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不该被遗忘的3段细节:电影《夺冠》这样拍会更好
原标题:中国女排不该被遗忘的3段细节:电影《夺冠》这样拍会更好
电影《夺冠》在院线的上映已经快接近尾声,票房一路攀升,已经突破了7亿大关,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比较少见的体育类型电影,已经很不容易;甚至中国男足都要集体观看这部震撼人心的影片,受受教育。
然而,这部曾经被命名为《中国 女排》的电影,不管名字叫什么,都是以整个女排为背景进行拍摄;在几十年的漫长时间里,中国女排有太多瞬间值得记住,值得记录,一部电影无论用多长时间都不可能放下所有内容,只能做出取舍,也因此很难还原中国女排的全貌。
那么,就以现在《夺冠》的剧本为基础,有哪些真实的细节可以增加或者改变?会让电影变得更好吗?
中国女排真实细节1: 郎平学英语很波折,完全可以更生动
在电影《夺冠》中,对于年轻时代的郎平的刻画很细致,而且一开始就由“教练”大声喊出了她未来的目标,那就是摸高达到3米32的美国运动员 海曼。 等到老女排战胜日本女排夺得世界冠军时,海曼主动找到郎平用英语祝贺,郎平也说出了流利的英语回答。
这段设计烘托了郎平不光努力、勤奋、排球技术出色,还会流利的英语口语,为未来出国打下基础 。 如果真实还原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中小学还没普及英语教育之前,国内会英语的人、能跟外国人正常交流的人其实少之又少,略显出戏。
但是郎平说英语学英语的情节,需要有吗?答案是一定要。
在真实的生活中,郎平因为经常出国比赛,退役前已经具备了一点点英语的基础。而她退役后就选择了去北师大学英语;半年后,美国华侨建立了一个教育基金会,郎平成为享受这个基金会提供奖学金的第一个留学生,公派去美国留学,为期两年。刚到美国时,她的英语水平还差很多,既无法达到正常交流的水平,在勤工俭学、指导排球队时也无法正常表达自己。
郎平确实在学语言上吃过一些苦头,但也让她深深理解了为什么要学外语,最终她很快掌握了流利的英语才能,后来在执教意大利球队时面对着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运动员,都能自如交流。
更重要的是,等到回归中国女排执教,郎平上任之后首先要求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让所有女排姑娘学外语。在后来女排的几次夺冠时,不光郎平可以用外语纯熟地接受采访,包括朱婷、 张常宁、曾春蕾等在内的女排姑娘也都有非常好的英语水平。
可以说,与女排夺冠相比,女排姑娘们的英语能力同样是值得展现的,值得所有人学习的,电影中应该对这个情节做更好的设计。像朱婷因为英语出色,出国参加联赛已经没有任何障碍;相比之下,不管是男足球员还是女足的王霜等人,很多球员因为外语能力太弱,转会欧洲时无法交流最终黯然回国,实在可惜。
中国女排真实细节2:对胜利的渴望有转变,是郎平身上的烙印
在电影《夺冠》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探讨。那就是郎平在确定回国执教中国女排时,与体育局的领导有过一次公开的针锋相对的对话和交流。 在交流中,郎平强调了大国家队部署的策略,展现出了她一如既往的争强好胜的特点,但同时,又强调比赛不止有胜负之分;这个细节没有过多展开,但其实在后面她批评和与球员交流时,一直在展现她对胜负的理解的转变。
郎平在球员时代脑子里只有赢下比赛,非常决绝,甚至不惜代价,为何当教练后会发生改变,这种思想上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她在中国女排成功的关键。
在现实中,郎平85年退役,86年开始担任中国女排的助理教练,88年汉城奥运会,女排只拿到铜牌,结果回国后遭遇到猛烈的批评;而在1996年,郎平曾经短暂地回国执教过,当时的中国女排已经非常低谷,甚至连亚洲冠军都丢了,在郎平的执教下,女排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拿到银牌非常艰难,但却又一次遭遇到指责。
这些真实的经历带给了郎平深刻的反思,让她真正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胜负,怎么理解胜负,怎么理解排球和尊重。最终才是电影中的展现,她可以输掉很多比赛去磨练球队,可以质问球员们是否真的爱排球,可以真正理解球员们的压力在哪儿。
可以说,电影对郎平的转变的细节描述缺少一点转折,如果增加一些,郎平的形象和中国女排的转变会更深刻,更感人。
中国女排真实细节3:郎平对穷的理解,让她更能激发朱婷
在电影《夺冠》中,还有一个细节很感人,那就是郎平与朱婷的对谈。当时年轻的朱婷说出了自己的困扰,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让她犹豫不决;而郎平一方面用语言感化她,一方面又在训练中不断刺激她,最终彻底激活了朱婷,让她成为新女排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中国女排这么多年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传承,从郎平到朱婷,一代代女排核心的传承最珍贵。
但是,郎平到底是怎么激活朱婷的?
其实在现实中,年轻的郎平更加辛苦,比朱婷当初的生存情况更差。她去美国留学后,由于当时的特殊时期,只能选择公派留学,因此不能自由地打工赚钱,导致她的生活非常拮据,甚至一度自嘲自己是 一无所有的“国际农民”。
在她后来的自传里写道:
白天读书时的那顿午饭,我不舍得去学校食堂或麦当劳吃,就自己做三明治带饭,去超市买点沙拉酱、洋白菜、西红柿、火腿,再买两片面包一夹,这样,花五六美元,一顿快餐的钱,我可以吃一个星期。但吃到后来,见到三明治就想吐。
白天读书时的那顿午饭,我不舍得去学校食堂或麦当劳吃,就自己做三明治带饭,去超市买点沙拉酱、洋白菜、西红柿、火腿,再买两片面包一夹,这样,花五六美元,一顿快餐的钱,我可以吃一个星期。但吃到后来,见到三明治就想吐。
而到了1989年,郎平为了钱选择去意大利打球,结果很快旧伤复发,尤其右膝关节严重受伤,同时又崴了脚,不得不动手术。一旦没了郎平,球队开始连续输球,老板脸色难看、故意拖着不发工资,而且经常质问她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上场。
拼了命的郎平一边吃止疼片一边出场,膝盖里全是积液,上场前都得由队医先把积液抽出,再缠上厚厚的绷带才能出场;而比赛结束后,还需要再抽一次积液。
长期这种反复,让郎平的身体状况不断下滑,才有了后来电影中拍摄的她在美国被普通路人质疑为何要占“特殊停车位”时,主动亮出了残疾证;才有了巩俐故意模仿她的有点奇怪的走路姿势。
也正是因为有过感同身受的经历,郎平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朱婷的困扰,才能更真实地激活她。因此,电影《夺冠》如果再增加一些这种细节,或许会变得更好。
不管怎样,《夺冠》这部电影给中国体育电影带来了一次新的尝试,超过7亿的票房也值得祝贺。就像好莱坞的体育电影一样,细节的刻画越真实、越接地气,对体育精神的转折和传达会越到位。未来的中国体育电影,可以做到更多,也可以做到更好。
相信如果再有类似的电影不断出现,有一天中国体育电影也会变成一个重要的分类,不断像世界展现中国体育背后不为人知的那一面,展现中国体育最好的精神是怎么产生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