了,特别是知青最积极,弄的食堂司务长没辙没辙的,吃就吃吧!都是兄弟连队的吃客朋友。
68年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等知青大批来到北大荒,又为建设边疆增添新的生力军,光副业队一下子就增加了40多人,连队更加热闹起来。连队为新来的知青盖新房,增添娱乐场所。
冬天,在知青宿舍里唱歌跳舞、吹拉弹唱,好不热闹!一改过去冬天连队沉闷而无聊的气氛。大批知青的到来把城市好的生活习惯和城市文化带到了北大荒,尤其是青年职工和老职工子女,有的一天到晚黏在知青宿舍,学着各地知青方言,听知青们讲城市生活的趣闻趣事,让知青们教他(她)唱歌跳舞,很快大家融和在一起。
知青刚到北大荒时难免想家,最小十五六岁的学生离开父母,离开大城市来到遥远的北国边疆,思想上生活上的落差很大,尤其是女知青,一想家就哭;老职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因为他(她)们也有子女呀!每到工余和假日,热情好客的老职工就主动邀请知青到家里做客,弄些好吃的招待知青,和知青们讲北大荒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他(她)们来北大荒的经历,久而久之,知青把老职工的家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在燕窝岛场部,有一个家庭男主人是转业兵,女主人是山东支边青年,知青成了他们家的常客,每天晚上或假日都能从他家传出一阵阵的欢笑声,我和要好的知青朋友经常光顾,有时带着“原材料”到他家包饺子解馋。这样的老职工家庭在燕窝岛比比皆是,他们博大胸怀温暖了知青的心,让知青们很快在边疆安下心来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红花100号
你听到这个名称是不是就懵了,这是什么货?红花100号是个代号,其实就是种植的罂粟,也叫大烟。为了保密,我们叫它100号,所以称之为红花,是因为夏天罂粟开花一片红煞是好看,花虽好看这可是毒品噢!不过这里不是像缅甸金三角生产大烟害人,这是根据国家计划安排生产为了医疗治病需要种植的。
副业队红花100号种植在饶力河畔一片黑土地上,这里土肥水足,枝叶繁茂,长势喜人。八月天一个个大烟桃长的饱满圆润,里面的“乳浆”掐指可流,到了收获季节啦。
干这个工作还是个技术活儿,先准备工具:小刀片儿两面放上木片儿或竹片儿用小绳儿捆在一起。两面的竹片要齐,前面把刀刃露出来一点儿,用来割大烟桃,刀刃露出多少决定割桃的质量,割深了桃就割透报废了,割浅了,乳浆流不出来,刀刃露出要恰到好处,乳浆才能最大限度的流出来;所谓“割浆”就是一手上下轻轻拿住大烟桃,另一只手用小刀儿沿着中间表面割一圈儿,一个大烟桃可以割数次,直到不流浆为止,割浆必须拿捏的非常到位才行。此外还要准备一个盛浆的小桶。
作业时需要二人配合好,前面的人割桃,后面的人用手抹浆再把浆刮到小桶里。二人要保持好距离作业,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也就是说,当割好的乳浆恰好流尽但又没滴落是最好的。
我是在前面割浆,练习二天熟练后速度越来越快,后面配合抹浆的跟不上趟,还要等等,否则浆落地上就浪费了,队长讲话:绝对不能造成浪费,这滴滴都是钱啊!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益,每天都要调整割浆人员,快配快慢配慢;最后我和另一个老职工搭伙成为割浆快手。
收工时要求把浆桶里的浆称重后干干净净的倒在一个大桶里,目的是通过计量掌握每个人工作效益,同时也怕有人偷浆,这可是犯罪行为!队长事先特别强调这一点,然而还真有人挺而走险,结果当然被抓个正着。原来这是个“盲流”(自己流窜到北大荒的人),解放前曾经当过国民党兵,快解放时解放军用大炮轰过来的(被迫投降)。他在割浆时趁别人不注意偷偷的把浆抹在衣服里,想回家后衣服用水一洗再把水熬成大烟膏,真是煞费苦心,原来在国民党部队是个瘾君子,看见罂粟浆勾起大烟瘾来了。还好队长没把这事儿扩大化,只在职工大会上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否则把他交给公安局够判刑的。
大桶的浆由保管员专门收好,然后放在特定的场地晾晒,直到白色的浆变成黑色膏状,如同中药丸子的状态就算晒好了。在整个晾晒保管以及运输过程是否需要民兵还是公安人员护卫我就不得而知了。
上山伐木
每年冬天农闲时,各生产连队都要派壮劳力上山伐木,做为基建或做其他用的木料。燕窝岛六八和六九年又来了一批转业官兵和大批知青,住房开始紧张,再加上老职工原来住的都是马架子(似马鞍),拉和辫(用草编成辫子粘上稀泥挂在木架上做为墙),干打垒(二面钉上木板,中间用三和土夯实,这就是墙。“三和土”是粘土石灰和沙子)的房子,住了多少年也该换新的了,所以盖房子成了生产之外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我六八年六九年冬天两年和老职工上山伐木,体验了这项艰苦而我很乐意干的工作。
燕窝岛离完达山伐木点大约五六十里地,趁着天好无风的天气带上行李和工具,赶着马爬犁进山,伐木点有一排简陋的木头房子,这是几年前盖好的,我们就住在这里。
伐木必须遵守林业管理规定:伐木区域事先划好,各连队不允许越界伐木;树木种类有的不允许伐,如黄柏罗、核桃楸(做枪柄的材料,属于森林里的珍贵树种),常伐的树种有水曲柳、柞树、桦树、杨树,松树限量;还有不能整片伐光,要留出间距。规矩挺多,不再一一列举。
副业队上山伐木的职工有十几个,包括一个炊事员,大家每天吃好吃饱是关键。工棚里搭着火墙和火炕,点着火不一会儿屋子里暖暖的,反正山里木头有的是,可劲儿烧吧!功夫不大饭做好了,有荤有素,大家随便吃不限量,(在山上伐木的工人没有粮食定量的限制。)
饭后休息一会儿,班长讲了作业的注意事项,安排一下每人具体作业内容,大家拿着工具开始工作。副业队伐木领头的班长是个工作经验丰富的彪形大汉,山东支边青年,三十多岁,名叫庞学勤,都称他“大老庞”。人很好,吃苦耐劳说话和气,是个干活不要命的主儿;我很喜欢他;因为第一次伐木,他很照顾我,干活让我跟着他,手把手教我如何操作,如何躲避危险,反复给我做示范动作。
那时伐木不是像现在这样都是机械化作业,完全手工操作,大体作业程序:伐树——截断——砍掉枝杈——集中归楞——装木下山。最危险的是第一作业程序:伐树;两个人用一把大抬锯,看好树要倒的方向,在树倒的方向离地面十五公分距离下锯(俗称:下口),锯进树木一半停下来,换到另一面距离地面二十公分下锯(称为上口),一直锯到快要超过下口时根据树倒的方向,大喊:“上山倒”或“下山倒”,提醒周围的伐木人注意;这时是最危险时刻,听到“咔咔”作响,二人快速向两侧撤离几步,最好躲在别的树后面;因为树倒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情况:有的直接倒下这是最好最安全的;有的在倒的过程向后“坐”,离开锯口向倒的相反方向射去,如果人在后面站着,树倒射出的力量足足可以要了一个人的命!还有一种情况,树倒的过程中,忽然滚落下来,你不知道树干将落在什么地方,这也是很危险的,完全靠人的经验和预判。有时伐完的树不倒,还像“擎天柱”似的立着不动,也判断不了往哪边倒,这时人站在哪里都很危险,这种情况都要庞班长亲自处理:把锯口下方用大板斧头斜着砍它几下,让树木失去平衡倒下,人要速速闪开!还有时出现搭挂现象,即伐倒的树倒在另一颗树上,人过去推它也倒不下来,只好用“翘杠”(柞木棍)在根部用力翘动使其后撤,让树一点点倒下来。总之,伐树时出现的险情各种各样,必须小心谨慎,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因为伐木出现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有一次在伐的树要倒的地方,突然出现一个上海知青,老庞大声喊:“躲开!躲开!”吓懵的小青年来回乱跑,老庞一个箭步窜过去,抱住他滚出了危险区,紧接着大树轰然倒下!,离他们只有一米多远!当时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好家伙,若不是老庞手疾眼快腿脚麻利,这位上海知青的小命也就呜呼哀哉了!
