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爱心辉教坛 ——记罗祺康任玉林高中校长的教育业绩
钟楼爱心辉教坛
——记罗祺康任玉林高中校长的教育业绩
蔡梓权
一、钟楼迎来新主人
钟楼是玉林高中校园里一座古朴素雅、独具特色的建筑,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就是玉林高中的标志。
钟楼坐北向南,占地约四百平方米,正对校门,是一幢长形二层土木结构、中间通廊式的办公楼。在楼中间方形十字通廊的顶部建有一个方形的约两米高、上盖尖顶黄瓦的小阁楼,其正对校门的一面镶嵌着一个约一米直径的圆形大钟,因而此建筑谓之“钟楼”。钟楼是玉林高中于1938年7月由城内马王庙、赤帝宫旧址迁至玉林东郊东校场新校舍时所建,这个圆形大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捐赠的。在这个占地一百八十多亩、校舍阔敞、环境优美的校园里,钟楼成为玉林高中的标志性建筑,这是学校的决策中枢之所。
1959年9月,时任玉林专署文教局副局长的罗祺康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的调令,调他到玉林高中任校长。年方37岁正值年富力强的罗祺康走上了新的教育工作的岗位。设在钟楼一楼的校长办公室迎来了新的主人。
钟楼上的时钟伴随着日月周而复始地运行,清脆的钟声应时响鸣。钟楼里校长办公室的灯光长夜不熄,罗祺康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他在玉林高中这块杏坛沃土上耕耘,不懈地倾洒着心血、汗水和辛劳。从那时起,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罗祺康在玉林高中担任校长工作达七年之久。这是罗祺康长达四十五年的教育生涯中一段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历程。在这里,罗祺康怀抱着对教育事业竭诚热爱、对广大教师赤诚挚爱、对全体学生真诚关爱的拳拳爱心,满腔热忱,忘我工作,身体力行,群策群力,使玉林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出业绩,创造了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先进经验,在玉林高中和玉林的教育史册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二、学风、教风与生产劳动
任命罗祺康担任玉林高中校长的任命通知,是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下达的。这个任命程序可以说明,玉林高中是校长任命权隶属于自治区党委管理的省级的重点高中。同时也可以说明,于1945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同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陆川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后在容县(玉林)专署文教科工作数年、时任玉林专署文教局副局长、年方37岁的罗祺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得到了自治区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罗祺康上任玉林高中校长之后不到两个月,1959年11月,自治区党委确定玉林高中为全区十四所重点中学之一。
玉林高中历来具有办学的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朱锡昂校长就提出了“思想革命化”和“生活平民化”的育人要求。在三、四十年代,玉林高中提倡“服务社会”和“教学民主化”的办学思想。这些优良传统一直传承。玉林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历来较高,从1952~1959年有记录的七年情况看,玉林高中的高考升学率平均达74.4%。玉林高中培养的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冀才遍五洲。
罗祺康履新上任的就是这么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省级的重点高中。责任重,要求高,压力大,各方关注,这样的一个工作岗位不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况且,罗祺康上任之时的1959年9月,我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已经开始,罗祺康和玉林高中全校师生都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困难。巨大的挑战和严重的困难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在罗祺康的双肩之上。
罗祺康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了新的工作。在紧张有序的备课、上课,参加各种会议,以及处理繁杂的校务工作之余,他常常处于一种热烈思考的状态之中。怎样结合玉林高中的办学定位和教育工作的任务要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为高等院校培养大批合格的新生,为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需要的大量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奠定基础,这是罗祺康殚精竭虑、深深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思考和研究,罗祺康于1959年冬把对玉林高中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归结为“红、勤、巧”这三个字。他认为,这既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玉林高中学风的要求。
罗祺康是这样考虑的:“红、勤、巧”,即学习思想要红,学习行为要勤,学习方法要巧。学习思想红,就是要求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思想集中,学习情绪饱满;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进步要求和善良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行为勤,就是要求在学习中努力贯彻自觉、勤奋、细心、独立工作的精神;要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勤于动手动脑,勤于实践,培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习方法巧,就是要求在学习中坚持运用正确的、效率高的学习方法;要结合实际,符合学习规律,巧妙灵活,切实有效。罗褀康特别重视提倡一些适合中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诸如,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知识;以课本为主、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课本与笔记的关系;先复习后做作业、接着再复习;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回忆、对比、联想、默想等方法进行记忆;多作单元系统复习概括所学知识;注意劳逸结合,正确处理动与静的关系等。
罗祺康认为,“红、勤、巧”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总的来说,“红”是方向,是统帅,它必须以“勤”和“巧”为基础,要落实到“勤”和“巧”上来;在“红”的统率之下,“勤”是实际的行动,“巧”是行动的方法。三者形成了有机的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玉林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工作通过“红、勤、巧”学风的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就能得到全面贯彻,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玉林高中的教育工作任务也就可以完满完成了。这个对玉林高中学生培养目标的“红、勤、巧”的学风要求简练明确地集中反映了罗祺康的教育教学工作理念。
罗祺康把对玉林高中学生培养目标的“红、勤、巧”的学风要求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会议上提出来,虚心征求学校党支部书记李志仁、副校长陈业堃等领导的意见,互相讨论研究,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李志仁、陈业堃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教育工作者,除担任教学工作外,李志仁负责党务工作,陈业堃分工负责学校后勤和学校建设等工作。他俩工作踏实,平时话语不多,但很实在,在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罗祺康的校长办公室设在钟楼一楼东面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小房里,李志仁、陈业堃的办公室也设在这钟楼一楼,与罗校长的办公室互相靠得很近,恰似这三位都是早年参加革命、彼此了解、互相知交的革命者与教育工作者的关系一样。他们三个人组成了一个民主团结、既分工又合作、精干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在学校工作中,他们互相尊重,配合默契,而主抓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富有魄力、见解精到、工作能力强的罗祺康,自然成为领导班子中工作的核心。
听了罗祺康对“红、勤、巧”的学风要求的讲述,李志仁和陈业堃都十分高兴,一致表示赞同。接着,李志仁说,我们提出了“红、勤、巧”的学风,相应的,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教风。我这段时间也思考了这个教风问题,与“红、勤、巧”相呼应,这个教风也用三个字,就概括为“明、准、严”吧。
罗祺康和陈业堃都饶有兴致地认真倾听李志仁的讲述。李志仁说,“明、准、严”是玉林高中对教师实施学科课堂教学工作的要求,也就是教风的要求。“明、准、严”,就是情况明,抓得准,要求严。情况明,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要点、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的方法,明确学生的不同层次的情况,要把知识清楚明白地教授给学生。抓得准,就是要求教师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传授知识,内容必须准确,表述必须精当,语言必须简练,方法必须正确,指导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要求严,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自己必须是严格的,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必须是在热情关怀的基础上高标准、严要求的。李志仁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明、准、严”,这是我们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职责所在,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反映,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应当成为我们的教风。
罗祺康和陈业堃听了李志仁的这一番讲述,都觉得讲得很好,一致赞同与“红、勤、巧”的学风相照应,把“明、准、严”作为玉林高中的教风。同时,一致决定,把“红、勤、巧”学风和“明、准、严”教风作为学校领导班子的决议,提交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和各主要学科负责人共十一人组成的校务委员会研究同意,交给学校教导处,由教导处主任黄兆平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学习讨论,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以期补充、修改、完善;同时,促进全体教师通过学习讨论,提高思想,形成共识。
