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如何制定一个高质量年度规划
组织管理
很快很多公司要开年会了,每次开会的时候,总是花大量的笔墨来总结过去,而忽视未来。 总结过去的意义,是(通过复盘)制定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就是你要学会做计划,而不仅仅只是做总结。 那该如何做好年度规划!
l一、明年计划怎么做?
首先要分清目标和行动
“我们在谈计划、规划的时候,必须要清楚这两件事情,就是目标跟行动。 因为计划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特性,就是: 目标绝对不合理。 为什么? 因为目标是一种预测,没有人敢说预测是合理的; 目标是一种决心,你发誓要做什么,目标就会出来。 ”
举个例子,老板给你的目标你觉得不能实现,你就跟老板说,老板这个目标太好了,但是你能不能多给我几个人、多给我一点预算、多给我一点支持,我会拼全力帮你把目标实现。 要记住,和老板之间不讨论目标,该讨论的是资源。
因为你并不知 道老板的压力,你并不知道他的决心,你也不知道他对未来的判断,所以你跟他讨论目标的基础实际上是没有的。 他请你来就是让你去实现目标的,但是你可以跟他讨论你特别希望得到的支持是什么。
“ 如果给计划下定义,就是——计划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寻找资源的一系列行动。 当我们讨论计划的时候,就是讨论怎么能够为目标配上资源。 这个过程目标并不关键,最关键的是实现目标的行动。 ”二、做好年度规划的4个原则
从公司、职能、个体三个层面做规划, 人才经营与组织发展专家、HR转型突破中心创始人康至军曾 总结了公司级的目标(质量) 应该以下遵循4个原则: 用16个字来概括,就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抓住机会、勇于舍弃。
1.由远及近
由远及近的设定目标是优秀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好的年度规划一定是建立在我们对未来做了系统思考的基础之上,从未来看现在,确定的重点工作,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长期思维,不太可能主动做组织建设,因为业务上面该忙的事情太多了。
计划分为两类,运营型规划和战略性规划。
第一,运营性的规划,是基于今年现状,考虑明年的发展和增长;
第二, 战略性的规划,是考虑基于现状的增长,站在未来看现在,5年以后希望公司变成什么样,回过头来看一看今年要干点什么。
以上两者要有效的结合起来。
比如余承东2012年接手华为手机业务,8年做到了世界第二。 他在2012年就确定了6项战略任务: 第一就是能够从加工、代工变成要做自主品牌。
年度工作高效推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对于未来3-5年甚至更远的长远目标,有雄心勃勃的计划,这样进攻性、有效性就高很多。
很多优秀的企业有一些套路,比如万科年度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求先看三年,再回到这一年我准备做点什么。
长远的规划需要领导者对行业外部形势变化有敏锐的把握和非常好的想象力。
2.由外而内
本质上,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全中国的企业都在谈以客户为中心,但是能做到的公司百里挑一。 很多人觉得客户不专业,我知道哪个产品最好,对客户是最有价值。
华为有一句“对客户付出宗教般的虔诚”,我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有时候我也在反思自己,是满足于客户觉得课程讲得还不错,还是能够考虑如何帮助客户在工作当中化解难题,使得管理行为有实实在在的提升。
当你真心实意想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规划的重心会有很大变化。
德鲁克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当中,让所有的高管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的事业到底是什么?
要思考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站在客户和市场的角度,由外而内地去思考,而不能只是站在生产商的角度,由内而外地去推。
郭士纳上任之前,IBM两年亏损了170亿美金,公司有点撑不下去了。 所有人都觉得公司太庞大、太官僚,决策流程太长,把公司分拆了,就可以保持活力,应对市场竞争。
他上任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去拜访他的大客户。 他发现最大的痛点是他们巨额投资建IT平台的供应商非常多,但每个公司产品设计的语言标准、规格都不一样,整合起来特别难。
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就可以让巨额的投资回报周期大幅缩短。
他回去盘点了一下能够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公司,全世界不超过三家,IBM就是其中的一家,所以他很快做出了职业生涯当中最重要的决定。 不仅不分拆,还要进一步保持为一个整体,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他会力排众议做出这样的决定?