每次伐树老庞都是和我一组,很快让我掌握了工作要领,有时他忙别的活,我就和别人搭伙伐树,这样一比较发现,与老庞干活轻松顺手,和别人一起干活累而且别扭。开始没考虑那么多,以为是不习惯,慢慢的才体会到,活计里有技巧也有人心在里面的体现。伐树时我拉过来你拉过去很简单,但是我拉过来时,老庞顺势推过去,这样我拉的自然轻松,同样,他拉过去我也顺势推过去,他也不会太累;可如果我和一个偷奸耍滑的一起干,他只有拉锯没有送锯你说你累不累?所以只要是相互配合的工作谁都不愿意和偷奸耍滑的人在一起干。
抬大木头也是个累活,需要多人配合作业。一根大木头两头用挂钩钩住,再用木杠串到挂钩上面的绳索套里,二人站在大木头两旁,把木杠放肩膀上扛起,前面二人,后面二人(再大的木头要六个人或八个人抬)。准备好了,大老庞领号:“站稳脚哇!”其他人随号:“嘿呀嘿呀!”“抬起来呀!”“好哇嘿呀!”这时大木头就离开地面了,如果绳索系的不牢固或长短不合适,可以放下重新调整,再重复一遍前面的号子。“抬起来呀!”“嘿呀嘿呀!”“迈左脚哇!”“嘿呀嘿呀!”“稳住步哇!”“嘿呀嘿呀!”“上坡走哇”“下坡行啊!”“左拐弯啊!”“右拐弯啊!”“快到了哇!”“放下杠啊!”抬木头不但步伐整齐,身体不能晃,一只手扶杠,另一只手攥住绳索;出现任何问题不能自作主张放下木杠,否则会造成砸伤人的严重事故!
开始我抬杠跟不上步点儿,步伐一乱,弄的别人抬着也累;身体还是赶不上老职工们,他们的两肩已经磨炼出来了,腰部腿脚也有力量,看来我真得好好历练一番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北大荒人。
收工后回到住地,我忙脱下棉衣,里面已经被汗水浸湿,穿在身上的绒衣绒裤都湿透了;裤子下面的绑腿冻的解不开,棉鞋也冻的邦邦的。还好,屋子里特别暖和,光膀子擦洗都不凉,这也是炊事员早就把屋子烧暖和了,然后又用积雪化开烧热让我们洗脸洗脚,连我们喝的水和做饭用的也是雪化的。北大荒的雪不但洁白而且干净,喝到嘴里有点儿甜甜的,如同山泉水一般。
感谢炊事员这个好后勤,我们伐木辛苦他也很辛苦,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为来年生产生活准备好充足的木料,盖厂房扩大再生产,建新房改善老职工和知青的生活条件。
还是说说大老庞。大家吃完饭都休息了,他还在忙,忙着检查工具有没有损坏?忙着“伐锯”。解释一下,什么是“伐锯”呢?干了一天活,锯齿钝了,用钢锉将锯齿锉尖锐,再调整一下锯齿的偏角,这也是个技术活,没有点儿细心耐心劲儿真的干不了。他自己用的锯收拾好了,又挨个把别人用的锯检查一遍,不合格的他又重新伐一遍调整一下,这才休息。
山里天亮的晚,黑的早;工作时间五六个小时,每天两顿饭,早上九点,下午三点。到了夜晚,早早就躺下睡觉,累了一天,没有心思熬夜;火墙上满满的都是大家的鞋、袜、棉衣棉裤、绒衣绒裤,一夜功夫全都烘干了,第二天穿戴整齐又出发伐木。
还有一项工作:烧炭。
炭在北大荒的冬季是离不开的。汽车,拖拉机等烧油的机械都需要用炭火将油路里的机械油暖开,否则没法子发动机车,冬天北大荒太冷了,油都凝固了,得用炭烤,不能用明火烤,否则会发生燃油甚至爆炸的危险。
炭不用买,山上自己烧:在地上挖个坑,大小根据烧炭多少来定,然后铺上草,把木料(一般用柞木,这是上好的烧炭木料)横一排竖一排一层一层的码放整齐,用草盖成园形,上面竖起来一个烟筒,再和好泥巴糊(hū)在上面,抹的厚度七八公分就可以啦,坑下面留个小孔用来点火。木料烧透后把小孔堵严实,上面烟筒也用石头片儿封好;这样一直闷到火灭,温度降下来,炭就制作成功了。制作过程中,掌握火候是关键,烧不到位,炭就生了(有木头芯儿,用起来冒烟),烧过头了,都成灰了,火不能大也不能小,完全凭经验会看火候。
山上过年
快到春节时,队里放十天假,大伙儿都要下山回家过年,山上要有值班留守人员,我主动要求留下来。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山上的活我基本都能拿下来,老庞拍着我肩膀说:“行!我放心!”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啊!
在山上主要是烧好炭,看好住地的工具粮油肉菜等。
白天还好说,到了晚上一个人真有点儿害怕。我知道山里经常有野猪熊瞎子出没,真的溜达到这儿我怎么对付的了?我把门窗关好用木棍死死顶上,随时带着斧头,在门口外面生一堆火,我知道动物都怕火,想想万无一失,这才安心睡觉。没过几天,队里有几个和我要好的知青带着过年发的花生瓜子上山陪我过年来了,我们在山上逛山景,滑雪(有个手巧的知青自己做的滑雪板),摘松塔(里面有松子),采蘑菇(冬蘑很好吃噢!),这种乐趣一般人是享受不到的。
我们一起爬山,登上山顶向着燕窝岛方向瞭望,天气不错,能见度很高,隐隐约约看见各连队的房子,最明显的是那弯弯曲曲饶力河像玉带似的缠绕在燕窝岛上,大雁湖、天鹅湖、八一湖好像珍珠被玉带串在一起,远远望去漂亮极了。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
有一次我兴致勃勃的攀登上一颗高高的松树摘松塔,松树低处枝杈上的松塔被别人摘光了,也许是被松鼠吃光了,只好蹬枝继续往上爬,直到看见松塔,我一边摘一边往上爬,忽然感觉松树摇晃起来,低头往下一看,我的妈呀!下面的人小的像蚂蚁似的,我已经到树尖了!吓得我赶紧下来了。那个后怕呀!冬天的松树杈非常脆,如果脚踏上倒霉的树杈,我掉下来还不得摔成肉饼啊!万幸!万幸!