教导处办公室也设在钟楼的一楼。教导处主任黄兆平是一个学识渊博,精熟教育教学业务,工作极其负责,为人谦和,擅长全面规划、统筹协调,细致周到的人。他十分善于把罗祺康、李志仁等学校领导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设想和要求传达到全体教职员工之中,贯彻到教育教学各方面实际工作中去。后来有人把罗祺康、李志仁与黄兆平三人比喻为玉林高中“铁三角”,指的就是他们三个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团结一致的关系。这个比喻是十分形象的。
黄兆平主任认真看了学校领导班子有关“红、勤、巧”学风和“明、准、严”教风的决议内容,深入思考一番,他很快去见罗祺康、李志仁,提出建议说:“红、勤、巧”学风和“明、准、严”教风的内容,都很好,必须要使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掌握好,贯彻好,要把这些教育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所有工作之中,贯彻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贯彻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工作之中。因此,黄兆平提出,我们还必须向教师们提出两个工作要求,就是两句话:“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就是说,一方面,强调要求每一个教师,一定要把“明、准、严”教风的各项要求认真落实到每一节课上,扎扎实实地做好备课、写教案,预习、授课、练习、总结,复习、作业、批改、检查、反馈,考试、评价,包括课余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这就叫做“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一定要把“红、勤、巧”学风的各项要求认真落实到对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工作上,指导所有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做到“红、勤、巧”,不但是知识学习要做到“红、勤、巧”,而且,在提高思想、文体锻炼、生产劳动、生活作息、课外活动、社团工作、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等方面,凡是与教育学生有关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应该指导学生做到“红、勤、巧”,这就叫做“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尤其是,一定要更加用心关顾到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或有其他方面困难的学生,要做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贯彻教育方针的宏观要求,到对每一节课、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工作要求,都提到了,这就全面了。罗祺康、李志仁听了,十分高兴,马上吸纳这个意见,一致决定,把“红、勤、巧”学风和“明、准、严”教风,以及“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两句话工作要求一起提出,再经校务委员会研究通过后,迅速组织全体教师召开学习会,让老师们充分地学习讨论,深入学习理解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努力提高思想,形成共识,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学校的教师会议室设在钟楼一楼东头左侧那间比较大的房间里,全校教师会议就在这里举行。在会议上,校长罗祺康首先组织全体老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接着,他结合玉林高中的办学定位和教育工作的任务要求,说明了对玉林高中学生学风建设的“红、勤、巧”的要求。然后,党支部书记李志仁说明了对教师实施学科课堂教学工作的“明、准、严”教风的要求,教导主任黄兆平说明了“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两句话工作要求。会上全体教师情绪高涨,畅所欲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当时玉林高中全校教职工有七、八十人,这是一支尽职尽责、教学水平高、教研风气浓的团结精干的教师队伍,他们之中有一批是在整个地区各县中学的教学有方的骨干教师中选调上来的,有一些是由师范院校毕业分配来的优秀青年教师。玉林高中成为他们抒展才华的舞台,每一个在玉林高中工作的教师都有着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自豪感。他们工作勤奋,教研积极,教学方法独到,各有特色,成效好,威信高。朝气蓬勃,事顺人和,奋发争先,学术风气浓郁,这就是当时玉林高中教师队伍的精神风貌。
在教师会议上,教师们积极发言,纷纷谈到了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认识,谈到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体会,表达了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愿望和决心。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学校提出的“红、勤、巧”学风、“明、准、严”教风,以及“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两句话工作要求,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符合玉林高中教育教学实际,符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方向明确,内容具体,精辟简练,易于掌握,三者形成一体,很有特色。大家都表示,一定要在各科组继续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掌握,努力贯彻到各自的工作实践中去。
就这样,“红、勤、巧”学风,“明、准、严”教风,以及“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两句话工作要求,很快成为玉林高中全体教师的共识,成为每一个同志教育教学工作的工作原则和工作要求。
很快,在一个星期天晚上,学校在钟楼东头一片青翠的斑竹林旁边的灯光篮球场上召开了一次全校师生大会。
凡是召开全校师生大会的时候,在布置简朴的主席台上,在发言席的后面,罗祺康总叫人摆置好几排椅子,请全校几十名教师都坐在椅子上,整整齐齐地,端端正正地,面对着台下的全校学生。学生们看着台上的老师们,他们会更加凝神专注。师生如此一同参加校会,老师等于言传身教,学生对于老师,更是尊敬有加。有老师就此评价说,这时候老师们就如同出席大会的主席团成员似的。有人评议说,这就是“尊师重教”,认为在罗祺康校长的主持下,“尊师重教”可以说是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了。
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罗祺康走上发言席,激情洋溢、声情并茂地作了有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玉林高中学生达到“红、勤、巧”学风要求的讲话。学生们安静地、专心致志地聆听着校长的发言。这位令人尊仰的校长圆脸,短发,目光炯炯有神,中等身材,身板结实,年富力强,端庄慈祥。在学生们的心目中,这位校长个性平和,待人温厚,十分平易近人,和蔼亲切,没有所谓领导的架子,没有任何的装腔作势,没有空洞无物的夸夸其谈。学生们从罗校长的满腔热情的讲话里,更加明确了党、国家和社会对当代学生的要求,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明白了该如何学习、如何锻炼、如何成长,他们更加满怀信心和希望。
接着,持重秉诚、轻言细语的李志仁支书娓娓而谈,作了有关“明、准、严”教风的讲话;颇具幽默、言辞活泼的黄兆平主任联系学校教学工作实际,作了有关“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两句话工作要求的讲话。领导们的讲话如同清爽的秋风轻拂,师生们听了感觉心情畅快,精神振奋,大受教育。
很快,“红、勤、巧”学风、“明、准、严”教风和“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两句话工作要求,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成为学生们学习奋斗的目标,成为教师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准则和要求。师生们团结同心,教与学协调一致,全校形成了积极向上、勤奋刻苦、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奋力争先的蓬勃浓郁的良好风气。全校师生精神振奋、干劲十足地投入到教学、学习和各项工作与活动中去,校园里呈现出一片蓬勃奋发、热气腾腾的崭新面貌。
1960年5月、6月,玉林高中先后被评为全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6月,罗祺康校长代表学校到北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捧回了有国家主席刘少奇署名“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的奖状。
与此辉煌同在,这一年玉林高中高考升学率达95.4%。第77班的后来成为我国著名混合炸药专家的蒋承炜就是在这一年毕业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与他一起在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全年级按理工、医农、文史三类报考专业重新编班而同被编进理工班——78班的同学,获省内、外重点大学录取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85%,其中考入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大学)等省外重点大学的同学超过全班人数的一半。一时间,玉林高中被称誉为“广西高考红旗”。社会各界热烈称赞玉林高中办学的成绩,人们纷纷说,“考进玉林高中,等于半边大学生了”。玉林高中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倾力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为了应对物资匮乏、粮食紧缺的严重困难,罗祺康和学校领导响应党的号召,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运动,发动全校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60年秋,学期刚开始,就停课两周,领导带头,师生人人动手,在学校内和校外长望村山坡荒地上垦荒造地,种菜栽麦,植薯养猪,挖塘养鱼。用两周时间就开荒400.9亩,在校内种上蔬菜67亩,当年收入蔬菜12.5万斤,红茹4.1万斤,木茹2700斤,实现蔬菜、杂粮自给有余。建了一个猪场,养猪106头。校内挖了三个鱼塘,养鱼13000多尾。到1961年上半年,仍种蔬菜67亩,收入竟达21.6万斤。垦种207亩,收获了大量杂粮,还有大批小麦和花生。1961年4月,学校与玉林专区水土保持站商定,合办示范农场,开垦玉林镇忠村马鞍山一带十四个小山头约700多亩荒地,先后种上柑橙、荔枝、龙眼、木菠萝等果树520多株,又种上芭蕉、木瓜等速生作物,还有竹子、洋麻及其它旱地作物,每天安排三个班轮流前去劳动。到1964年秋季期,这个学期学校收获的劳动果实就有:蔬菜70000多斤,甘蔗18000斤,花生520斤,木瓜3700斤,还有一批水稻和水果。在这前后,学校里又办起了几个经常性生产的工厂,一个是机电厂,一个是化工厂,一个是车缝厂。这些农场和工厂,成为全校师生劳动生产的实践基地。
每逢全校或班级劳动的时候,罗祺康常常头戴草帽,脚穿水陆凉鞋,肩搭毛巾,手拿铁锹来到劳动场地,与师生们一起劳动。罗校长的到来,让师生们干劲十足,劳动场面更加热火朝天。罗祺康与学生们一边劳动,一边谈心,谈笑风生。罗祺康与大家说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谈到劳动创造财富,可以改善生活。他说过“种洋麻就是种猪肉”,这句形象的话成为学生们的美谈,给予大家极大的激励。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罗祺康和学校领导一方面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另一方面注意在活动中和活动后抓紧教学工作的进行,使每学期的教学计划都能按规定时间、进度顺利完成,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严格做到每周保证六分之五时间从事教学活动。各班每周劳动时间列入课程6小时,其中4小时安排在一个下午由班用,2小时分散安排由学校用。这样安排对完成生产劳动任务是适当的,又可以保证每周有足够六分之五的时间给教师从事教学活动。