其实他也没有100%的把握,但分拆公司只是应对竞争的一种机械的反应, 要想实现复兴,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
所以在做规划的时候,要由外而内,你的客户是谁? 客户可感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要能够倾听客户的声音,对客户需求的进行捕捉,把它和公司的工作重点整合起来,投射到明年,在创造客户价值方面做出新的部署和调整。
3.抓住机会
很多管理者非常擅长也很喜欢解决问题,但这样干只能让组织维持现状,要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必须靠捕捉到战略性的机会,抓住机会才能上新台阶。 运营层面的改进非常重要,但很显然它撑不起这家公司的明天。
波司登前些年有些堕落。 后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开始超越美国的时候,一定有一些高端品牌会出现。
他们花了很大力气重回一线,重回顶级商场,做时装秀,巨额投资研发
这两年,转型很艰难,但是效果非常明显,重新焕发生机,然后开始慢慢地把高端的品牌形象又做了起来。
华为的增长绝对不是完全靠精细化管理,靠的是每年高管团队去做沙盘推演,识别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性机会点,一旦识别清楚,所有的资源都向战略机会点倾斜,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
不要沉湎于解决问题,而要能够抓住战略性的机会, 这就需要领导者有非常高的敏锐度
当组织变得越来越大,公司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管理问题,这些管理问题会占据管理者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只是沉湎于解决内部的问题,组织就有可能走向衰败。
因为组织的成果永远在外部,一定要在外部花更多的时间,而且不要过于相信那些报表,要去感知外部世界,才有可能让组织更好地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4.勇于舍弃
德鲁克说,企业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会走向平庸衰败和僵化,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事都想干,干了以后不想放弃,亏损的业务坚持好多年。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做战略规划最重要的是及时砍掉那些在未来没有价值的事情。
这些事会占据公司资源,甚至成为公司资源的黑洞。 如果任由他存在下去,对公司更有潜力的业务是一种伤害。
企业把很多优秀人才用成了救火队长,应该把他用到战略性的机会点上,让他撑起公司的明天,而不让他去解决问题。
CEO最重要的战略思维是要勇于舍弃,决定不做什么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
因为那个东西有时候意味着尊严、面子、汗水、一些人的利益,勇于舍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管理层如何做好计划?
谈到职能层面,康至军曾说: 作为一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职能计划我分成两种类型,防守型计划和进攻型计划。
防守计划就是我们一年复盘总结,循序改进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进攻型计划要站在公司目标的前提看应该干什么,这是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工作。
提炼了进攻型计划的三个原则: 向上对齐,战略意识和进攻意识。
1.向上对齐
职能做承接公司整体的计划分解,这件事非常难。 对于职能团队的管理是一个很高的挑战,因为平时我们是按照一个专业条件去看事情,但是你要能够跟其他的部门横向协同起来,去支撑公司整体的一个目标。
年终考核指标定的都是常规性工作,所以公司业绩好,得分不低,公司业绩不太好,得分也还不错很明显,你们的工作和业务之间没关系,需要调整改进,把业务目标拿进来,本质性问题是每一个部门同时要思考,这个条件对公司整体的价值创造,包括竞争优势的塑造,能够起到什么样的支撑?
第一个原则向上对齐,尤其做OKR都强调向上对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协同特别难,组织中有很多破坏协作的黑暗力量,职能的负责人一不小心就会自娱自乐,闭门造车,要经常停下来,抬头看路,关注工作对公司整体成功的贡献到底是什么。
任正非在公司高管培训的时候说: 读内部通告,看组织材料很重要,你都没有对你的上司,对公司的CEO,对公司的整体战略有深入的理解,甚至抱着排斥的态度,怎么可能做出高质量的计划?
职能的负责人要思考,2021年公司在业务与2020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哪几点? 为了帮助公司应对变化,抓住机会,我应该做什么?