那天我们找到一个适合滑雪的山坡,大家兴致勃勃的玩儿起来,忽然一位知青半途滑到旁边去了,半天也没见他下来,大家正纳闷儿呢,忽然听到呼叫声:“来人呐!”坏了出事儿了!大家赶紧跑过去一看这小子在一片雪地上叫喊呐。原来他掉进雪窝子里了。这雪窝表面平平整整,看不出这是很深的沟,因为下雪后刮风,雪把沟填平了。如果人掉里没有人相救,会越陷越深,若爬不上来冻也冻死了。还好他有滑雪板撑着,没有深陷下去,算这小子幸运,有惊无险。
我和伙伴们在山上过了一个独特又别有风味的春节,也是我一生最快乐的春节。
榨油作业
副业队第一年冬天,我在榨油房干了二个月,那时副业队的榨油方法还是老式操作,全靠人工和简单的工具。基本流程:大豆压扁——上屉蒸热——做饼——压榨。
别的工序操作简单,唯有“做饼”比较难。操作过程:在一块木板上放二只铁箍,直径大约60公分;木板上以铁箍圆心为准,平整均匀码放一圈乌拉草【注】,在草上装上热豆粕(压扁的黄豆),乌拉草围着铁圈边缘收回盖在豆粕上,人光脚站在草上踩实,人下来,将草打开再加豆粕。重复上述动作踩实,豆粕高出铁箍时将铁箍慢慢提起,装料——踩实——提铁箍,直到二个铁箍套在这一层豆粕中间,大约十公分厚,这一层就算完成了;然后再放上二个铁箍,重复上述操作;共计10层才完成整个“做饼”操作,然后抬到压榨机下榨油;随着榨油机丝杠旋转铁板慢慢下压,豆油从饼箍里挤压出来流入油桶。燕窝岛全员吃的豆油都是从这里供应的,操作者脚丫子臭不臭你也得吃,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当然,我们干活前肯定先洗脚,榨油房里温度高,大家只穿着短裤工作,那还出汗呢。
【注】乌拉草——是北大荒独特的野草,它的用处很广。“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乌拉草扁圆,长七八十公分,结实而柔软,有韧性拉力强。适合用来苫房顶,冬天絮在棉鞋里保暖效果好,俗称“棉乌拉”,拉和辫挂泥巴做墙也很结实。
第五章 我在珍宝岛的日日夜夜
1969年3月2日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地区爆发了一场争夺珍宝岛的战斗,珍宝岛历来属于我国领土,苏修妄想将该岛霸占,为了捍卫国家主权,我边防军民奋起自卫反击。
接受任务
69年3月7日,我在山上伐木,连队派人上山通知我紧急回燕窝岛场部。
来到场部政治部主任办公室,主任说:“接到兵团司令部(文革时期八五三农场改为兵团21团)命令,21团组建担架营支援珍宝岛前线!我团要求四营(四分场)组建一个排参加担架营支前。”然后和我简单讲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情况,又讲要求上前线人员的条件。时间紧任务重,明天准备好行李:简装——棉被一条,备用单衣一套,书包一个装洗漱和日常用品等,总重不许超过30斤。明天下午二点在这儿集合出发奔团部。
没有条件可讲,必须服从命令!我心里又紧张又激动:自3月2日爆发中苏两国在珍宝岛战斗打响后,已感觉到珍宝岛前线形势严峻,大战或许一触即发!领导选择我支援珍宝岛前线,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抱着赴死的信念,做好最坏的打算。整理好行装,第二天和四营其他同志一起直奔团部。
奔赴珍宝岛
3月8日下午在21团大礼堂,赴前线担架营共计300多人聚集在一起,团长亲自将一面写有:《二十一团担架营》的营旗授予营长包玉文,又把兵团司令部命令和担架营的营连排领导任命书宣读一遍,营长带领我们支前战士举手宣誓。
在团部吃罢告别筵,坐上八辆帆布棚顶的汽车我们浩浩荡荡奔赴珍宝岛前线,这时已是晚上六点钟了,夜里出发也许是备战的需要吧。
珍宝岛离21团团部距离二百多里,正常情况三个小时到达没问题,可是我们刚上国防公路,看见一辆接一辆军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全是帆布盖着,估计都是军用物质拉往前线。为了不影响正规军的军事行动,担架营的车辆必须让路,所以我们的车辆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们在车里坐冷了就站起来跳跳,后来索性下车向前跑步前进;北大荒三月初的天气尤其是夜晚还是很冷的。就这样,到了珍宝岛前线已经天亮了。路上走走跑跑足有七八十里路。
安营扎寨
到了指定地点天已大亮,我们已是又困又累又饿。
“紧急集合!”营长包玉文喊了一声。全体担架营成员背起行李按照连排班编制整齐的站在了营长面前。
营长用手指了指附近一座小山下一片树林说:“这就是我们的营地,今天的任务就是安营扎寨。其他人原地待命,班长以上干部过来!”然后他带着干部们开会,部署下一步工作。
我们所在的位置,地名叫《五林洞》,是珍宝岛前线指挥司令部(简称“前指”)所在地,离珍宝岛四十里地。我环视四周,这里是完达山脉最东端,担架营驻地是一片平地林密树高,杂草丛生,是个隐蔽的好地方,山的后面不远处就是乌苏里江,我真想爬上山看个究竟(其实想的很天真,三四十里的连绵起伏的群山根本看不到江),但是“原地待命”的指令使我不敢越雷池半步。
担架营的架构:共二个连队,21团的1营2营3营组成担架营一连,4营5营6营为二连,营部配备警卫排,由21团直属单位人员组成;其中有复员军人、各地知青和当地青年。以复转军人为主,营连排的大小干部都由他们担任。包营长在部队就是营级干部,我们排长班长都是新建四队(67年整编一个连复转来岛)调来的。燕窝岛编制是二连一排,我在一班任副班长。
十分钟后干部会议开完了,排长对大家说:“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搭帐篷。一个排住一顶帐篷。”在排长指挥下,各班分工合作,我们班负责砍树,根据需要把树干截成一段一段的;正干着活儿,有人喊:开饭喽!大家放下手里的活儿拿着饭盒去打饭,已经到了中午肚子早就“咕咕”叫了。做饭是以连为一个食堂,我看见在地上支着一口大锅,二个炊事员站在锅旁,拿勺子给大伙儿盛饭;我一看,天哪!这是什么饭啊!整整一锅浆糊。吃了一口连咸味儿都没有,这,这也叫饭?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连长解释说:“咱们刚到这里,条件艰苦,先忍耐一下,上级很快就会解决我们当前的困难。”是啊,珍宝岛前线各路人马纷纷赶来,需要有个统一调整部署时间,后勤保障3也不是那么及时到位,况且担架营也不是正规部队,必须自己克服困难,理解万岁吧!