罗祺康特别强调,在搞生产劳动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教学。根据这个要求,理化、生物、农知等学科根据教材需要,适当组织学生到工厂农场上现场课;几何科注意根据教材要求组织学生实地测量;物理科讲到力学、电学部分时,教师组织学生到机电厂边实习操作边讲解教材,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领会,掌握得更牢固。此外,结合开展课外活动,学校还开设了机械实习课(每周一小时),自编教学大纲,让学生在三年内能够掌握木工、锻工、钳工、电工、机工等初步技术和知识。
这些生产劳动的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又能培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多学生在这些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体会犹深。如第77班的蒋承炜当时在学校除担任学校主要学生干部外,还兼任校办化工厂厂长。课余他把许多精力投入到化工厂工作中,成功研制出几个产品,并培养了良好的化学情结。他毕业后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深造也正是攻读高分子专业,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混合炸药专家。蒋承炜认为,在玉林高中读书时学校中各项工作的历练,为他的人生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同时,这些生产劳动收获了丰硕的劳动果实,更为解决师生紧缺的粮食困难问题和经济困难问题,提供了比较充裕的物质基础。
三、教改、教师与课程实施
罗祺康亲力亲为,积极带动开展教学改革。他尽心竭力地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总结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经过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和学校基层管理工作实践锻炼而逐步成长起来、身居校长职位的罗祺康,深知亲身担任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校长之于教师,在身份上,在人格上,在相互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同志之间的关系;而在工作职责上,校长处在领导的岗位,职责更重,更加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时时处处发挥带头作用。罗祺康认为,在学校里,学校领导亲身担任课堂教学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为了取得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更加必须坚持亲自任课上课。因此,罗祺康始终坚持“不做不上课的校长”。尽管玉林高中校长的行政管理工作本来就很多、很重、很繁杂,但罗祺康仍然坚持亲自担任班级的学科教学任务,坚持学科课堂教学工作,坚持上课。他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政治课,一段时期还兼任班主任和上语文实验课。这也是玉林高中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党支书李志仁任政治课,副校长陈业堃任生物课,教导主任黄兆平任历史课。没有一个学校领导是不上课的。
罗祺康、李志仁、陈业堃、黄兆平等领导在各自的教学中,都以身作则,坚持贯彻实践“红、勤、巧”学风、“明、准、严”教风和“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两句话工作要求,推广实行红专并进、启发式教育、教学相长、劳逸结合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同时,身体力行,带头学习、推广普通话,大力倡导在课堂上用普通话讲课,并提倡平时相互交流也用普通话会话交流。这项举措,对引导来自方言各不相同的各县学生学习应用普通话,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罗祺康和领导们都带头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他们形成了一个共识: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的风气,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罗祺康说,开展教学改革,一要方向明确,统一认识;二要发动群众,敢于破旧立新。他强调,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这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要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必须认真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十项教学法,其中尤其应该先将启发式教学法学到手。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克服满堂灌的现象。教师要把书教活,学生要活学活用,学会学习,这是师生的努力方向。
罗祺康在634班讲授语文课,就开展启发式教学、精讲多练、克服满堂灌的试验。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讲课很少,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主动活跃,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很好。于1964年夏天从安徽合肥调回母校玉林高中任教的唐环忠老师多次听过罗校长的课,她回忆说,罗校长“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勇于实践,带头教改”。“他的课生动活泼,气氛活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凡搞实验课,都叫我们去听课,课后让大家评课。由于他平易近人,态度诚恳,大家也毫不拘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一些教改建议。他广开言路,非常高兴地听取并采纳好的意见和建议。”1965年,罗祺康担任653班、655班两个班的政治课,有学生回忆说,“罗校长在上课时,亲切平易,讲课娓娓动听,观点鲜明,条分缕析,注重摆事实讲道理,重点突出,落实基础,引发思维,重视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评价罗校长上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理论联系实际,易懂好记”。
罗祺康不仅只是认真上好自己的课,作为校长,他更加注重建设好玉林高中的教师队伍,努力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敬业爱生、师德高尚、勤研业务、精益求精、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招贤纳才,专研培训,尊重信任,激励指导,关顾爱护,促使全体教师人尽其才,心志同一,汇成合力,共创辉煌。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将有才华、有学识、有专长的教师视为学校至宝,经常登门拜访,诚纳建言。他对广大教师注重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照顾、在工作上信任、在业务上发挥所长,促使每一个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和潜能,尽心竭力,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好。同时,也在工作中逐步地培养和形成教师个人的个性、特长和特色,促进教师们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把英语教师孙玉芸调回玉林高中任教是罗祺康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一个典型事例。孙玉芸老师毕业于暨南大学教育系外语专业。1951年至1953年,她在玉林高中任教英语,学生反映良好,后因学校改教俄语而离开玉高。1962年秋季期玉林高中恢复英语,同时开设英语和俄语课。罗祺康克服了不少困难,多方设法,及时地又把孙老师调回玉林高中。孙老师一回到玉林高中,罗祺康与学校领导商量,安排她担任英语试验班外语教学,要求她大胆工作。在生活上对她特别关怀,让她住到当时新建起的教工宿舍楼,而罗祺康和其他校领导都住在破旧的平房瓦屋。这使孙老师和老师们都十分感动。孙老师教学水平高,能力强,悉心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她成为玉林高中著名的优秀外语教师,曾多次荣获地区、自治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奖励。后来,孙玉芸担任玉林师专外语系副主任,兼任玉林市外语学会荣誉会长。她在教育界耕耘凡七十年,是玉林市外语界大师级人物,赢得了广大学生和人们的格外尊敬。
而从师范大学毕业、新分配到玉林高中任教的青年教师,他们的第一课,经常就是罗祺康和学校领导们一起来亲自听课、评课作指导的。几十年后,现已年逾古稀、在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退休下来的梁世海老师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这个情境。他说,他是在玉林高中毕业考上师范大学的。毕业分配回到玉林,听说玉林高中对新教师标准挺高,要求挺严,他本无意填报玉林高中的分配志愿,而是选报别的学校的;是黄兆平主任鼓励他,叫他直接报玉林高中的分配志愿,结果分配进了玉林高中。新学期开学后,他上第一节课时,一看,罗校长、李支书、黄主任和语文科组长以及一大群老师都来听他的课,在教室后面坐得满满的,他心里别提多紧张了。他极力镇定下来,按计划上完了这节课。下课时,他才感到,出了一身大汗,汗水把内衣都湿了。下课后,罗校长和老师们又给他作了评课,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的地方,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这些意见诚恳、中肯、明确,使他获益很多。这一节课,成为梁老师在玉林高中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的良好的起点。此后,梁世海老师迅速成长,很快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青年骨干教师。后来,他成为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直至退休。梁老师自在玉林高中读书和任教以来,兴趣广泛,喜欢写作,尤其爱好诗词创作,造诣较高。他是中华诗词家联谊会会员,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员,国际诗词协会会员,现任玉林市鬱州诗词学会副会长,《鬱州诗词》诗刊主编。有诗联作品参赛获奖,入选入编《诗海》、《天籁诗韵》、《中华诗词家志》、《中华诗词家名典》、《中华世博题赠艺术大典》、《情系世博——中国老年2010上海世博之旅优秀作品选集》、《屈原杯中华国学文化大赛作品集》、《亚运颂典》、《中国山水诗词书画大典》、《中华百年国粹》等。
如同梁世海老师那样,在罗祺康和学校领导们严格要求、精心指导、热情关怀之下,黄恩鸿、黄常凯、周菊英等一大批年青教师热忱工作,刻苦钻研,迅速成长,很快成为各具特色的教学质量高的骨干教师,成为玉林高中教师队伍中的重要有生力量。在玉林高中任教时期的严谨刻苦、奋发有为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教师后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显著的工作业绩。如黄恩鸿后来继罗褀康之后任玉林师范专科学校第二任校长,黄常凯后来任梧州市教研室主任,周菊英后来任广西区妇联主席等等。
在玉林高中像梁世海老师那样喜爱文学,在教学之余热心文学创作的教师很多,比如,林植峰老师擅长写寓言,符启明老师长于写杂谈类的小品文,邵一伟老师喜欢写散文。而理科类教师则喜欢写数理化学科的论文。教师们常常有文章在《广西日报》或学科杂志等报刊上发表。罗祺康十分赞赏老师们结合教学,勤于创作,刻苦钻研的精神。数学科老教师霍达勇、钟佐洲写出了论文《用三角解平几题的尝试》,罗祺康马上叫教导处印发出来给大家学习。此文后来投稿公开发表。后来数学科多名教师发表了数学论文,如:《按照课本教学的一些体会》、《一题多解举例》(霍达勇、何时景)、《求自然数1至n的平方和》(钟佐洲)等。
