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课外班花6.8万,这在帝都是什么水平?
原标题:一年课外班花6.8万,这在帝都是什么水平?
距离年底还有段时间,课外班老师们已经开始催缴下学期费用。疫情带来的停课危机始终潜伏,在这种交钱续费的关键时节,我趁机盘点下本年度的课外班花费。
四舍五入总计六万八千块,这数字给我吓一跳。我已经勤俭节约、消费降级到这个可喜的程度了嘛?
与身边几个北京普通公立小学的家长朋友相比(注意是普通公立小学,非牛校)这花费比他们低了好几万,几个朋友一年给小孩的课外班开销普遍在十万上下。
而且据他们的“不权威”反馈,自家这个开销在班里算是中等偏下。再问问身边一把把的国际化学校家长,这点钱就扎扎实实的垫底了,甚至是不少家庭课外班开销的零头,连一项课外活动的费用都赶不上。
我不禁开始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我这么抠?
首要制约因素肯定、必须是贫穷。
不过虽然家里没矿,但把一年课外班开销大方提升到公立普小的人均水平,从五位数整到六位数,也不至于明天就吃糠、挖野菜。
造成现在这个数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什么上的了“台面”的高端项目。
一年花六万八,其中将近一半的费用给了篮球。
篮球俱乐部一周练三回,每次都在2.5小时以上。虽然频率高强度大,但这种最大众化的咱老百姓热爱的平民项目,也实在不会花太多钱。
只要不走职业道路,哪怕教练全外教也都还是正常普通消费,距离烧钱还远点。
那些相对昂贵的冰雪运动,比如滑雪、滑冰呢?
自从我当年从雪场的山上一路翻滚下来躺在冰天雪地里等人来搭救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此生跟它们不会再续前缘了。
一个发自内心的不愿意去雪场的妈,怎么能陪出一个滑好雪的娃?作为教育消费出资人,我得让自己开心点。
至于高尔夫、马术这种小孩也能从小参与的昂贵项目,我实在是没法把它们归到日常需要的体育锻炼中来,最多抽点时间去体验着玩,问题是没那个时间。
我这种普通家庭需要的是孩子养成运动习惯,随时随地可以跟身边小伙伴大汗淋漓的操练一场。
看到路边的有个篮筐就忍不住去打一会“野球”;能跟同学、邻居玩一会羽毛球、踢会足球;周末能全家一起去游泳……通过运动,达到体能、饭量和睡眠都更好的目的,足矣。
而且任何一项运动,我都没敢异想天开觉得可以试试走点“专业道路”,万一用它来升个学呢?
我确信我的娃没有这方面怕被埋没的天赋——因为截至目前,没有任何哪个项目的教练、体育老师告诉我你家娃很有天赋,更没有区体育局的领导哭着喊着求我娃加入队伍。
真天赋从来都无法埋没。普通娃,不做他想,认真练习——为了以后玩的随心所欲,相伴终身。
年度总开销里,第二项大比例是英语,因为学校英语资源实在有限,所以额外自己加戏了。虽然有一对一外教,但由于自己攒课联系老师,费用合理,全年英语开销也不值一提了。
两岁多开始英语启蒙,五岁半开始花钱上英语课,在此之前全是自己找的免费资源,听和读自己启蒙陪出来。
小学以后,养成了英语独立阅读和看英文原版影片的习惯,自己开启了英语良性循环的模式,而且对于英语的读、写、玩态度跟中文一样不分彼此不排斥。
在可预测的一段时间里,英语不需要再通过加大费用来提高。最关键的一点,我在小孩的英语学习规划上毫无野心,就是个“二外”,仅当个“二外”能熟练使用就好,不需要母语程度,不需要英语思维。
所以,三年级AR测试能达到G3水平能匹配,不用飞跃,一天天来就得了。不想再砸钱砸时间,英语牛娃与我无关,就这样了。
语文、数学这两门目前没有花钱补习的需要,因为程度中等(也许可以中上)能跟的上学校,实测没有明显知识漏洞。
每当我看到各公号上推出的优秀语文、数学老师的课,深入浅出讲的绘声绘色,其实我都激动不已。
想下单消费的时候,理智问我——学校老师要求的预习、订正错题、复述、日记、思维导图等等这些,你娃都干了吗?干好了嘛?没有。那就滚回去干,你没有消费这课的资格。