勉强吃了一顿浆糊继续干活,扛着树干,来到建帐篷点儿,大家搭起木架,罩上帆布帐篷;铲除帐内积雪,用汽油桶支上炉子点着火,慢慢的帐篷内暖和点儿了,这时天也黑了下来。
本来应该搭床来不及了,晚上我们只好席地而卧睡觉,尽管在帐篷里点着炉子,但是地上的雪并没有清扫干净也没有融化,躺卧上面冻的根本睡不着觉,再说大家带的行李都是轻装,只带了一条棉被,没有褥子;让我们尝到了啥叫“趴冰卧雪”的滋味;尽管已经困的不行,大伙儿还是纷纷起来活动着,围着火炉聊起天来,一直熬到天亮。这就是我在珍宝岛“大考”第一天。
第二天我们开始继续昨天没完成的工作——搭床铺,也是用木棍搭好床架,没有床板,只好用细树干截断钉在木床架上,在上面铺上干草,就算成了。不大功夫,班长领来了旧军装,说是部队发给我们的。大家按照自己的身材试穿着,然后按班排顺序到营部验血,目的是查清每一个人的血型,将血型写在衣领上,以便伤后根据血型能立即输血。
下午,我们来到前线指挥部(是不是”前指”我也不清楚,这应该属于军事秘密吧?)前面的大广场参观“战利品”,在广场一个角落,整齐的摆放有七具“老毛子”(苏联)士兵尸体。这是3月2日我边防军与苏军战斗中打死的官兵。我俯身看了一下每个苏军士兵的兵役证,有士官,也有尉官,但是学历都是大专院校毕业,,可见苏军士兵的学历还是很高的。当我们看到这些苏军士兵时,怒火冲天,是他们挑起中苏边界冲突,首先开枪开炮打死打伤我边防战士,我们一定用生命捍卫我国领土完整,誓死保卫珍宝岛!
没过几天我们的伙食大有改善,全国各地人民纷纷送来了吃的用的,床铺上也铺上了厚厚的褥子,难能可贵的是纪念品和毛主席像纪念章源源不断的送到每个人手里,背面大体上都写着“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留念!”“向英雄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战士致敬!”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极大的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跟随担架营21团还派了个记者(业余记者,也是知青),他给我们每个人都照了一张像:手握钢枪,穿着刚发下来的军装,飒爽英姿的站在山岗上,还真挺威武。这张照片我现在还保存着呢,这是我永久的留念。
开凿山洞
营里交给我们排开凿山洞,部队急需将备战物质隐蔽起来。源源不断的军需品运到前线,不能在露天暴露着,所以尽快开山洞,我们排接受了这个任务。原来担架营不光是到前沿阵地抬伤员,什么活都得干。
领着我们一班的复转军人班长,对开凿山洞满有经验,可能在部队里干过吧?一个复转兵带一二个知青或当地青年,三个组用钢钎打眼,他带个组负责装炸药,安装引信和导火索,然后全体撤离现场安全躲避,班长亲自点火引爆。“轰!轰!轰!”一阵爆破声响过十分钟后,才让大家上前清理石块;清理干净后又重复刚才打眼——装药——点火——爆破——清理的操作程序。
随着山洞向里推进,开始给巷(hàng)道做“被覆”——用一排排的木棍将洞顶部和立面撑住,以免塌方。越往洞里推进,工作量越大,点火爆破危险性越突出;同样的爆破点,就要二人操作,同时点火以缩短时间,好让爆破前人能安全跑出洞口。听爆破声一定听清点数,如果点了十个导火索,只爆炸了九声,那就有一个“哑炮”没响,过十分钟后就要排除哑炮,这危险的工作,都是班长亲自上去排除,我很佩服他的胆量和责任心,这也是对全班战士的爱护啊!
按计划完成了开凿山洞的任务,这期间还执行过别的工作。经军需部门验收合格后,搬进很多军需物质。这样的山洞在珍宝岛前线不知道有多少呢!
夜送反坦克地雷
3月14号深夜突然传来命令:紧急集合!大家从睡梦中惊醒,一骨碌爬起来,穿戴好跑到操场,一看不光是我们排,集合的是担架营二连全体战士。不知道执行什么任务,但是我预感到一定是奔赴第一线有特殊任务要我们去执行。“稍息,立正!向右转!齐步跑!”连长二话不说直接下令直奔“前指”。三辆汽车在广场上待命,我们分别上车向着珍宝岛方向开去。车上有一名军人,他说:“你们今天晚上的任务是向珍宝岛前线送反坦克地雷。我们要穿过一片开阔地才能到达江面,一路上都在敌人高射机枪和大炮射程控制内,强调纪律:不准说话,不准出现任何响动,如果有敌人照明弹就地卧倒!行动中按照你前面人的传令往后传,不得传错,并按照传令执行!记住了吗?”“是!”我们齐声回答。虽然谁也看不到谁的面目表情,听回答的干脆劲儿和短促的呼吸声,就能感受到大家的激动心情!
车停住我们按秩序排队领一个白色斗篷披在身上,又每人发二个反坦克地雷,二个雷用绳子连在一起,雷是扁圆形的,一前一后背在肩上,“出发!”连长小声命令,一个跟一个向着珍宝岛方向迅速走去。今夜晚真黑,看不见月亮和星星,只能隐隐约约看见我前面的人,周围一片寂静,只能听见“嚓嚓”的踏雪声。走着走着忽然一颗照明弹从苏军方向升上夜空,顿时如白昼一般,我们立即卧倒!“没有命令,不许起来!往下传!”照明弹过后远近响起来几声敌人炮弹爆炸声,好像没有发现我们。过了一会儿,“继续前进!快走!后传!”我们背着地雷一个跟一个的急行军。一阵又一阵的炮声不断,突然我感觉“呲呲呲!”的快速声响从头顶而过……“轰!”离我不到百米的一颗炮弹爆炸了!我们没有停下脚步,疾步前行。走着走着队伍慢慢停下来,忽然我眼前站起一个人,对我小声说:“同志,辛苦了!”他有力的握着我的手,一股热流传遍了我的全身,我激动的说:“啊!是解放军同志啊!”随后把反坦克地雷交给了面前的战士。不知道这些战士们在这冰天雪地里埋伏了多长时间了,他们肩负着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使命,默默的坚守阵地,趴在我眼前的地上我都没有发现,真够隐蔽的,让我对这些可爱的战士肃然起敬!