语文科青年教师林植峰爱好写寓言、童话,他把笔记本子随身带,一有灵感就记下来。他把寓言当作文,把作文当语文,积极开展“寓言作文语文”的教改试验,意在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富于想象,多写多练。这个教改试验得到罗祺康的大力支持。可惜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个试验与其它教改试验一样,统统夭折了。林植峰老师当时在《广西日报》上发表的《月季花与牵牛花》、《泥潭里的青蛙》等多篇寓言作品被定为大毒草受到批判,他本人遭到长时间的关押和批斗。改革开放以后他任教于玉林师专中文系,后来回到家乡在湖南衡阳师范学院任中文系教授、学报副主编、主编,直至退休。林植峰在工作之余继续热衷于寓言、童话创作,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曾任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湖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湖南省寓言、童话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著作丰硕,出版有童话集《智斗天牛》,寓言集《旅行家和流浪汉》、《笼中狮》、《晚归的峰》、《怕羞的画眉》、《天上的花园》、《狮子狗攀亲》等,以及学术专著《<聊斋>艺术的魅力》。其中寓言《麻雀的评论》、《大象落选》等部分作品选入30余种选集。寓言《蝴蝶和砧木》获全国儿童寓言征文奖,寓言集《怕羞的画眉》获湖南省首届儿童文学大奖。林植峰成为在全国寓言、童话文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名家。可以说,他在玉林高中任教期间的实践和历练,也成为他日后取得卓越成就的一个基础。
罗祺康和学校领导特别注重关顾老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积极发挥老教师的领头和表率作用。当时玉林高中的老教师比较多,十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二十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占了五分之一。玉林高中老教师的特点是: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勤于钻研,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大多是本学科的领头人物,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领头和表率作用。这些老教师虽然对教材已经相当熟悉,但在教学中,总是认真备课,认真编写教案,认真指导学生学习。例如语文教师杨寿汉,1961年时已达六十岁,但仍好学不倦,把学校图书馆的新小说几乎全部借阅过;数学科老教师霍达勇、钟佐洲等对立体几何的习题七第31题,共同研究出二十四种解法;钟佐洲老师在教求自然数1至n的平方和公式时,觉得课本中的证法不易为学生所接受,他刻苦钻研数月,终于求得一个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证法;已经六十岁的数学科老教师叶延龄在睡前一定要把第二天要讲的教材内容默教一遍才能安心就寢;已达六十三岁的化学科老教师唐兴祺,依然把备课工作做得十分认真细致,他和化学科教师一起,为了攻破“物质结构”一章的教学难关,坚持进行了十多次集体备课。物理科老教师李毓洵担任班主任,他善于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管理学生的能力;注重抓准要害,对有些“问题”的学生细致进行个别工作解决问题。在他的教导下,差班很快变成了好班。有人问其中的奥秘是什么,李老师把教学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罗祺康在十一个人的校务委员会里,把担任各学科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李毓洵、杨寿汉、梁史、唐兴祺、霍达勇、吴天籁等老教师都选进校务委员会,让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工作高度负责的老教师在校务管理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1960年6月,学校编印《各科教学改革草案》;1962年11月,李毓洵写出《怎样学习物理》、语文科组编写《古典文学选译》;1963年11月,霍达勇、钟佐洲写出《用三角解平几题的尝试》、语文科组又编写《文言文选》。罗褀康安排教务处把这些文稿、书稿先后编印成小册子或书集出版,发给全校师生学习交流,对促进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祺康要求学校和教导处把这些老教师的先进事例总结宣传出来,对全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发挥了很大的激励和教育作用。青年教师更加尊重老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更加关心青年教师的进步,悉心指导新教师成长;有些新老教师还建立起师徒关系,彼此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全体教师关系协调,大家安心工作,以校为荣,以校为家,共同在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业务工作中兢兢业业,积极负责,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罗祺康抓教学十分认真细致。他一向强调,贯彻执行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大力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从一年级开始就认真抓紧教好各科的基础知识,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性工作就在于严格规范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尤其是必须抓紧抓好几个重要环节。
第一,正确使用课本。就是用好课本,按照课本内容及其知识系统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着重钻研课本,把课本活用;组织教材时主要用好课本,决不滥用补充材料;但又适当阅读参考资料,可以适当补充必要的教学内容。要培养学生养成重视课本的习惯,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既看课本又看笔记,重在学好课本,在学好功课的基础上再去看课外读物。
第二,认真备课。要求备课要做到三备:备书,备人,备物。备书即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适当参阅有关资料。重视做好学期前通读全部教材和单元备课,做到统驭全局。要掌握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分清主次轻重,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备人即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观点、态度、方法,研究班级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可以大致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注意其变化,据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备物即认真准备好教学所需的仪器、图表及其它教具,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鼓励积极自制和创造新的教具。准备好需用的实验用品,严格检验所用的教具、药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罗祺康首先着重要求教师认真进行个人深入备课,在此基础上辅以科组集体研究备课,集体备课重点是“啃硬骨头”,即共同研究解决教学难点和疑点,并提倡和推广单元备课。在备课时,特别要考虑哪些是学生必须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如何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从学生知识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重点突出地讲授这些知识,并考虑如何通过上课提问、下班辅导、测验、作业批改等方式分析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备课后,要认真编写教案,或多次修改教案。教案或详或简,可根据本人具体情况而定。写好教案后要进行试教或默教,借以熟悉教材,烂熟于心,灵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普遍采用小黑板,在备课时把教材内容的重点或图表、思考题等,事前用小黑板准备好。
第三,上课讲清讲透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在讲课中做到:面向多数,讲练结合,讲求实效,循循善诱。要从大多数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班级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决定具体教学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上课时,要简练明确地把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讲准确,讲明白,讲清楚,讲透彻。对基础知识的讲解,需要从具体的内容出发,根据不同的问题性质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采取的基本方法是:讲新课之前,先布置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内容,使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做到心中有底。讲解时,抓住主要问题,揭露问题本质,突出重点内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所在。对一些容易模糊的概念要明确条件,划清界线,澄清混淆,使学生不致于产生错觉和误解。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定理、公式、法则、原理等,要先从实际事例入手,然后引出概念,再联系实际讲明其应用,必要时,则以生动的语言、形象进行比喻,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的经验来理解抽象的事物。要重视运用启发式教学,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注重实效。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主动学习,牢固记忆,勤于动手,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要重视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优点和点滴进步,善于激励引导,鼓舞其前进。要用普通话讲课,力求声音响亮,语音清晰,话语准确、生动、有条理。
第四,抓紧复习巩固和辅导工作。罗祺康指出,复习巩固的作法有三:一是一步一回顾,步步有复习巩固。比如,在每节课中,每讲完一个小问题有小结,讲完一个大问题有概括,最后有巩固提问,或者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或当堂练习;每教完一个章节(或单元)又有复习和考查。此外,还有期中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时的总复习等等。二是复习内容既照顾全面,又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在复习时指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条理化、概括化,使学生掌握好知识的要领及其内在联系,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对基本的概念有透彻的理解。三是复习巩固的方式多样。如上新课时联系旧知和提问,编设思考题目,举行复习内容展览,在期中、期末复习和总复习时编印复习提纲等。
