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豆瓣开分7.4,看哭无数观众,陈可辛《夺冠》不值这个分!
原标题:豆瓣开分7.4,看哭无数观众,陈可辛《夺冠》不值这个分!
电影《夺冠》已经上映两天了,豆瓣开分7.4,这个成绩到也还说得过去。许多人看后赞不绝口,称其是中国最好的体育电影。怎么说呢,这跟称赞《八佰》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电影,《流浪地球》是中国最好的科幻电影,有点异曲同工之处。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电影在这些商业片的类型上,几乎可以说是空白。
中国女排看起来好拍,因为共鸣是现成的,调动观众的情绪似乎不需要伤导演太多脑筋,碰到像我一样泪腺发达的观众从头哭到尾不是事儿。
但是中国女排其实不好拍。专属于电影的语言要怎么组织,才能比一段真实的比赛现场还原更有力?场外的故事要怎么写,才能刻画出队员和教练不同于比赛时刻的多个侧面,让她们从“队员”和“教练”的工具人角色还原成立体的“人”,再带着丰富的情感“回到”赛场上,塑造一段完整的人物弧光?
导演陈可辛对于上面两个问题,交出的答案大概也就勉强及格线的水平。
首先,除却三场比赛的戏份,全片的场外戏基本没什么亮点,许多地方突如其来的大喊大叫以及生硬地表达为了国家拼搏、训练再苦也要扛下来之类的台词,让我如坐针毡。不是说这种表达是错的,而是导演处理得很粗糙,几乎不像一个执掌导筒许多年的老手。
这个问题在前半段老女排部分尤其明显,每一个人的血气和意气都像突然抽搐,别说配角了,就连主角郎平和陈忠和身上,人物情感的断裂和突兀感都非常明显。
我从来不觉得煽情有什么错,虽然现在风气是赞美克制冷静的表达风格,但是《夺冠》作为一部商业片,还是讲竞技体育的,搞煽情点搞燃点完全无可厚非。不过,煽情也要讲基本法,你想跳得高就得助跑,不能原地干拔。铺垫到位了,煽情是观众发自内心的共情,铺垫没到位,煽情就是导演强人所难的胁迫。
其次,我也说不上来《夺冠》里到底有没有群像戏。你说它没有,它也确实在描写每个队员上花了一些笔墨,你说它有,这种描写又实在粗浅。就拿朱婷来说,我们知道导演想描述一个“不知道为什么打排球——为父母打排球——为自己打排球”的心理变化。
但是,这不是一部纪录片,不是连续剧,只是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如果不是只想投机般通过影像资料和真实历史调动观众情绪,我认为更正确的处理方式其实是做减法,三段故事应该有详略,选择一段着重刻画深入挖掘,会比现在这样平均分配雨露均沾来得好。
诚然,在三段叙事中,陈可辛隐约抛出了一条线,即从一开始的“为了国家只许胜不许败”到后来的“不只会打排球,不只有赛场上的输赢”,这种很有价值的认知变化。但这是一部电影,不是诗朗诵现场,这种认知变化不能只靠巩俐根据一两句台词刻意地说出来,而要导演通过电影镜头“拍”出来。
从某种程度来说,女排精神确实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在中国人迫切渴望成功迫切需要自证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一剂强心针。但是,这并不代表日月的更迭未能给其注入新鲜的血液,更不意味着它必然被尘封进历史的故纸堆。不论人们谈论中国人的集体心理时用的是弱国心态还是大国意识,女排精神不会过时。
即便是2:0落后,接下来的每一个球也还是要拼了命地咬,面对你的战绩即便是1胜18败,但是在这场比赛结束之前,谁也别妄想凭借过去预测未来——我想,这才是真正让不同时代的中国人都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历史环境产生共鸣的女排精神——不是不能输,而是不放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