然后我们后队变前队,告别了潜伏的战士们原路返回。回来的路上心情轻松多了,虽然能听见越来越远的炮声,却掩盖不住内心的兴奋!似乎江对岸的炮声也变成了无奈的哀鸣,我们真正的完成了一次上战场的光荣任务!
15日我军部队与苏军又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激战,我们担架营一连全体直接参加了这次战斗,表现非常英勇顽强,在抢救受伤的前线总指挥冷鹏飞时,担架营二连一排荣立集体三等功,其中二个受伤的战士荣立二等功。在这次战斗中,我们送去的反坦克地雷发挥巨大威力,炸毁了苏T62新型坦克一辆,这里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啊!
严重事故
3月17日,珍宝岛前线炮战非常激烈。担架营部通讯员通知我们排立即赶赴×号武器库搬运炮弹,支援珍宝岛前线。我们来到存放炮弹的库里,一箱箱的装车,一般是两颗一箱,也不知道运走了多少车炮弹;后来又来了一辆车,装别的武器,具体是什么我们也不太清楚,箱子外面只有型号和编号。搬着搬着,一个战士脚下一滑摔倒在地,扛着的箱子也摔落地上把箱子摔散了,我一看是一箱手枪,大家赶忙过去把散落一地的手枪收回箱子里,捆绑好装到车上。
下午我们回到营地休息,时间不过一个小时,忽然连长喊:“紧急集合!”我们以为又要执行新的任务,一个个兴冲冲的跑到操场集合站队。连长严肃的说:“今天发生了一件严重的政治事件,要检查你们每一个人的行李物品,特别是一排。”说完由指导员、付连长带着通讯员直接到我们一排帐篷内挨个搜查,此时要我们仍然站在原地不许动。每个人心里“突突”直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刚才的兴奋劲儿荡然无存。搜查完后,又带着我们一排来到上午搬运炮弹箱装车的地方,连长对我们说:“大家在雪地里仔细找一找,发现情况立即报告!”于是我们以班为单位排成横排,每人拿着一根棍子,在雪地里扒拉来扒拉去,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要找什么。我们把搬运装车地点方圆有篮球场大小的面积翻了一个遍,什么也没发现。
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在搬运时,不是有一箱摔散的手枪吗?结果运到前线拆开一点数量不对,少了一支手枪!这可是大事故,立即上报追查!
后来这件事下落如何,我们就不知道了。有的说是我们排有人趁机在装箱时把手枪藏起来一支,也有的说押车的军人看见摔散的箱子,在押运时偷走了,究竟怎么回事到了儿都是个谜。
打捞坦克
3月末乌苏里江面上的冰雪开始慢慢融化,被我军反坦克地雷炸毁的苏军坦克亟待弄上岸,做为苏军侵略我国的罪证。
忘了3月末的哪一天了,也是奉命乘着漆黑的夜晚,来到珍宝岛上,直接进入岛上的地道里待命。在狭长的地道里,连长说:“今天的任务是将苏军坦克拖上岸,目前担架营一连已经配合部队在用绞盘拖,什么时候需要我们上立即集合跑步进入绞盘阵地;不许出声,遇到苏军炮击打照明弹立即就地卧倒。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大家齐声回答,然后按照队形原地休息待命。
我这时才发现在地道里,有长长的木板凳,在凳子下面有各种罐头饼干,还有成箱的苹果、梨等水果,有的战士经不住诱惑,刚想伸手拿个苹果吃,被排长严厉制止了:“这都是解放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运到这里来的,是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才能动用。”那个战士不好意思的把手缩了回来。
在地道里隐隐约约听见有炮弹爆炸的声音,但是还是没有接到执行任务的命令,过了二个多小时传来的命令是撤回。
回到营地天已经蒙蒙亮了。后来听说这次拖坦克没有成功,原来在推动绞盘时,被苏军发现了,钢丝绳被苏军密集的炮弹炸断而终止。并且坦克周围也因冰层炸碎将坦克掉进江里,使拖坦克增加更大的困难。
过了几天,又调来了几辆“抬拖拉”,还有海军潜水员,通过江底挂钩(将钢丝绳挂到坦克上),一鼓作气把坦克从江里打捞上岸,并且拉到了五林洞。
再后来,围绕苏军坦克现场,召开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声讨苏修侵略中国罪行的大会。
之后这辆苏T62坦克被运到北京军事博物馆,做为当年苏军侵略中国的铁证,供人们参观。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记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冰雪融化大地回春,战事也由激烈的珍宝岛争夺战转为对峙阶段,珍宝岛牢牢掌握在我英勇的解放军手里。
利用这个机会我边防部队开始为建设国防巩固国防,在珍宝岛进行一系列工作,包括:修工事,挖战壕,修公路,盖营房及配套工程;我们担架营配合边防部队做了大量的工作。
营部失火
大约六月的一天晚上已经熄灯就寝,突然听到有人大喊:“营部着火了!”大家一骨碌爬起来,边穿衣服边往外面跑,竟然是担架营最高指挥部着火了!只见营部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紧接着听见“乒乒乓乓”的声响,“赶快卧倒!”不知道是营里那个干部喊了一声,担架营全体成员分散卧倒在营部周围。原来是从营部帐篷内有子弹爆炸并向周围乱射出来,子弹不长眼,如果不是那个营干部喊一嗓子,大家继续往营部冲,定会造成伤亡,好险啊!我们眼看着营部帐篷被烧毁,过了一会儿子弹不再爆炸了,我和战友们上前一看,里面的桌椅板凳床铺等全部烧光,地上一片狼藉。
这是怎么回事?营部不但是营级领导白天办公的地方,也是包营长晚上睡觉的地方(为什么不和其他营领导在一起睡觉我不清楚),包营长好喝酒,那天晚上他可能又喝多了,在营部睡觉抽烟不留神把被褥烧着了,酿成火灾。那子弹爆炸又是怎么回事?这是营长违规把子弹箱放在床底下存放,所以起火后燃着了弹药箱引爆了子弹爆炸乱飞。
一起严重的人为事故,而且是担架营一号首长所为,事故报告“前指”,没有公开通报批评或给予任何处分。我分析有以下原因:第一,担架营不属于正规部队,“前指”没有直接处置权;第二,战事进入僵持阶段,前线官兵皆有松懈情绪,担架营领导是典型案例,内部加强教育和安全检查就算了。第三,怕影响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整体形象,所以将此事压了下来。最后一条估计是最重要的。
这次事故之后,21团将包营长调回,又换了新的营长,同时复转军人绝大多数也撤回去,包括班排连干部,换上没走的补充各级干部,我也被提升为付排长。
10月底,担架营根据国内外形势,中苏两国紧张局势有所缓解,“前指”决定担架营已经完成使命撤回。到此为止,担架营解散建制,全体成员顺利返回21团各单位。
后记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2018年夏天,在兵团战友的陪同下,我到黑龙江省宝清县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烈士陵园,祭拜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牺牲的战友们,这里有68名战士长眠在此。
当我站在烈士墓前,珍宝岛前线的一幕幕惨烈战斗场景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仿佛昨天发生的事。是啊!没有这些英烈当年用献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主权,怎能有今天的岁月静好!