2.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的核心是每个负责人作为核心团队的一员,应该要有更强的远见,要思考我这个职能为公司塑造竞争优势应该干点什么?
比如说HR部门可以成为一个公司的防守方,守住底线
还有一种方式是面对公司发展,人才管理如何支撑公司的高速发展? 如何获取顶尖人才? 如何化解空降兵的融合问题?如何及早打造内部梯队? 如何从业务部门痛点的角度重新设定工作重点?
万科最早的HR部门的使命不是维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性,而是要成为公司迈向千亿的最佳业务伙伴。
这是一种进攻型的打法。考虑做到1000亿组织会变成什么样子? 需要哪些人才? 如何通过对人才的经营支撑公司千亿目标的实现,包括1000亿以后,文化会有哪些变化? 如何发起一场成功的文化变革?
3.进攻计划
高管不应只是保守,防范风险,不犯错误,降低成本等等。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老板更好地创造未来,抓住机会,站在未来看现在,更多地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节约成本。
高管跟老板最大的区别就是企业家擅长抓住机会,管理者往往习惯于解决问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高管有创造性的思维。
总结一下,在职能层面计划分成两种:
防守型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发现今天存在的问题,明天做一些改进。
进攻型的计划,牢牢地锚定公司的未来、目标和价值创造,想一想有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做了以后为公司创造价值的。
康至军总结了这三个原则,向上对齐、战略思维和进攻意识。
组织的核心是一个系统,光有好的目标,没有系统的支撑是不够的。
赋能的核心要求管理者关注的视角要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员工个体变成团队系统和组织层面。
员工表现不好,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的问题,员工本来就有积极性,但因为组织当中存在很多障碍因素,他没有办法自然地去发挥他的能力,跟别人协同起来去创造价值。
对领导者来说,赋能就是你要有非常强的系统思维,要把你的视角从个体关注在团队组织层面,通过对组织的建设更好的驱动员工,让员工自然的创造价值。
不同的公司会规划不同的框架,华为的框架就是有了目标以后,要看组织的人才、激励、文化和组织结构这4个维度应该做出哪些必要的调整,才能够更好地适应。
确实对领导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举个例子:
第一个,工作忙不过来,领导又给我加了新任务,感觉不行了,现在团队根本就支撑不起来,“我”对领导有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
实际上你要改变的是你的思维,你不应该想我现在就这么多人,这个事干不成。 要反过来想,如果把这个事给干成了,我应该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样的方式去干,要基于你的目标重新去规划你现有的资源,主动寻求突破。
人才全部留在公司不走是好事吗? 是否能加快企业的新陈代谢,加快培养让组织有更高的活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要给少数真正优秀的人才建立起充分的发展空间,需要领导者对公司经营,对组织活力有全新的理解,才能够突破现状。
你有责任为团队设定正确的目标,团队明年必须打赢的几场仗,要干成的几件事,把这几件事说清楚,请大家一起来探讨,围绕目标我们要做一些什么事情。
作为团队主管,最重要的就是有耐心,把它作为探讨学习的机会,一起来碰撞,有更好的思考,定出更好的目标。
四、个人如何才能既发展自己,
又支撑公司的目标?
关于个人目标的制定,人才经营与组织发展专家、HR转型突破中心创始人康至军曾分享到: 随着时代变化,人的寿命会超过组织的寿命,每一个人都应该像CEO一样去经营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不应该过度依赖企业,要担当起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的重任。
康至军认为,个人的年度目标有两种类型: 保守型计划和发展型计划。
关于个人的规划,他总结了三条建议:
1.重视贡献
每个人在做规划的时候,要思考的不是你想干什么,而是你应该干什么。
马云曾说: 阿里的空降兵中我最欣赏的是蔡崇信,很多人到公司都和我说马云我想干什么,只有蔡崇信问我,马云你想干什么? 我可以帮助你,咱们一起把它干得更好。
这是一个非常职业化的素质,不是我想干什么,而是我应该干什么,注重自己的贡献,不能沉湎在自己的喜好当中。
2.客户意识
每一个人的工作成果都不是直接卖给客户的,所有的部门的产出都需要大家协同,当你的工作成果被其他人使用以后,才有价值。
在做规划的时候要思考谁会使用你的成果? 他们对我有什么需求? 他们希望我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给他提供什么东西?