同时,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抓紧教学辅导工作。辅导的方式有多种,有集体辅导课、专题辅导课、个别辅导;每周定期的复习辅导、阶段复习辅导;期终的总复习辅导。平时的单元复习辅导、考试后的检查知识补缺补漏的辅导;板报文字辅导、在课堂设立辅导站等。又如平日多下班辅导,原则上要求当天有课当天一定下班辅导,进行个别指导,主要是答疑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印出辅导刊,开设辅导室、问题投放箱,并专门为成绩差的学生上辅导课,尽量设法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赶上来。同时,加强对优秀学生和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辅导,主要通过办墙报、举行专题讲座、介绍课外参考资料,以及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等形式进行。
第五,认真布置、批改作业和严格学习成绩考查。罗祺康要求教师要从照顾学科教学、照顾学生健康,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全局观点出发,根据本学科双基教学的需要精心布置和认真处理作业。作业可大致分为复习阅读作业、书面作业、实验作业和思考作业等几类。复习阅读作业是最基本的作业,要用心布置,严格督促和指导学生认真做好。书面作业要根据需要适当布置文字问答题、一般计算题和综合运算题,要注意兼顾全面,防止偏废现象。对成绩优等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参考阅读作业或适合他们需要的其它形式的机动作业。严格要求学生先复习后做作业,按一定格式书写清楚,于当天独立完成作业。教师要按规定的分量(力争超过)及时批改处理作业,于下一次作业之前发还,并督促学生细心检查阅读批改情况。对不合要求的特别是应用基础知识有错误的要重做。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要做好记录,进行分析,从教与学两方面找出原因,通过作业讲评、组织辅导、重讲有关知识、或布置同类问题等方式及时弥补。对成绩差的学生的作业更要耐心审阅,多写批语,发现优点及时肯定,并适当进行一些当面批改,多加指导和鼓励。对学生的优良作业和一些学习存在困难的“后进”学生有显著进步的作业要适当选贴展览或传阅。
罗祺康要求教师认真开展对学生成绩的考查。注重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观察和考查,考查方式有课堂提问、随堂小测验和作业分析。阶段性的考查有段考、期考。此外,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科每学期可举行各一课时的书面测验二、三次。段考、期考或每次测验的命题都十分认真,注重深度、广度恰当,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但不用课本或参考资料上现成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凡是考试或测验都认真监考,严肃考试纪律。评分严格,各科先统一评分标准,再严格评分。每次测验考试评卷完毕后,教师要对考试成绩进行细致分析,然后将试卷发还学生,要求学生认真看阅试卷后作适当讲评。对优秀的试卷可在班上贴堂或送交学校展览示范。
以上这些教学工作的程序、步骤、方法和要求,经过罗祺康、黄兆平组织教师们认真总结、提炼、整合、贯彻和运用,很快成为玉林高中的比较系统的教学工作规范要求,成为学校的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对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罗祺康和学校领导十分清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要提高教学质量,办好玉林高中,不仅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形成优良的教风;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优良的学风。玉林高中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想方设法,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着力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教育。这是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罗祺康和教师们经常激励学生要认真珍惜进入玉林高中学习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要努力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认真读好书,将来好好回报党和父母,报效祖国和人民。勉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志愿,立定志向,实现抱负,扬起“跨长江,过黄河,上重点,读名校”的风帆,为革命而学习,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练好本领,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健康成长,立志成功、成才,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革命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时,罗祺康尤其注重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清楚两个关系:一个是现在学习与将来工作的关系;另一个是动与静的关系。罗祺康常常对学生说,今天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担负起国家的建设工作,今天学不好,明天就不能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如要明天更好地工作,今天就必须刻苦认真地学习。而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要学得好,既要静得好,也要动得好;只有静得好,才能动得好,才能艰苦深入地钻研知识。该动的时候就应动起来,该静的时候就应静下来。动是为了静,静又为了动,动中有静,静中也有动,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辩证过程。
其次,罗祺康经常要求指导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和各班常常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经验交流会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或在小组内举行,或在班内或班际间举行,有时是某一学科或某几个学科的,有时是专一问题或多个问题的,有时采取以老带新,组织高年级向低年级介绍经验,或倡导开展三几个同学的课余饭后学习谈心会等。这样,通过多种形式来交流、传播一些学习好的同学的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这些好的学习方法能较快地被更多的同学所掌握,共同提高学习质量,取得较好的效果。
再有,罗祺康十分强调强化学习氛围。比如指导各班在班上设外语小黑板,布置小图书架,设学习园地,设问题思考解答栏,布置作业展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研究问题等。同时,指导学生会、团委会组织文学社、记者站、广播站等社团和机构,积极开展活动,促使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还有,就是严格要求学生。罗祺康强调,对学生严格要求,这项工作必须贯串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要求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习,制定学习计划,主动预习功课;听课必须专心,用心做好笔记;有不懂的问题要勤问,查找原因;做作业前必须先复习,作业做不好须认真重做;考试评分必须严格等等。
以上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要求,罗祺康和学校教师们都抓得十分细致、扎实,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很好的成效。1961年春,广西教育厅副厅长李晓光率工作组深入玉林高中检查学校贯彻落实《中学暂行条例》(简称中学60条)的情况,调查工作组当时对玉林高中的学风作了充分肯定的评价,该评价指出,“玉林高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很好,已经形成了一种认真读书,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良好学风。学生在上课时专心听讲,精神集中;自习时认真复习或做作业,自习、自修堂肃静无声;做作业前先复习,并能按时缴交;有不懂的问题首先刻苦钻研,再不懂才请问同学或老师;发现同学中有好的学习经验自动组织交流;严格遵守学习制度,做到不旷课缺课,不迟到早退。”
1961年10月,广西教育厅调查工作组写出调研报告《玉林高中是怎样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玉林高中上述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此调研报告在当时召开的广西区党委宣传文教工作会议上作为会议文件作了发言。同月,《广西日报》以此作为专文发表。玉林高中的办学经验在全区广为宣传,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热烈赞扬。
接着,1962年1月,玉林专署文教局在玉林召开玉林地区中学教导主任会议,玉林高中在会上作了《以教风带动学风》的经验介绍。同年3月,广西召开自治区重点中学会议,玉林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教学为主,提高教育质量》一文被列为会议文件,并在会上发言。上述的玉林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经验在玉林地区和广西教育战线得到广泛宣传和推广应用。
罗祺康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注重开齐所有课程,切实上好每一门功课。他不但认真重视抓好文化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视抓好生产劳动工作,而且,同样认真重视抓好文娱体育卫生工作,以及生活后勤工作,坚决贯彻劳逸结合原则,保证师生健康,以有充沛的精力来搞好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如同文化学科一样,认真上好音乐课、体育课、生理卫生课。每个班每节课前都放声唱歌,校园里天天有歌声。每个班几乎每个周末都组织文娱活动或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竞赛。每个学期或重大节日,学校都有全校性晚会或班际晚会。玉林高中的学生和教师往往都格外活跃,很多学生和教师在文娱体育方面往往都有所专长。在全校踊跃开展文娱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团委会和学生会组织了一个玉高文工团。该团人才济济,演出水平高,经常应约到工厂、农村或外单位演出,享有很好的声誉。该团在六十年代初曾排练演出了歌剧《刘三姐》、大型歌舞剧《东方红》等剧目,大获好评。1965年元旦、春节期间,为了参加玉林城区1965年元旦、春节文艺汇演,玉高文工团征得学校领导批准,集中抽调全校文艺活动积极的同学参与,以623班全班同学为基础,组成合唱队120人、舞蹈队30人、乐队40人,全队人数几乎达到全校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组织排练了一个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剧《我们在毛主席身边歌唱》。这个节目参加玉林城区1965年元旦、春节文艺汇演荣获第一名,轰动了整个玉林城。
罗祺康和玉林高中的教师们一方面关心、支持、指导玉高文工团的活动,同时,他们也身体力行,带头示范,组织教师文艺队,积极开展文娱活动,既活跃身心,又带动学生,推动全校文娱活动的开展。1963年11月,结合学校55周年校庆活动,罗祺康和教师们一起排练演出了四幕话剧《年青的一代》的第三幕。此剧是那个时代的励志剧。罗祺康在剧中扮演老革命、厂长林坚,孙玉芸老师扮演厂长夫人;符启明老师扮演林育生,周菊英老师扮演林育生的未婚妻夏倩如;陈怡盛老师扮演革命青年肖继业,齐洪慧老师扮演肖奶奶,刘丽贤老师扮演肖继业的妹妹,黄常凯老师扮演青年工人小李子,梁世海老师扮演先进青年工人,林植峰老师扮演青年小伙子等等。
此场演出影响殊大,意义深远。至今四十多年来,玉林高中当年的不少师生对话剧《年青的一代》的演出还是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奋激之情,溢于言表。孙玉芸老师当年曾参加了此剧演出,她在91岁高龄时曾满怀感情地回忆说:演出《年青的一代》时让我参演,我没有演戏经验,多次推托。罗校长说:“演戏也是为了教育人。”为了带动教职员工参加,他以身作则,表态“我也参加”。他开明认真的态度感动了我,我饰演了“妈妈”的角色,与罗校长饰演“夫妻”戏。大家都很齐心,很努力,演出很成功。全校师生员工踊跃观看,情绪高涨,掌声雷动。文革期间曾有人翻出此事来攻击罗校长,说他不讲原则,不该和孙玉芸这样的人演戏(因为此时我被诬陷为“美蒋特务”)。他却言正辞严地说,“能上讲台就能上舞台”。许多老玉高的人对此津津乐道,成为一件难忘的事。