不能忘啊,奔赴珍宝岛那寒冷的一夜;不能忘啊,在珍宝岛饥寒交迫吃浆糊的第一天和卧睡雪地第一夜;不能忘啊,夜送反坦克地雷到前线;不能忘珍宝岛前线230天的日日夜夜……我更不会忘记牺牲的战友,永远不会!他们永远活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
第六章 在三师钢铁厂的日子
钢铁厂全名叫跃进山钢铁厂,兵团时期叫三师钢铁厂,隶属黑龙江建设兵团三师,实际上只生产生铁,一直没有炼钢。建立钢铁厂完全是针对当时苏修在中苏边界屯兵百万,保卫边疆屯垦戍边的形势需要。这样的小型钢铁厂全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
报道学习
1970年6月底燕窝岛分场领导调我到钢厂,我打起背包,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美丽的燕窝岛,到我陌生的新单位——三师钢铁厂报道。其实报道的地点并不是在钢厂厂址处,而是三师十八团团部,也就是友谊农场(文革时期农场改制为半军事化管理的兵团建制)。
到十八团后,经三师负责人介绍才了解到,钢厂目前刚刚创建,正在修路建厂房。我们聚集十八团人员的任务是:去鞍钢学习各项技能,回厂成为各个岗位的骨干力量。人员中有学习炉前工、瓦斯工、运转工、电工、钳工等等,凡是高炉生产所需要的技术工种都要去鞍钢学习。说是去鞍钢,实际上是鞍钢所属的弓长岭铁矿,那里有我们钢厂一样大的高炉。经过二个多月的学习,也就是九月初学习结束了。别的工种还好学,唯独电工技术可不是二个多月就能学好的,对于我来说刚刚接触这门技术,连基本概念都没有,好在同去的还有老电工,并不是让我一个人担当这个工作,这我就踏实了,回钢厂继续努力学呗。
建高炉
九月初我们去鞍钢学习的所有人员
回钢厂立即投入到火热的建厂当中去。
钢厂坐落在完达山脉叫做跃进山的地方,距离八五二农场百里,离东方红火车站60里,距离燕窝岛约200多里。所以在这儿建厂是因为铁矿就在这山上,就近采矿就近冶炼,借助山势,上面采下面炼一条龙作业。
我们到钢厂看到到处都是帐篷,没有住的房子,组建的连队有炼铁连、采矿连、矿石加工连、机电连、基建连、汽车连等,我们就在高炉附近安营扎寨。
回钢厂第一年我被分配到机电连电工班,第二年开始调炼铁连维修班工作。
在鞍钢师傅的带领下竖起高炉和热风炉及各种配套设施。我们电工班负责安装电器设备,像高炉配套的鼓风机、卷扬机、水泵电机、配电设备、敷设电缆等,也负责全厂变配电站的建立安装。当时这些设备都是鞍钢支援的,实际上是鞍钢淘汰下来的老旧设备,有很多还是日本侵华时期的株式会社产品,设备傻大黑粗,就这些东西还当宝贝儿似的用呢!
当年建厂,当年11月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那天钢厂像过年一样热闹了一番,从此高炉开始正常运转,这些农场的农业工人也转为正式钢铁工人。
在这里我一干10年,学会了电工技术,后来二次上鞍钢计量厂学习半年仪表维修,回厂后电工兼仪表工,并担任炼铁连维修班班长。钢厂是我成家立业,从青年步入中年的重要人生阶段。
这种重工业生产,像一台机器一样每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零部件,所以钢厂特别是炼铁连的人员,无论是过去农场的老职工,还是本地青年和知青,高炉前作业把我们紧紧的凝聚在一起,团结合作相互关照,成为不可分割的战斗团队。那十年的钢厂经历是我最值得回忆的日子,高炉热火朝天又紧张的作业场景,铁花飞溅的美丽色彩,可爱可亲一起工作亲如兄弟姐妹般的战友,还有我温馨的家庭,是那样的让我刻骨铭心,甚至魂牵梦绕。
苦学技术
高炉炼铁是连续作业,一刻也不能停,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尤其是机械和电器设备,必须24小时保障完好无故障,要求在炼铁连的维修电工钳工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和快速处理故障的能力;我虽然去鞍钢学习二个多月,还是没有入门,又没有师傅带我,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钻研;电器维修的书买了几本,只要有空儿就看书,白天看晚上看,那段时间有关《电工手册》和电器维修的书籍不知看了多少遍。不懂的地方向老师傅请教,变电所所长和他的两个徒弟都是我最好的老师。凡是电器设备的说明书,图纸我都仔细研究透,把它的原理结构作用线路图等摸清记熟;有时我在电器设备和配电柜前一站就是半天,很快对高炉的电器设备了如指掌,遇到故障也能迎刃而解;因此使得一起工作的老电工对我嫉妒恨。事情是这样的:
一次半夜里把我叫醒,说高炉卷扬机不能上料,是电器出了问题,当班电工处理不了,我赶忙到现场,只见老电工忙的满头大汗在查找故障,我听卷扬操作工说明情况,上前立马把故障排除了,因为这些电器设备我已心中有数,知道可能有哪些故障发生。当时我只想着早些排除故障好正常生产,根本没有顾及老电工的感受,结果使他很尴尬,觉得四五十岁老电工还是班长,没排除故障,让我到这儿就解决了,满屋子人看着他,这脸丢大了,后来我向他解释也没用,从此恨上我了。可我想,为了高炉生产我做的没错啊!