3.勇于突破
我们在定目标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而不是追求十拿九稳,限制了自己的潜能。
好的目标要有挑战性,高挑战性的目标能够让团队的表现超出平均水平。
对个人也是这样,走出舒适区,走出惯性,想一些新的办法实现它,这中间就有很大的机会。
每个人要认识到在职业生涯当中,让自己有机会挑战一些高难度的目标,是自我发展最好的方式。 相比较而言,最难的是在这个事情上面磨练自己。
当主管给你一些挑战性目标的时候,不要觉得他在折磨你,从正面的角度来说,有机会承担挑战性的目标,是一个发展自己的最佳时机。
我会建议管理者面试时问一个问题,在过去一两年当中,你打过的最有挑战的几场仗?
没有打过硬仗的不太可能具备非常强大的技能和心力。
五、最难的挑战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你年初定的东西一定要在每个季度回顾一次,如果遇到市场变化是真实的情形,你就要调整。 中间有变化我们要认,不要一根筋做到底。 ”
面对计划比变化快,北大国发院 BiMBA 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曾在演讲中表示: 我们要不断创造,不要受限制,并且勇于突破计划的限制。
那具体如何执行呢? 她有以下两点看法:
1.两点建议
第一,是季度滚动,实事求是地去调整,不要怕调。
第二个,对管理层来说,去鼓励那些超额完成计划,不断地突破计划的边线的员工。 让这些人他觉得他做的是对的,这样可以让整个计划可以应对变化。
2.具体该怎么解决?
第一点,在计划和变化的关系中,首先计划要能够包含变化。 好比做 2022年计划时,一定要设一个应变计划,因为现在的变数的确太多。 而且在包含变化的部分当中,有一部分一定是对未来,或者对变化趋势去做预测的。
好比,如果你之前是在传统的行业当中,那你的计划建议放一点点跟互联网有关的项目,因为这个肯定是符合趋势的,不管你在今年的计划是否实现,你至少在趋势上的投放、目标和资源做了准备。
第二点,战略一定要柔性。 在计划中执行是刚性的,但是在你整体的安排当中,一定要记住它的柔性部分。 这个柔性部分就是要有一些变化的部分,要按照计划去做,要给资源、给人,因为此时你在战略上会有一个柔性。
第三点,有三个东西要学会用: 政策、程序和规定。 政策就是为实现整个目标我们设定的各种东西,包括预算、激励等,程序就是获取这些政策的流程跟过程,规定就是获取这些政策的基本条件。
当你发现计划没有变化快的时候,第一个先调规定,这个时候往往我们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当你调完了规定发现还没有解决,那你就调程序,就是把程序打破,让大家可以离开你的流程、离开你的程序去获取资源。
如果这两个你都做到了,你还是没有办法让计划比变化更快,你说我要不要调政策? 政策不能调,因为如果政策调了之后,整个计划管理基础就得调了,你全年度的管理系统都得调。 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可以调整刚刚说的滚动计划,就是调整目标。
计划是为实现目标、寻找资源的一系列的行动。 计划管理其实是一套行动方案。 反复强调计划管理不是目标分解,它其实是行动方案。
总结:我们做的计划为什么会失败?