玉林高中624班学生陈大权当年看过罗校长和老师们的演出,他在所写的回忆文章里描述了罗校长的表演:“罗校长时而恢谐风趣,那幽默的语言似涓涓流水沁人心脾;时而又以高亢激昂的语调,像大海波涛拍岸,像惊雷、像战鼓激人奋进。您看他拿着战友用鲜血写就的托孤遗书,郑重地交予战友的亲子、林坚的养子,以唤起他的觉悟时,那一声发自肺腑的‘孩子啊!’的呼唤,充满了岁月的沧桑,又夹着一丝忧虑,把老革命对年青一代的企盼,表演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玉林高中校长、老师们共同演出话剧《年青的一代》,给予全校师生深刻的教育,同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剧不但在学校连年演出,还多次被有关部门邀请到玉林南江会堂、玉林戏院公演。老师们的精湛演技获得了公众的一致好评,大家交口称赞,玉林高中教师不但教学水平高,连演出水平也是一流的呢!
在体育方面,罗祺康和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经常强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要做到为革命健康工作五十年。学校除正常开好体育课之外,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体育活动制度。每天都坚持早操、课间操、午操制度,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运动会,举行田径、球类等竞赛。年级、班际常常组织各类体育竞赛。1959年全校学生100%通过了劳卫制,1960年实行劳逸结合贯彻劳卫制锻炼,风气很浓。每天早操时间、下午第八节课外活动时间和周末时间,学校运动场上常常活跃着师生们踊跃开展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的矫健身影,群声喧嚷,热气腾腾,热火朝天。就像罗褀康常常说的“动”与“静”的关系一样,这时候的“动”与上课、自习、自修时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964年3月,在玉林专区首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上,玉林高中男、女篮球队双双荣获第一名,这反映了玉林高中的体育工作与文艺工作一样,同样达到了一流的水平。
在生活后勤和卫生保健方面,罗祺康和学校领导本着劳逸结合的精神,积极办好食堂改善膳食营养,重视保证师生健康,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学校认真贯彻落实196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的紧急通知》的精神,全面安排好师生的工作、学习、劳动和休息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同时,为了抓好生活,罗祺康校长兼任食堂主任,深入食堂抓好伙食。罗祺康深入食堂,很快发现当时食堂用木柴来烧水煮饭,每天烧耗的木柴很多;购进木柴要8~9元钱一担,价钱太贵,而学生伙食费每月只有6.6元钱,化在木柴上的开支太大了。于是,他与食堂员工商量,听取意见和建议,考虑改烧柴为用电。后经学校研究同意,很快决定改建炉灶,用电来烧水煮饭,这个办法解决了燃料费开支过大的问题,让学生的伙食费更多地用到改善膳食上。与此同时,农场和后勤大力抓好养猪养鱼种菜种瓜果的工作,增加农副业产品收入,努力改善师生的生活和营养。几年来学校的蔬菜都能自给,每逢节日还杀猪打渔,适当加菜。一般每月免费为学生杀猪加菜两次。师生的生活不断改善。
罗祺康还经常抽空深入到学生饭堂,检查、督促、指导食堂的工作,要求食堂工作人员利用仅有的一点伙食费最大限度地改善学生的伙食,以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为了实地了解学生伙食的好坏,改进食堂的工作,罗祺康还自己规定,每月的第一周,他就蹲点去到学生饭堂一个班的餐桌上,与学生们一起吃学生的饭菜。当时国家每人每月供应三十斤大米,学生早上吃的是三分钱一份的一两米左右的白粥,中餐和晚餐各是九分半钱一份(柴、米、油、盐、菜都在这九分半钱里面)的四两多米的饭和少量的青菜。米饭是用铁皮做的大饭盒放在大蒸笼里蒸熟的,每个大饭盒蒸熟后划分成八大块,平分给八个学生。每到开饭时间,每个同学在大饭盒里铲上一块饭,拌上分好的一份青菜,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吃完就走。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这份饭并不够吃,肚子总是不饱的。有同学说,要吃饱,这样的饭菜起码要两、三份才行。而罗祺康每餐到班上来与学生一起吃饭,总是先把他的那块饭划切下三分之一,选准某一位身材较高大、衣着朴素的农村来的同学的饭碗,就把那块饭放下去给这个同学,然后他才开始和学生一起吃饭。那个同学往往不好意思吃,罗祺康就说:“吃吧,吃吧,别不好意思的。我年纪大了一点,每餐吃三两左右米饭就行了,多余的这一块,给你填肚子最合适!”其实当时的罗祺康正是40来岁的年纪,正值中壮年时期,他如同教师一样上课,如同学生一样参加生产劳动,还有繁忙的行政工作要做,这么一份四两来米的米饭,对于他身体的能量补充来说,绝对不会有多余的。但他考虑的唯有学生而已。罗祺康校长把自己的饭分给学生吃,真令学生们异常感动。
在学校生活逐步地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几年来全校师生的健康情况是正常的,良好的。如以慢性病发生率来说,1958年是1.2%,1959年是0.99%,1960年是0.56%,慢性病率是逐年下降的。再从学生参加高考的体格检查情况来看,体检不及格的百分比,1958年是5.1%,1960年是4.3%,1961年是3.2%,体检不合格率也是逐年下降的。1964年2月,玉林高中学生视力调查统计,全校18个班共812名学生,视力正常(两眼均1.0以上)685人,占84.4%,近视(有一眼1.0以下)127人,占15.6%。这些数字可以表明,学生健康状况是比较正常的,向良好发展的。
此外,结合当时的形势和教育工作要求,学校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下乡、下工厂的集体劳动。这些活动通常罗祺康都亲自带队去。1964年秋,罗祺康带队,组织六二级六个班学生到仁东公社仁厚大队支援秋收一周。1965年春,又是罗祺康带队,组织毕业班六个班学生到南江公社岭塘大队支援春插一周。又组织学生到六万林场、玉林罐头厂等单位参加集体劳动。同时,加强国防教育,加强民兵军事训练,开展相关军事活动。开展向解放军学习,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活动。这些工作和活动,对促进广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期间,玉林高中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62年秋,第89~94班毕业,高考升学率达到53.64%。当年全区高考升学率是11%,玉林专区达15.67%,玉林高中则达53.64%,又为自治区之冠。1963年5月,自治区教育厅决定玉林高中为全区第一批重点办好的九所重点中学之一。同时,招生范围逐步扩大。到1963年秋,招第631~636班,从这一届开始,招收范围扩大到玉林、北流、容县、陆川、博白、贵县、桂平、平南等玉林专区全部八个县。
四、挚爱、清廉与“文革”逆境
罗祺康为人敦厚,秉性温和,公道正派,慈仁宽容。他真诚挚爱广大教师,倾心关爱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了他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衷心热爱。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罗祺康善于密切结合实际情况,讲究工作方法,注重发挥集体智慧,加强团队协作,合力办好学校。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罗祺康作为校长,积极发挥行政人员、行政领导会议和校务会议的作用,加强民主议事,实行民主集中制,群策群力,确保学校各方面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开展。
罗祺康和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深入教学,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比如,1960年试行九年一贯制,由于教材内容又深又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对这样的重大问题,罗祺康和学校领导及时地向上级汇报请示,后经自治区教育厅指示转用十二年制教材。又如,在教学与劳动时间的安排方面,过去曾一度试行五天上课一天劳动,也试行过六天上午上课、劳动时间分散安排在下午。试行六天上午上课、劳动时间分散安排在下午时,学生学业成绩不及格的一般有5%;而采用五天上课一天劳动后,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下降,不及格的学生上升到19%。罗祺康和学校领导掌握这个情况后,马上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原来是把六天功课集中在五天上,学生消化不了,复习做作业时间不够。于是,罗祺康召集领导研究马上采取措施,改为六天上午排课,劳动时间四个小时安排在一个下午,二小时分散安排。这样不仅保证了劳动生产任务的完成,同时也保证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再如过去曾经采用过单科独进、教学一条龙的教学方法,也搞过高速度教学、按数理成绩编班等试验,通过一段时间实践的检验,再经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感到效果不好,就决定不用了。
玉林高中的教师们评价说:“学校党政领导对方针政策抓得稳,抓得准”。这里面的奥秘就在于罗祺康和学校领导们深入教学,重视调查研究,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罗祺康和学校领导们平等待人,作风民主,与教师们的关系十分融洽。真诚挚爱广大教师,对全体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高度的信任,善于进行激励和指导,促进共同进步,整体提高,提高教育质量,合力办好学校,这是罗祺康开展教师工作的特点。他经常强调,作为教师,一定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把教学工作搞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红与专的具体体现。他虚怀若谷,经常与教师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凡事总是虚心地耐心地听取教师们的意见,特别注重征询老教师的意见。对不同意见从不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强制教师执行,而是采取启发开导、互相研究、共同探讨的态度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使人心诚悦服。林植峰老师评价罗校长做青年教师思想工作就是“润物细无声”,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诲大家如何做人”,“没有疾言厉色的指责,而是和风细雨式的提示”,沁人心田。他认为,在玉高期间,“校长罗祺康,支书李志仁,他们一直象兄长,象父辈关怀着广大师生”。唐环忠老师说:“罗校长关心教师的生活无微不至。他平常经常和教师谈心,谈工作,谈生活,嘘寒问暖。教师们有问题也爱去找他谈谈。不管是教师的工作问题、婚姻问题、生活问题、家庭问题、子女问题,他都会尽能力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
很多老师都记得,学校对年老有病、体弱的教师在劳动方面、工作方面、生活方面都作适当照顾。当时学校给每个教师都在校内分有一块地让各人种菜自给,罗祺康提出,平时发动教研组内年轻老师帮助年老教师种地,教师因病不能上课就发动其他教师帮助上课。这样,在学校里,教师互相帮助,主动给别人上课,成了一种风气。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年老病弱的教师从内心感到非常温暖,精神舒畅,病情很快好转。1961年秋季期还给一些因大饥荒缺营养而患水肿的师生另开营养灶,把学校自己生产收获的肉类、豆类、红薯、木瓜果品等,无偿供应他们一段时期,使这些患病师生很快就基本上治好了水肿。