技术改造
1972年夏天炼铁连领导又决定让我二次去鞍钢计量厂学习高炉仪表维修,整整半年,基本掌握了这门技术。回来后身兼二职又担起班长的担子。我知道在炼铁连维修班当班长比别的班长责任更加重大,这是高炉工作性质决定的。但是我不能推辞,不仅仅是领导对我的信任,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鞍山学习仪表时逛二一九公园随着高炉生产的产量不断提高,对配套设施也急需不断的改进,当时担任炼铁连连长滕炳炎带领维修班,制作了捞渣机、气炮堵泥机、链轨式铸铁机、料斗自动放料装置,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不但大大的改善了炉前工和上料工的劳动强度,而且保障了作业的安全性;自此淘汰了不少鞍钢支援的老设备,更新换代新设备。后来我和维修班的其他同事搞了一套《高炉上料自动化装置》,不但减轻了劳动负担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曾获得钢厂第一届科技大会二等奖,由我在大会上介绍整个技改过程和效果。
实践证明,有钢厂工作的磨炼和技术的不断提升,对我以后工作带来很大的好处,无论在化肥厂仪表维修还是重型电机厂计量部门工作都能轻而易举的拿起来,评定技师也没费吹灰之力。
上技术课
随着高炉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员的流动,很多新手走上高炉的各个岗位,他(她)们需要尽快熟悉操作的设备,特别是懂得电器操作的安全性,炼铁连领导决定举办几次技术培训,主要针对运转设备操作人员。
主讲电的基本知识落到我的头上,为此我认真的做了准备。针对我看到的和听到的实际例子给大家讲课,显得生动有趣。比如:有一回我巡视到卷扬机房,正看见一个上海知青操作工用铁丝向着裸露的配电柜指去,我赶紧把铁丝抢过来,这要是搭在电器设备上,不但会造成电器短路影响生产,还会因触电有生命危险。就这件事我讲了为什么会触电?有哪些危险?电器发生故障的种种表现和紧急处理措施;另外对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如:电机为什么会转?电灯线为什么二根,电机线为什么三根?等等。
通过讲课,不但普及了电的基础知识,让大家对安全用电更加重视;同时讲课的内容有的就是“现买现卖”,对我自己学习电的知识也是一个提高过程。
大电机事故
建厂初期,这些农场调钢厂工作的技术干部和工人没有见过一人高这么大的电机,又是3300V高压供电(一般是380V),对于大电机修理没有经验,所以大电机坏了送双鸭山修理。
双鸭山拉回厂的大电机由我们维修班负责安装。有一次当我们把它安装完毕,准备试运行,忽然感觉声音有点不对劲儿,而且鼓风机出口不出风,开始以为是风门没打开?经检查是“开启”状态;又怀疑电机接线有问题?反复查看当初拆卸记录没问题;又将电机整个调过来,还是不行;没办法,请高人吧,于是将变电所技术员和所长请来,鼓捣来鼓捣去还是不行;不知道是谁把保卫科科长叫来了,他是河南人,转业军官,到这儿就说:“查查,是不是阶级敌人破坏,有没有人往里掖(塞的意思)石头!”当然大家对他的话嗤之以鼻。折腾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有人小声嘀咕:“会不会是电机转子装反了?”一看是在场的一位不起眼的老电工,本来大家不以为然,这是双鸭山电机修理厂修理后装配好的,哪能装反电机转子?真能开玩笑!我当时觉得老电工说的或许有点儿道理,我对维修班同志们说:“调过来试试看吧。”于是我们齐心协力将转子从大电机里抽出来,调了个又装进去,调整好,连接鼓风机,“合闸、起动、送风正常!”完美!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不能光有惯性思维,更不要迷信所谓大厂,迷信专家。你看,那位平平常常的电工却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异常情况,解决了大问题。
险情
第一次险情
建厂初期,很多电器线路是临时安装的木头杆子,上头挂上电线,因为线乱接头多,经常因电线接触不良造成停电事故,影响生产生活。
有一次天淅淅沥沥下着雨,晚上我高炉值班,水泵房打来电话说:“二水泵房照明不亮了。”我赶紧到那儿检查,是外面线路的故障,于是巡查哪里出了问题;走到一颗临时电线杆旁,发现是杆子上面的电线断了,正好是通往二水泵的那一段,必须立即抢修。我回去拿了一副脚扣,蹬在脚上就爬上杆子,掏出钳子想把远处的电线头拽过来,没想到“啪”的一下把我的钳子打飞了,一股电流从手和胳膊通向全身,整个身体向外一闪,差一点从杆子上掉下来。好悬啊!还好,我脚上的脚扣拴的牢,使劲回收身体又抱住了电线杆子;我定了定神,甩了甩胳膊无大碍,这时候才想起来没戴电工手套就慌忙操作,刚干电工真是没有章法。很快故障处理完了,我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训,以后干任何事情都要谨慎小心,把安全作业放到第一位。
第二次险情
有一次在三泵房电线进户处,需要调整一下线路。这线路是从电线杆到三水泵房,我需要蹬个木梯上到房子山墙最顶上作业;我蹬上梯子正在调整线路时,没想到墙上固定横担(拴住电线的装置)一下子从墙里被电线拔了出来,把梯子也带着掀倒了,结果我站在梯子上也跟着掀翻下来,亏得我当时没有后脑勺着地,在没倒地前快速从梯子上跳下来了,又是惊险一幕!经检查,是固定墙上横担的几块砖根本没有用水泥灰砌牢,所以将挂横担的螺丝脱落出来。这基建的活儿怎么这样马马虎虎!差点儿要了我的命!
第三次险情
一次我值班,上料工说料车操作时不动了,我过去检查线路没问题,是料车本身出了问题,于是我钻到上料车底下处理故障,正当我聚精会神处理故障时,突然上料车开动起来了!我赶紧用手扒住料车的横梁,身体可还在地上拖着,我赶紧喊:“停车!停车!”
料车一下子停了下来,我从料车底下爬出来,料车开出足有十几米!我站起来刚想大声斥责上料工,话到嘴边嘎然而止,一看那上料工呆若木鸡,吓得傻那儿了。我换了口气说:“怎么回事啊?”她半天才缓过神来,结结巴巴的说:“师、师傅,您没、没事儿吧?”我笑着说:“没事。”然后一个劲儿的向我道歉,原来刚才她叫我修车,趁修料车的机会她和别人聊了一会儿天,回到上料车以为我修好走了,根本没看车底下有没有人就开动车了。也是我精神太集中,没注意听她操作的任何动静。后来想想真后怕:车一开动如果我当时不是抓住料车横梁而是想爬出来,车的铁轮会从我身上轧过去!非死即伤!就是在料车底下这一拖,也把我的腰疼的够呛,现在还经常腰疼,和那次事故不知道是否有关?