是谁给我的勇气质疑课内的学习要求?总觉得课内的数学简单,然而打开任何一本小学数学《教师教书用书》,能读到的是严谨成体系的数学教育思维,每个知识点都是“心机”满满,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始终贯穿课内小学数学。
如果没做到,还是把课内要求打扎实吃透吧,通常这项不需要花钱补。
至于拔高?参加学科竞赛?我也想孩子有这个天赋,呼之欲出,不砸钱都对不起他那种,可惜至今还没有看出小孩有这个天赋。
年度开销比例剩下的一些零碎,留给了书法跟架子鼓课。普通孩子,日复一日一步步的练习,没到千金求名师的程度,当下也花不了太多钱。
还有一些现在非常看重的编程、机器人、各种形式的创新课程等,钻进去研究一些,结论是不必了。
现在为了刺激家长消费,围棋课也可以把宣讲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上,那不如还是学数学好了。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研究过、实践过这些大热的课程非常有益,那也很对、无可厚非,只要有时间学就不错。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清醒的认识到,教育也是一种消费,而不是过去所强调的“投资”。既然是消费,消费主义的风气也不可避免的挟裹在教育项目里。
就像爱马仕一度被打造成“上流社会”的生活,奢侈品代表了一种排面,某某娱乐代表一种中产生活方式,你买的不是商品而是氛围。
教育消费主义也很类似,不管是挖红薯的项目还是新时代的儿童木工活、儿童经济学入门,总能给家长营造一个氛围——有了它们,小孩会思辨力增强、掌握了信息时代的学习秘籍,最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甚至还有掌握某个技能帮助孩子向上一个阶层跃迁等等。
还有几年前流行的说辞,学好某某某,将来好融入某国社会啊,我朋友当初为这一句让孩子练了某球。等到2022年再看早过时了,大家各凭本事各自精彩,什么融入不融入的。
当妈八年,已经从见了“氛围感”就想下单的小白,成了八风吹不动的老妖。
一年课外班花费不算多,还有个重要原因来自各个项目安排的相对松弛,周末两天有一天半纯玩。要么骑车、游泳、打野球,要么在北京的各大名胜古迹和数以百计的博物馆晃荡。
现在北京阻挡了绝大多数的外地游客,所以天安门都能拍照拍出包场的气魄来。在不能出京的境遇下,把北京翻个底朝天的玩也算是一点点小安慰了。
都公认北京的教育资源最丰厚,其实并不光在于学校教育和课外的辅导班水平,更重要的就在于整个城市这些不怎么需要花钱的文化资源啊,不挖出来用太可惜了——学历史、学语文、学思辨、钻研科技等等都能利用。
小孩子有时候也想学这学那,比如不止一次跟我提出要学钢琴和画画。我说可以,但你愿意周末玩的时间至少减少半天,并且在每天练完架子鼓和篮球之后再加至少二十分钟的钢琴练习时间吗?也许还要再加一点画画时间?你愿意不?
小孩想了三秒钟就说,那算了!还没开始他就算了,那我当然也算了。
真天赋不怕埋没,真爱到底还需要时间考验。
等他时不时幻想出来的钢琴和画画热情以后还没有被磨灭,那就尽情去学,哪怕那个时候他30岁。
偶尔我也有看了就着迷,能给我带来美好幻想的课外班项目,消费前会追问自己一句:你的娃能为它平均每天再付出多少时间精力?现在确定的项目都坚持的如何了?
追问完毕之后,消费往往都不了了之,年度课外班花费也就停留在了当下水平。教育消费跟其他所有的消费一样,也需要我克服自己的贪念。
小孩越来越大,我再也不需要只要找个地方帮我托管消磨他时间的东西了,也不要随便体验下“就是去玩”的课外班,“就是去玩”的课外班再好比不上让他自由不被安排的玩。
所以在课外班的选择上,坚持练习、一步一个脚印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再上不了“台面”的普通项目,也抵不过年复一年、日日坚持勤奋练习。踏实做时间的朋友,也许是一个普通人最终能上得了“台面”的神器。
这算是一个真普通娃的普通妈妈的年终课外班总结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