唐环忠老师特别记得一件事。她认为,这件事看似小事,却是难能可贵,令人感动。那时候,学校经常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湛江一中等外地学校参观学习教改经验。1965年秋,学校组织教师到湛江一中参观学习,这期间天气骤然变冷,出行时很多老师都未带够御寒衣服。正在大家发愁之际,罗校长及时地从玉林派人送衣服到湛江给老师们,这使大家感动至极。衣服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参观学习任务因此得以顺利完成。湛江之行,收获颇大。罗校长“千里送寒衣”被传为佳话。教师们纷纷把湛江一中等的教改先进经验,吸收到各自的教学实践之中,有效地促进了教改,取得硕果累累。唐老师说,大伙能拧成一股绳,鼓足干劲搞好工作,这是与罗校长的关心爱护分不开的。罗祺康对教师们的关心挚爱,激发起了教师们极大的工作热情。
当然,教师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往往也会有时看法不同,意见不一,形成矛盾。每逢此时,罗祺康总是平等待人,以诚相待,设身处地,耐心化解矛盾,决不恃资格,摆架子,以势凌人,强行压制。
老师们往往会说起“物理大王”李毓洵老师的一件趣事。李毓洵老师教学业务水平高,担任班主任工作搞得不错,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他性情直爽,自视颇高,也有些傲气。有人说他生活上存在着自由主义的缺点,与同志之间的关系不够好。因此在1960年年终学校评比跃进奖金,他没有评上等级,没有获奖,由此思想有些不通。到1961年春,湛江一中考察团来玉林高中考察,指定要听李毓洵老师的公开课。黄兆平主任与物理科组商量确定做了布置。不料,李老师左劝右劝就是不肯上这个公开课。黄兆平主任无奈之下汇报到了罗祺康校长那里。罗祺康微微一笑,吩咐食堂当晚煮了一碗面,放一个鸡蛋,给李老师送去。嘿,这下可灵了!第二天,李老师精神抖擞地走上了讲台,这节公开课讲得很好。后来,罗祺康又主动找李老师谈话,耐心启发他认识自己的缺点对工作的影响。李老师很快解开了思想疙瘩,工作更加勤奋。后来历经文化大革命,李毓洵老师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饱受磨难。至拨乱反正之后,罗祺康重又把他调回玉林高中任教。李毓洵老师勤奋教学,精湛高效,于1982年被评为自治区模范教师。李老师多次对人说过,他一辈子就佩服两个领导,一个是高福贵(曾任广西教育厅普教处处长、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主任),另一个就是罗祺康。由此可见,在这位广西知名教学大师的心目中,罗祺康居于多高的位置。
很多老师都记得,在数学科,曾经开展过一次“团结运动”。 起因是这样的:1964年下学期,罗祺康要求数学科教师解答1964年全国数学竞赛题。数学科组里教师分成两派,老年派教师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有几道题解不出答案;而人称少壮派中的大黄(常凯)却在一晚之间全部解完,有的题还找出了几种解题方法。于是,老年派、少壮派出现了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的情形,常争论一些数学问题,互不相让,影响了团结。罗祺康了解情况后,亲自到数学科,召开了“团结会”。他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组织大家学习文件,摆明问题,互相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各自检讨自身的不足,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诚恳交心,很好地化解了矛盾,使所谓老年派和少壮派相处更加融洽。最后,罗祺康作了总结,说:团结很重要,疙瘩解开了就好了。希望老同志要爱护年青同志,年青同志要尊重老同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同在一起工作,处事要讲分寸……他这一番话,如和风细雨,使人感到语重心长。事后,罗祺康在全校作了关于加强团结的报告。
无独有偶,在学生中也开展过一次“团结运动”。事情发生在六二级某班,起因是这样的:该班有两个同学,平时会说一些过激的话。1965年初班里组织同学评助学金,这两个同学中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小学校长,另一个同学的哥哥是小学老师,他俩家庭经济状况比家庭没有工资收入的同学自然好一些,因此同学评议不予评助学金给他俩。他俩不满,在气头上,一个同学说:“看嘛,不评给我助学金,到高考前两天,我要在班上制造一次爆炸事件,使全班同学不能参加高考!”另一个同学说:“你们不是说要实现共产主义吗?我看到地球毁灭那天,共产主义也实现不了!”他俩还说了一些落后的话。事情传到了玉林地委,地委领导同志说:“这是阶级斗争新动向,要告诉罗校长好好抓一抓。”罗祺康和学校领导认真研究了这个事情,认为这两个同学的言论反映了不良的思想倾向,一定要认真纠正。于是决定在该班开展一次“团结运动”。
当时临近高考,既要严肃批评这两个同学的错误言论和不良思想倾向,使他们受到教育,改正错误;又要注意稳定他俩的思想情绪,不至于影响他俩和全班同学的复习应考工作。为此,罗祺康格外注意把握批评的策略和分寸。罗祺康直接深入这个班,指导开展“团结运动”。他采用“团结——学习——揭发批评——团结”的方法,通过细致的教育和严肃的批评,结合互相学习和帮助,使这两个同学迅速认识了错误,在班里作了深刻的检讨,取得了全班同学的谅解,促进了团结。事后,罗祺康还在全年级作了《团结一致迎接高考》的报告,使同学们受到深刻教育。后来,这两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考上了武汉一所重点大学,另一位同学考上了武汉一所师院。对这次“团结运动”的处理,充分体现了罗祺康对学生的严格的要求和悉心的爱护。
对全体学生,罗祺康同样倾付了全部的爱心,尤其是对那些身患疾病、经济困难、家庭负担重的学生,他和学校更加给予特别的关顾。对患有疾病的同学,他很重视提供帮助促使及时医治。如1963年毕业的一位女同学李××由于长期患狐臭症,用药多次医治无法治好,精神很痛苦,学习不安。后来得知狐臭可以用手术割除,她又苦于家庭经济困难担负不起医药费。学校领导发现后,报告罗祺康,罗祺康马上同意由学校帮她出医药费,让她入院作手术割除。病愈后这个同学安心学习,学习成绩大为提高。又如,另一位1963年毕业的男同学李××肚里患血瘤,需住院医治,要输血,非几百块钱不能医好,但他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起。罗祺康和学校领导研究决定,让他马上住院治疗,全部医疗费都由学校帮他解决。住院期间,罗祺康和学校领导还多次到医院去探望他,使他能安心治好病及时回校学习。又有一学生苏××家庭劳动力缺乏,每天都要回家干活,挣钱来解决弟弟妹妹的上学费用,造成学习分心,影响了学习。罗祺康和学校领导发现后,便找他谈话,帮助他解决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评给他助学金,安定他的学习情绪。对其他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都全面了解,注意评给他们助学金,及时发放。同时还购买了一批棉被、蚊帐,发给没有被子、蚊帐的同学使用。
有一件事情,事隔四十多年后才有人说起,更加使人感念罗祺康当年关心、爱护学生的博爱情怀。原来1965年秋,当时六五级一名来自桂平县贫困山区的学生陈××,入学后不久,检查患上肝炎。按有关规定,患这种病的学生必须休学回家,治疗好后再来复学。往常学校也是这样办的。而班主任黄常凯了解到,该学生父亲病亡,母亲改嫁,他是寄养于伯父家的。但伯父家十分穷困,当地当时每人每月国家供给10斤米口粮,其余全无收入。黄常凯想,这样的困难境况,该学生休学回家,根本没有办法找钱去治疗,就连口粮都不够吃,别说复学,那只有毁了。黄老师感到痛心。他马上去向罗祺康汇报了这个特殊情况。罗祺康平时就很赏识这个“大黄”的正直正派和学识才干,常常与之谈心交心,多方采纳“大黄”的意见和建议。罗祺康听了汇报,沉思着说,怎么办呢?黄常凯说,能不能让他休学不回家,暗地里留他下来,在学校工厂里找个地方安排他单独住下,不与学生接触,这样就可以避免病菌传染。平日让他在工厂里做点轻工,工厂付给他适当工钱。学校供给他伙食,让他去医院治疗,医疗费由学校帮他解决。等他治疗好了,就马上复学。罗祺康同意这个想法,提交学校领导班子研究,李支书、陈副校长考虑到这个学生的特殊困难情况,为了对学生负责,也一致同意这个方案。但鉴于与有关规定有所不符,决定作为特例处理,对外不公开,秘密实施,具体工作由班主任黄常凯负责办妥。于是,陈同学办了休学手续,但不回家,留在学校工厂里住下,一边做点轻工,一边到医院治疗。而班里同学只知道他是休学回家了,一点也不知道他留校治疗的事情。他治疗半年多之后,复检一次,病情有好转,但还没有完全痊愈,不能复学。于是继续维持这样边做工边治疗。但后来这事情还是被一个人发觉了,此人公开了此事,并写信给学校,说这样做是违反有关规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好让陈同学休学离校回家。小陈同学回家之前,罗祺康嘱咐黄常凯,每月由学校农场发给20斤粮票,由黄老师负责邮寄给小陈同学。这也是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的特殊关照了。可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罗祺康和学校领导很快全都受到批斗,这项特殊关照也自然无法继续下去了。后来黄常凯老师调离玉林,这个事情也就无人提及,也无人知晓。直到四十多年后有学生找到班主任黄常凯老师,黄老师才讲及这件令人心酸的往事。
罗祺康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他的思想、心血、精力全部投放在对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照顾和爱护之上,而唯独没有他自己。
那些年,在罗祺康主持下,玉林高中兴建了一座人们惯称“二十四间”的青砖小楼,以及两栋二十多间的明窗净几的平房,用作教师宿舍,这些新房全部都分给了一般教职员工入住。而罗祺康和学校领导(包括中层领导干部)却没有一个人有份。罗祺康一直住在学校东廊第一间,那些房是解放前三十年代建的作为学生宿舍用的土坯平房,他住了一间,房内再一隔为二,住上一家七口人。对罗校长和领导们的这种严于律己,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玉林高中的教师们无不深为敬佩。
罗祺康夫人李永清女士也在学校总务处负责财务工作。那时学校农场收获的成果,有花生、有红薯、有瓜果、有蔬菜等,平时也有打鱼、杀猪加菜。罗祺康总记得给那些因缺营养而患水肿的师生另开营养灶,把这些肉类、豆类、红薯、木瓜果品等,无偿供应给他们,以使这些患病师生尽快康复。对年老病弱的教师,在每次杀猪打鱼时都适当照顾多分一些。但他与其夫人从来就是各得一份,仅此而已。
当时,玉林城区还没有自来水,学校师生用水是靠打井水。罗祺康与学校工厂负责人一起想办法,自力更生建起了水塔,在校内接通了自来水,从而结束了师生到水井打水、挑水的历史。当时有关管理人员让工人把自来水管接到罗褀康的家门口,但李永清坚决不同意,说这是搞特殊化。工人们不得不拆掉了。罗褀康知道后,很支持妻子的做法。
罗祺康朴实无华,清正廉洁,从来没有利用职权多吃多占,谋取私利。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无不有目共睹,广为称誉。
玉林高中的教师大多喜欢写写文章,罗祺康也经常鼓励大家精心教研,勤勉写作,他自己平时也很喜欢写文章。他认为,作为教师,写作应当是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学校的计划、总结,重要的会议材料或汇报材料,很多都是他亲自撰写或修改的。学校结合教学改革,出版了一个内部刊物《教改》,各个学科组都成立了通讯小组撰稿投稿,以及时报道教改情况,交流经验。罗祺康有时也会有感而发,写一些小品文在《教改》上发表。教师们都喜欢看罗校长的文章,评议这些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针砭时弊,很有启发意义。当时罗祺康写的文章里,最有名的当属《骄·怕·变》这篇短文。且把此文刊录于下,以领略一下罗祺康文章的文笔与风采。
【教改思想杂谈】
骄·怕·变
——听支书报告有感而作
英 光
我有我的一套,你有你的一套,你的那一套未必好,我的这一套未必差。新有新的一套,旧有旧的一套,新的一套未必巧,旧的一套未必不妙。人说我把学生当阿斗,我说这是我固有的阶级感情;人问我为啥三年不说话,我说这就是大丈夫的骨气。人说好事,例中无我,岂有此理,他实在太不全面;人说坏事,似乎有我,真是冤枉,他就是这么主观。别人敢闯敢干,我私心非非;别人苦闷徘徊,我笑逐颜开。他有长处,我没看见;他有短处,我心里亮堂。我的优点是我的优点,我的缺点也是我的优点;你的缺点是你的缺点,你的优点也是你的缺点。
我要振臂疾呼:我主张合二为一,我反对一分为二!我要人们相信,宇宙就是以我为中心,天地围绕我运行不息。
* * *
讲多了吧“满堂灌”,讲少些吧学生听不懂。管多了吧管得太死,管少些吧学生出乱子。害得我好苦呀!改吧没有把握,不改吧意见纷纷。我总觉得,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前有狼来后有虎,真个是欲进欲退,欲动欲止,心神不宁,举棋不定!
还可以打个比方:说要修马路,起高楼,我双手高高举起,但要真个儿挥锄动土,我就情不自禁地要为那些原来的羊肠曲巷、明窗净几发愁,上帝保佑,不要把它们搞得乱七八糟!再说建造百花园吧,我实在无限向往,但要栽花浇水,我却“推位让贤”——让当闯将的去干吧!我也并非吝惜气力,害怕流汗,怪只怪你没给我开保票,万无一失,马到成功!
我要郑重呼吁:保护那旧传统、旧规矩,请别伤害它,请别伤害它!我要让人们晓得,我走的只能是一条平坦的笔直的道路!