计划会失败的原因很多:
第一个,的确是因为环境。
第二个,就是人们对计划的态度。 这是一个培养经理人最重要的方法。 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每一次的承诺一定会想办法兑现,这叫职业素养。
我们如果要拿绩效来证明自己,最核心做什么? 就是你得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计划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你对计划的态度。 你不能在心里认定它只能完成 70%,你要这么认为,它真的就只能完成 70%。
创业时期的张一鸣曾在微博里写道: 你最终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如果你真的非常想。
金一南震撼演讲:干困难事,必有所得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曾发表过主题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的精彩演讲
这场分享深入浅出,讲透一代人的奋斗故事和中国的崛起史。
00不是“时代弄潮儿”
也不是“天生好手”
这些年来,我讲过很多课,包括在党政军的机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讲台都讲过,但在一个庄严的毕业典礼上讲话,对我来说是第一次获此殊荣。
今天让我起个题目,我就起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
前面讲了,这对我来说是殊荣,为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从哪所院校毕业。 我们这代人属于特殊的群体,长身体的时候遇上国家的艰苦时刻; 进中学遇见特殊时期;结婚时遇上计划生育; 步入中年遇上机构改革,打破铁饭碗。
有句俗语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讲我们已经满盘皆输。
你要说命运的话,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
这给我刺激很深的是什么呢?
1987年,我与五位分别二十多年的老同学聚会,结果发现他们学历不是本科就是研究生。
唯独我这个学校的班长、特等生,保送上中学的,还保持在特殊时期开始的学历——初中毕业。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生的危机,当年已经35岁了啊。
那次聚会之后,我参加了自学高考。
在大约3平米的小屋子里面,满墙、满桌、满地的图表,红笔、蓝笔画得密密麻麻,累了就躺在办公桌上,枕个抽屉睡一会。
我用两年时间考下了党政干部自学大专,迄今为止这是我的最高学历。
我们这代人注定了要比别人走得更为艰苦。 我当过工人,当过基层的战士,什么都干过。
今天很多人都讲金一南如何如何,我最为骄傲的是什么呢?
我曾经在连队夺得过插秧第一名,插秧插到腰弯下去直不起来,直起来弯不下去,人达到极限,就第三天下午一个一个超过安徽兵和湖南兵。
就凭这种意志,这是我最光荣的一点
我们没有什么好的运气。
我曾经在修机厂混凝土搅拌机前,搅拌了三天三夜。
他们往里面倒砂浆,我在那儿撕开一袋水泥往里倒。
一袋水泥一百斤,到最后手抓紧松不开了,完全僵了,松开了怎么也攥不拢。
脸上、身上全部都是水泥石灰,一出汗就烧石,脸上胳膊上烧的一块一块,斑痕累累。
如今我们站在台上穿着西服,大家看着油光水滑的,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
就从这样的环境中走出来的。
后来我入伍在基层连队干了11年,出板报,墙报,打篮球,参加各种比武,忙得热火朝天,全然不知高考机会已在身后悄悄消失,完全不知道啊。
我从来不是那种敏感的人,对机会表现得比较盲目。
我36岁学外语,41岁学电脑,46岁副高职称,47岁走上讲台
不管从哪方面说,从来没当上时代的弄潮儿。
我自己形容我是疲于追赶末班车的人,最后一班车快开车了,我上去了。
最后一班车快开了,我又上去了。 始终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我一直的角色是这样的。
但是几十年下来,今天能够有所作为,取得点成就,最大的原因不是智商,不是聪明,我就把握住一点:
从来没有厌弃过自己干的任何工作,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干的任何工作!
当工人被称为天生的好车工; 到部队当无线技师被称为天生的好技师; 到国防大学图书馆当管员被称为天生的好管员;走上讲台当教师被称为天生的好教员。
只有我自己知道,哪有什么天生的呢?
我就相信一句话:
一个人如果热爱生活,从热爱工作开始,一个人如果热爱祖国,从干好工作开始。
整天埋怨,整天牢骚,根本不爱干自己的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了。
数十年走来,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三点体会:
做有心人,干困难事,立大格局。
01做有心人
为什么要做有心人?