钢厂高炉前留影。<br>背后左起依次为高炉、洗涤塔、热风炉抢救同事
高炉停产大修期间,维修班全体在高炉旁检修。工间休息我们坐在一起聊天,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寻声望去,只见在嘎斯罐【注】旁,有人倒在地上;大家拥上前一看,是我们班一个电工,见他头部满脸是血,已经不醒人事,一个打火机在他不远处;我立刻明白了,是他在用打火机点燃嘎斯罐气嘴,引起爆炸,使他头部受伤了。赶紧给汽车队打电话!这种伤势钢厂根本治不了,必须送往20团(八五二农场)医院。有人打电话,有人通知连领导,我和另外三个同事抬着电工在路上等车。不一会儿车来了,我们急驰20团医院。
经过大夫近三个多小时的抢救,大夫说:“手术做完了,他伤及大脑,不知道能不能醒过来,醒不过来就完了,就是醒过来估计人也要留下后遗症。你们要有人留下来看护。”我知道事关重大,对其他同事说:“你们回去吧,我在这儿看着,厂里检修也不能停啊。”交代了一下工作他们都回去了,我一人看着受伤的电工,我想一是他的伤重,二是他也是北京知青,1965年来的,乡情让我觉得更应该负起这个责任。
整整二天二夜电工才醒过来,我这才松了一口气,这小子命大活过来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完全清醒,也说不出话来,大夫对我说:“还要再观察二天看看。”我又陪护二天,他才能说话,但是头脑仍然是糊里糊涂。我问他:“知道怎么受的伤吗?”他说知道,我问他怎么回事?他断断续续的说:“听别人说,说嘎斯罐点火会爆炸,我,我不信就想,想亲自试试。没想到一点……”
其实我看现场就已经明白,当时他被炸倒时前额头有个洞,是气嘴燃爆后扎进前额,当时从洞口往外流的不光是血还有脑浆子,我看见有白的液体随着血往外流。要不是我们抢时间送往医院,他的命恐怕难以保住。
后来他长期休病假回京养着,我见过他一次,果然如大夫所说:留下了后遗症,说话颠三倒四,头脑一阵一阵糊涂,视力听力也严重受损。现在究竟怎样了也不清楚,与他失联几十年还挺惦记他的。
【注】嘎斯罐——技术名称叫乙炔发生器,与氧气瓶结合使用,进行对金属件切割或焊接。嘎斯罐出气口是用来连接嘎斯罐到气割枪橡胶管线,如果用火点燃出气口,会形成“回火”引起嘎斯罐爆炸。
采山货
钢厂四面环山,春季里树芽萌发,满山遍野都是各种花草绿叶竞相生长;东北人称“刺老芽”正是采摘时节,把它开水一烫,拌上佐料,那个香啊!还有山韭菜野菠菜都是不错的佳肴。
夏天更是山货多多,大量的蘑菇、木耳、猴头菇,只要你腿勤眼神好,一天能采十斤八斤没问题。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山里同样是硕果累累,山核桃、榛子、松子、“托盘”
、山葡萄,秋蘑菇、秋木耳长的更加饱满。
采山葡萄
有一阵子采山葡萄成风,原因是有人进山收购,二角钱一斤。我也加入了采摘队伍,不过采山葡萄是个挺累的活,要走好远的山路,进到深山老林里,山葡萄秧都是顺着树枝向上缠绕爬上去,所以要想采摘,必须上树才能采下来,山葡萄秧爬多高,就得上多高采摘。我一天下来能采二三十斤,卖了也是一笔收入。
有一次我上到树杈采摘,没有注意,忽然脚下踩的枯枝折断,把我狠狠的摔了下来,亏的我当时立刻抓住山葡萄秧,减缓了下降速度,不然的话不定摔成啥样呢;当时把我的手腕崴了一下,立马肿了起来。回家后赶紧找个会正骨的民间大夫给我治疗,几天后就好了。后来我上山采山葡萄的次数大大减少,而且与别人结伴而行,不敢单独行动了。
采蘑菇
秋天采蘑菇是最好的季节,经过夏天雨水的浇灌和阳光的沐浴,适合生长的蘑菇开始大量生成,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蘑菇的个头大肉厚,特别是榆黄蘑和圆蘑,呈扇形状叠加好几层,只要发现一个,走到跟前低头一看就是一大片,那个兴奋劲儿甭提多美啦!
秋天不但蘑菇大,品相也好;木耳也是非常棒,黑且厚实,个头也大;木耳经常长在枯木下方,什么树都长,柞树、榆树、核桃楸树上长的最好。
还有猴头菇,也是我最喜欢采摘的。所以叫猴头菇是因为它的形状长的像猴头。刚摘下来是白色的,晾干后变成褐色就更像猴头了。猴头菇长在柞树上,一般是在树杈处,采摘时要准备一根木杆子,看见猴头菇用杆子把它捅下来,树的再高处就得爬树去摘,所以猴头菇不容易采摘,一天也采不了几个,运气好可能采摘十几个。有人说猴头菇对脸长着,你看见一个,保证相对的树上还有一个,其实这是传说,我采了那么多也没有发现一回这样的现象。
遭遇黑瞎子
在深秋的一天,树已枯黄落叶,天气见凉。我和我的徒弟上山后面采蘑菇木耳,近处都让别人采光了,只得往远处找。徒弟是本地青年,对山里情况熟悉,带着他的狗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山沟里,只有稀稀拉拉的蘑菇,我们边走边找,也不知道走了多远,看见前面有一颗倒在地上的大枯树,下面还真有不少木耳,我又兴奋起来。
正在这时突然发现徒弟的狗在不远处狂奔起来,我还没反应过来,徒弟小声说:“快趴下!”我就势躲在枯树后面;见一个大家伙飞驰而过,不是野猪就是熊瞎子【注】,没想到这些野兽跑起来动作这么快!过了一会儿,我们收拾收拾也没心思采蘑菇了,赶紧回家吧,徒弟说:“这是熊瞎子,可能附近有它的窝,快走吧,等它回来就麻烦了!”说着我们迅速往回走,大约走了十几分钟,徒弟的狗气喘吁吁的回来了,啊!是这条狗故意把熊瞎子吸引过去,使我们脱离了危险,多么仗义的爱犬!
自从出了这件事我再也不敢去那个山沟采蘑菇了,那可是要命的地方啊!
【注】黑瞎子,是东北对狗熊的叫法,因为它视力差,几乎看不见。但它嗅觉极佳,据说能闻到几里外的肉味。如此,农民告诉我们,遇到狗熊,首先是顺风跑,狗熊顺风追,吹起的长毛会遮住它的眼睛,还会堵住鼻子,影响它的嗅觉。
结束语
1980年初春,我结束了北大荒十七年的生活,携全家回到我阔别已久的家乡——河北玉田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留下的只是回忆。
曾经沧桑艰难的经历,都成为人生珍贵的精神食粮,让我更加成熟坚强,步入社会的我,也从青年走向中年。我不但学会了很多劳动技能和生活本领,更重要的是北大荒留给我的精神财富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感恩北大荒黑油油的沃土,她培育了我坚韧不拔不畏严寒的性格。
我感恩北大荒人,那些老铁兵,各地支边青年,他们教会了我劳动技能,生活本领,他们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奉献精神,时时刻刻感染着我。
我感恩我的荒友、战友,有他们的陪伴,使我一路走来不再寂寞,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衬,一路欢歌笑语,无论是燕窝岛的田间,小学课堂,还是完达山伐木场,副业队的果园榨油房,还是在那钢厂热火朝天铁水奔流的高炉旁,都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友谊,让我至今铭记在心永世不忘!
我感恩珍宝岛,在自卫反击战的日日夜夜,让我接受了一次战斗的洗礼而感到无上荣光!
我还要感恩家人、亲朋好友,在他们的期待与激励下,我没有虚度年华,让我不断努力勇往前行!
我更要感恩我美丽善良的妻子和二个漂亮可爱的女儿,是她们让这个温馨的家成为我们最好的安乐窝、避风港、幸福港。
尽管青春已一去不复返,记忆却是美丽而隽永的,像一杯甘醇的美酒一样拂润着我的心灵。
别梦依稀,青春不老。几十个春秋转瞬间已飘忽远去,留给我的是那开始有些步履蹒跚的脚步和已不再年轻的身影。
后记
稀稀拉拉不成文的写了这么多,真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连我自己都写烦了。其实北大荒的生活不都是那么美好,回忆起来那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我看了不少知青回忆北大荒的故事,有的经历用悲惨二字形容并不过分,读着他们的故事经常会让我潸然泪下。就我在北大荒的经历而言也有伤心与痛苦,有句话叫“往事不堪回首”,就让他如过眼烟云的散去吧!留下美好的东西回忆起来才觉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