* * *
形势在变,落后在变,先进也在变。形势将越变越好,落后将变先进,先进将更先进,这是变的总方向和总趋势。但是,各别地看,有的勇往直前,敢闯敢干;有的迈步较小,不大放心;有的迟疑不前,苦闷徘徊;如此等等。
是什么东西缚住了人们的手脚?骄其一,怕其二,还有其他……
在新形势面前,先进和落后正在互相转化。骄不变,怕尚存,人们就不可避免地要从先进变落后,落后更落后。骄变了,怕变了,谦虚谨慎,敢闯敢干,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人们从落后变先进,先进更先进。
变思想以适应形势,变思想以促进形势,这就是当前高举毛主席教育思想红旗进行教学改革向我们提出的一个迫切要求。
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是罗祺康于1965年10月27日用“英光”(“英光”是罗祺康在解放前入党后从事地下工作时的代号)的笔名,作为“教改思想杂谈”发表于玉林高中《教改》上的一篇小品文。副题是“听支书报告有感而作”,这是当时李志仁支书在学校教师会议上传达了玉林地委一领导同志关于教学改革的报告之后,教师们就教学改革有一些议论和讨论,反映出一些思想动态,促使罗祺康“有感而作”而写了这篇短文。这篇文章以活泼新颖的杂文笔法,精到形象地描述和批评了一些教师面对教改表现出来的骄傲自负、固步自封和害怕怯弱、裹步不前的这两种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提倡要“变思想以适应形势”、“促进形势”,要改变“骄”、“怕”之类的落后思想和行为,变为“谦虚谨慎,敢闯敢干,勇往直前”,从而推进教学改革。这篇文章确实体现了罗祺康文章的一些特点,如短小精干,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意义。作为校长,罗祺康通过这种文章交流的形式,与教师们进行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思想交流或教学研究交流;即使批评某一些落后的思想和行为,也是采用这样的民主讨论、启发自觉的方式,而不是疾言厉色、盛气凌人、强制压服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这种精神尤为难能可贵。
教师们对罗祺康的文章是钦佩的,对改变“骄”、“怕”思想, 推进教学改革的观点是充分赞同的。很快,各学科组和广大教师都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验,在普遍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又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整个学校的教改活动蓬勃开展,热火朝天,形势很好。可是,谁能想得到,此后刚过了半年多,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刚一开始,罗祺康就被打倒,而《骄·怕·变》就成了罗祺康“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纲领”了呢!这个“变”,恐怕任是谁也无法料想得到的。
罗祺康当然也是完全没有想到。本来,1966年3月,刚开学不久,李志仁支书连同二十名教师一起被抽调到桂平县参加“四清”(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清组织)运动工作,抽调人员占全校教职员的四分之一,要离职去一年时间。因此,中共玉林地专机关党委批准罗祺康校长兼任中共玉林高中支部书记。罗祺康就此党政一肩挑。他带领着留在学校的只有四分之三的教职员工,责无旁贷,大家更加奋发、更加辛勤、更加忙碌地开展教学、劳动等各项工作。学校工作井井有条,六三级学生毕业迎接高考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到了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好端端的学校随同整个社会,很快全乱了。玉林高中进入了一个党和国家工作偏离正常轨道、社会和人民生活脱离了正常形态的非常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中,在这个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时期,罗祺康那圣洁的爱心遭到了无情的蹂躏和摧残。他被作为重点批判对象,遭受惨无人道的严厉批判,残酷斗争,长期关押,甚至遭受假枪毙。玉林高中被批判为“执行资产阶级反动教育路线的黑样板”,诬为“玉林地区教育黑线的堡垒”。
罗祺康在逆境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说实情,不推诿责任,不诋毁他人,不编造假话,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贵品格。
1969年9月,玉林高中被诬以“执行资产阶级反动教育路线的黑样板”的罪名解散,这一所成立已达六十一年的广西名校就此停办。而作为玉林高中标志性建筑的钟楼后来也被拆毁不复存在了。
五、新时期,新发展,新玉高
待文化大革命结束,否极泰来,万象更新,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77年12月,全国恢复举行因文革冲击已经停止了十一年的高考。时任玉林地区教育局局长的罗祺康,有效地领导和组织了玉林地区1977年高考工作以及随即开展的高校扩招工作。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多方努力,争取上级批准玉林师范学校大专班招生和扩招;又与学校师生一起,千方百计,克服了师资、校舍等重重困难,使招生人数由原来的300多人一下子增加到730人。这一举措使玉林地区300多名因文革失去上大学机会的“老三届”的学生得以扩招进入玉林地区师范学校大专班就读大专。经过扩招之后,玉林地区1977年高考录取大专以上学校人数为2114人,占广西录取人数10195人的20.74%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一届被扩招录取进玉林师专的“老三届”学生中,也有一些学生是在文革中受“极左”路线影响而曾经错误地严酷批斗过罗祺康的;但罗祺康一概不记恨,他襟怀坦荡,一视同仁,按章录取,同心关怀。这是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许不已的。
罗祺康招录玉林地区这些“老三届”学生就读师专,改变了这批学生的命运;而同时,他为玉林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准备了最宝贵、最充实的人才资源。后来这批学生毕业后,大多成为玉林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有些人成为玉林师院的教授、副教授,有一批人成为玉林高中和玉林市高中、初中、小学多所中小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有部分人成为玉林市、县教育局的局长、副局长,或教研部门的领导和教研人员,很多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优秀人才。他们兢兢业业,业绩显著,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原来承载钟楼的原玉林高中的那片土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8年12月,经罗祺康以及有关人士的多方努力,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玉林师范专科学校,时任玉林地区行署文教办副主任的罗祺康,兼任玉林师范专科学校校长。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在玉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的培养初中教师的普通高等学校。当年原玉林高中相当部分骨干教师如黄恩鸿、孙玉芸、甘世燊、梁世海等,都在这所高校任教;原玉林高中及“老三届”有一批学生如甘莹君、黄蝶红、何锦霞、李兴怀、周明发、罗济文等,大学毕业后也到此校任教。这些原玉林高中的师生成为该校教师队伍中一股重要的教学力量。后来黄恩鸿老师就承接罗祺康校长担任玉林师范专科学校第二任校长。此后该校不断发展提升。1994年3月,该校更名为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升格成立玉林师范学院,成为一所自治区所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玉林师范学院成为广西第一所由专科升格的本科院校,是桂东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
同时,罗祺康一直积极筹划恢复玉林高中。经过多方努力,1979年5月19日,玉林地区行署决定,在玉林城东郊金鸡岭原玉林县高级中学的基础上恢复玉林高中。定为县级单位,由玉林地区教育局直接领导管理,面向全地区八个县招生,择优录取。玉林高中除接收玉林县高级中学全部教职工、在校全部学生、所有档案及设备外,原玉林高中的文书档案、印鉴、图书等亦一并归入,已经散遣到各地的原玉林高中的教师李毓洵、钟兴柱、姜德聪、何雁英、刘殿雄、莫沁惠、庞宏润、唐环忠、霍达勇、罗洁琨等人被抽调回来,教师队伍得以充实。玉林高中终于恢复兴办了,罗祺康感到由衷的快慰。后来,这些老玉高的教师们秉承优良传统,刻苦工作,为获得新生的玉林高中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生的玉林高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迅跑。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罗祺康主政玉林高中时期所形成的“红、勤、巧”的学风和“明、准、严”的教风已经与玉林高中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革命家朱锡昂校长提出的“思想革命化”和“生活平民化”的育人要求,以及三、四十年代学校提倡的“服务社会”和“教学民主化”的办学思想有机地联系承接起来,成为玉林高中办学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玉林高中一直以方向明、学风浓、教风正、校风淳、质量高而享誉八桂。现在,玉林高中已经度过了百年诞辰,全校师生正在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广西一流、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化窗口名校”而努力奋斗。
六、鞠躬尽瘁,终身奉献
无论是当年在玉林高中任校长,还是后来任玉林地区教育局局长,以至后来于1985年2月离休之后,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罗祺康总是为玉林高中操心着力,竭尽辛劳。
1993年6月16日晚,罗祺康接到玉林高中退休教师李毓洵转来的一份校方发出的关于筹建玉林高中教育发展基金的《倡议书》。他反复读了《倡议书》,既为玉林高中所面临的困难深感忧虑,又被李老师关心教育的热心肠所感染,表示要为促成此事多多联络老校友。不料这个心愿竟成遗愿!当天晚上十一时,罗祺康因为心肌梗塞突发被送进医院抢救。三十个小时后,6月18日晨,这颗为教书育人操劳一生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举行罗祺康同志追悼会时,中共玉林地委李新明书记和在家的地委委员都参加了追悼会,李新明书记亲自代表地委致悼词。这是党和政府对为人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一生的罗祺康的高规格的彰念。玉林高中“老三届”同学会发动组织玉林地区八个县派出同学代表100多人前来玉林参加罗校长的追悼会。这是玉林城区一次参加人数特别多、规模空前的追悼会。玉林高中校友为罗祺康校长敬送了一副挽联:“六川咆哮师徒奋起三山崩裂功彪共和红旗血,八州沸腾掌教有方桃李生华勋高继往开来业。”这副挽联是校友们对罗祺康老校长、老局长这位良师尊长为革命、为教育终生奋斗及其卓越业绩的高度概括。
在罗祺康逝世刚满一个月的时候,罗祺康的儿女们代替父亲把他遗留的8000元存款捐给了玉林高中教育发展基金会,完成了罗祺康的遗愿。
可以说,这份捐献,绝非仅仅是一笔捐款而已。这体现的是罗褀康对教育、对广大师生、对玉林高中的全部爱心,这是他的终身奉献。
七、缅念感怀,爱心辉耀
有一首素享盛名的诗《有的人》说:“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罗祺康满怀爱心,为教育、为师生、为工作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他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显著工作业绩,长期以来,一直被众多师生和人们深情地缅念和传颂,弥久愈盛,众口皆碑,感人至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发生之前罗祺康担任玉林高中校长的时期,当年玉林高中的不少师生,纵使在四十多年之后相会聚首,仍然往往会谈起玉林高中,谈起罗祺康老校长。当年在学校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勾起人们无限的感怀。诸多知心的话题宛如潺潺的溪泉,蜿蜒于人们的心田,长延不息。长话爽朗之间,一种以之为荣、足为甘饴的自豪感、幸福感溢于言表。在玉林高中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几年时光成为他们人生的一段重要历程,这是他们历经锻炼和成长、感受关爱和幸福,为他们日后开创生活、领悟人生、创造幸福和成功打下坚实基础的极其重要的关键时期。罗祺康和玉林高中给予师生们一种以之为荣的自豪感,一种足为甘饴的幸福感,使师生们一生为之感到自豪和幸福。这就是玉林高中教育的荣光。
教育可以并且必须使历事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感受幸福并不断创造幸福,这种教育可以称为创造幸福的教育。尽管当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在很艰苦,但玉林高中的教育却使人感受到了幸福,并促使很多师生在日后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奋发进取,改革创新,不断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创造幸福,创造成功,创造辉煌。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它感到满意,感激它,赞扬它;党和人民对它感到满意,肯定它,称赞它,这样的教育就是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要求的教育,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的,应该是令广大教师和学生感到满意的教育,这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只有首先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感到满意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逝者如斯,境迁物异。几十年过去了,原先玉林高中的钟楼早已融进了大地。尽管钟楼不再,但在新址恢复兴办的玉林高中依然一脉相传,崭新的玉林高中承继并弘扬着光荣的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发展。而罗祺康那一贯的对教育事业竭诚热爱、对教师赤诚挚爱、对学生真诚关爱的拳拳爱心,及其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在教育的讲坛上依然延续传承,溢彩流光,泽被后人。在那些一辈又一辈曾经在钟楼下,在玉林高中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玉林高中的师生员工,尤其是在有幸得到罗祺康教育、关爱而成长起来的玉林高中老三届学生这一代人,与他们的后辈,以及了解玉林高中、了解罗祺康的广大人们的心中,钟楼是永恒的,玉林高中是永存的,而罗祺康校长的慈仁而温和、坚毅而开朗的光辉形象永远是鲜活的。
相关史册记载下了罗祺康的教育工作业绩。2000年, 罗祺康名列广西教育厅编撰出版的大型教育文献《广西教育人物》。2008年, 罗祺康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撰出版的大型史册《广西大百科全书·当代人物》。罗祺康成为一个历史予以公认的广西教育人物,一个当代人物。
罗祺康那倾注爱心的无尽心血、辛劳和光辉的业绩,永远镌刻在玉林高中那耀眼的百年丰碑之上,大爱长光,辉耀教坛。
2011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