因为世界变化得太快了,因为知识过时得太快了。
惟有有心,才能让你持续学习,持续积累,持续追赶。
以前我在军区通讯团做无线技师。
冬天那个寒风凌冽,屋子窗户根本糊不住,早晨醒来脸盆里毛巾冻得梆梆硬。
在那个宿舍里,我把一本哲学史简编全部啃透,红笔蓝笔铅笔,记了大量的笔记。
我完全想不到啊,二十年前的记录,成为二十年后在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的基础。
那些教授讲军事战略,不管谁上台都从历史开始,从哲学开始,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我是自学的英语,比同学差多了,但下课以后,我都能讲清楚要点在哪里。
人生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可知。 就是因为不可知,成为一个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空间。
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学到用时方恨少”,关键看是不是有心。
如果无心,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不一定学得进去。 如果有心,风餐露宿的场所,照样是很好的学习天地。
我在基层连队12年,没有比别人更好的条件,之所以能多看一些书,多做一些笔记,回想起来很简单,就是利用了别人看电视的时间、聊天的时间、打牌的时间。
我们讲,社会有种种不平等, 但是唯时间对每个人一律平等。 对这个资源的不同运用,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人不是输在起跑线上的,我们这代人甚至没有起跑线。
今天有人说我们是成功者。 怎么成功的?
就是做有心人,就是学习。
02干困难事
我经常讲, 做难事必有所得。
干困难事就是自找苦吃,为什么要干困难事?
我说就一条,为了克服平淡。
平淡是磨灭理想的钝刀子。
人们常说成功毁人,因为成功带来骄傲与自满,让人松懈。
人们也说失败毁人,因为失败导致颓丧和自弃。
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会忽略一个基本事实:
成功与失败只占人的生命1%都不到,人的生命99%是平淡。
每天同一时间上班,同样时间下班。 干同样的工作,看同样的报纸,写同样的文章,准备同样的课程。
即使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也会在时间长河的打磨之中,被平淡冲刷成一块鹅卵石,四面溜光。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最大的杀手,既不是耀眼的成功,也不是痛心的失败,而是悄无声息的平淡。
2006年,我通过很多关系,不是为了提职晋级,而是为了坐军舰横跨太平洋,参加中美联合军演。
一上舰,很多官兵疑问,因为当年我已经是少将的军衔,他们觉得很奇怪,将军完全可以坐飞机去参加军演,你这横跨太平洋多么枯燥,多么辛苦,还要晕船,还要呕吐,何必呢?
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毛主席说的,不但要学有字之书,而且要学无字之书。
没想到我们在北美水域,碰见了军舰1979年下水以来最大的风浪。
副舰长室距海面高度15米,平常海浪根本打不下来,那天滔天巨浪铺面而上,所有官兵不许上甲板,一上去立马会被卷到海里。
当时锚链仓被巨浪打碎,涌进30吨海水无法救援。 军舰前面的信号灯被打得踪影全无。
机关炮的炮衣被巨浪撕成碎片,2公分厚的钢板弹药箱,被打得弯曲过来。
我的那本书《苦难辉煌》就是横跨太平洋34天,在那艘881舰上定稿的。
当时风浪整整持续两天半,我心中冒出不祥念头,我说糟了,这本书白写了,有可能回不去了。
我心想,要是来架直升机救援,把我的笔记本吊走就行,书稿全在笔记本里,人走不走无所谓,要把笔记本吊走。
那时真是异想天开,这么大风浪,直升机根本无法救援。
最后我们进入维多利亚港,加拿大舰队司令和军官,站在山坡高崖向我们敬礼,因为中国海军编队经历了最大风浪。
我和老舰长共同站在指挥舱,他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极其深刻。
“幸亏我舰是1979年下水的,都是上海老工人的焊缝,没有工程的层层转包。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拿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不能拿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
我们前三十年奠定了完整的工业基础,留下了良好的工作作风。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一遍遍地做难事。
艰苦的实践,充满风险的实践,给你带来的认知,是仅仅在空调房里品着茶水看材料,永远不可能获得的。
“做难事是最有效的耕耘”。
生活不能总是一潭死水,生活需要波澜,没有波澜营造波澜。
不主动把自己逼上墙角,形势也会把你逼上墙角。
1972年入伍时,我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写下这句话,“做难事必有所得”。
哪怕干砸了,干失败了,也是收获,比不做收获要大。
这句话到今天都没变过,已经成了我人生的一个信条。
心理学家赫伯特·奥托讲,普通人一生只使用能力的4%。
因为你没有干过,所以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不做难事,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才华都被磨没了。
平淡最杀灭人的志向。 像我们没有起跑线优势的, 想有所作为,必须着力克服平淡。
要敢于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舍弃轻车熟路,敢于打破自我形成的固定节律,敢于把自己逼上墙角。
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自己从习惯和环境营造的惰性中解脱出来。
藏族诗人饶阶巴桑说: 成熟的年龄,多余的是成熟。
我们哪个人内心没有过火花,有几个人能够将它聚成火焰?
我们哪个人没有自己的理想,几十年风雨过去,又有几个人还在坚持自己的理想?
我们应该像诗人艾青写的一样, “当死亡还没有来临,把能量都发挥干净”。
而不是等到死亡来临时,再去说: 我这个人能量特别大,真可惜什么都没发挥出来。
我们为什么要做难事?
不是我们喜欢自找苦吃,而是为了激发自身潜力。
03立大格局
如果仅仅把学习当作一个敲门砖,仅仅作为一个晋职、就业的敲门砖,那是不够的,格局还不够。
我碰到过一个很好的战友,在战略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后来调机关了,很多书很多笔记放在那儿。
我就问他怎么办? 他说,你全处理吧,不要了。
我能体谅他,他觉得走上行政岗位了,当上副主任了,敲门砖敲开了,砖头可以扔掉了。
但是,如果就这种学习,格局太小了。
我到黄埔军校去,那个军校门脸让我印象深刻: “升官发财请走它路,贪生怕死勿入此门”。
当年凭借这种信念,多少名将由此产生?
你看我们国防大学前身抗日军政大学,“黄河之滨,集合了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走来,就是这样的格局,这都是前人给我们的奠基,我们站在前人肩膀脖子上了。
今天我们肩膀能不能像前人那么硬? 后人踩着我们肩膀,会不会说这代人是软肩膀,一踩踩塌了?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进步必须具有的格局。
有这样的格局,你才能使自己的能量不像个手电筒那样四面散射,而像激光那样高度聚集,让你真正具有穿透力,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专注。
而今天中国的格局,从改革开放的三千多亿产值人民币,到今天的90万亿人民币,国力急剧增长。
从世界大格局中看:
中国今天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消费国,全球第二大吸引外资国,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26.7%,世界第一。
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将占全球比重40%-45%。
这是我们今天的格局,也是美国担心我们的地方。
美国人除了担心我们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美国人更加担心什么呢?
《华盛顿邮报》评论,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理工毕业人才。
2001-2014年,中国新开设1800多所大学,培养了近500万科学、技术、工程、医学毕业生,是美国的十倍。
被我们自己广为垢病的大学扩招,现在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美国最担心这个。
从反面证明什么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必然包含中华文化的复兴,包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格局。
04结语
我们刚刚开始,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困难还很多,麻烦还很大,必须一步一步地前行。
为了什么呢? 绝不仅仅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整个民族复兴。
作为奋斗者,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绝不单是成功的享受者。
所以今天别人说,金教授你别被吹得飘飘然。 再吹我就跟没听见一样。 再说我好,我就这样,再说我差,我也这样。 我就是我,我没有变。
从当初工厂、车间、连队一路走到今天,做有心人,干困难事,立大格局,我没有任何改变。
我当年的理想依然是今天的理想。
最让我骄傲的,不是我获得了多少东西,多少社会名誉,而是保持了自己的本色。
当年我在连队当兵,教导员对我的表扬,“金一南没有忘本”,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什么叫做人之本?
你不忘本就跟不忘初心一样, 你从那里来,你到哪里去,我们得活明白,搞清楚,反复问自身这个问题。 一定要把持这个本。
只有这样,我们什么时候都不会骄傲,什么时候都不会萎顿,什么时候都不会被困难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