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美国人用英语写的日本美学之书翻译成中文后,竟然卖脱销了
如果让大家在东方美学体系内挑出两个词汇或事物作为代表,相信很多人会选择“茶道”、“侘寂”。无论是精行俭德之茶,还是残缺未满的侘寂,均是在东方思想美学体系中,由物至道,器以载道的集中体现。而在今天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远离了琴棋书画诗酒茶般的传统精致浪漫,更没有了在物之残缺中发现属于“不完美之美”的耐心和视角。幸好,在不断地总结反思与融合观照中,东方美学之源未被截断,我们还有机会重拾物之美,茶之道。
乐吉左卫门的茶碗 稻越功一摄影
在此次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西海茶事跨界艺术展第三回茶之道暨第二届西海生活美学论坛的美学分论坛上,我们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茶书》和《侘寂》两部美学著作的译者谷泉老师,以读书分享会的形式品读《侘寂》,拉近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却渐行渐远的“物与我们”和“我们与物”的距离。
美学导师:谷泉,美术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现、当代艺术,出版有专著《大地艺术》,翻译著作《茶书》、《侘寂》。
1
回归发源地的《侘寂》
侘寂,一个带有未满、无常、残缺、适度、谦逊、远离世俗之意的日本美学中的冷僻术语,却在近些年,成为一个拥有百万级搜索量的都市流行词。同样,谷泉译著的读库版《侘寂》,上市不到一个月,首印15000册便销售一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最初由日本人用英语写作的《茶书》,还是美国人用英语写作的《侘寂》,其最初的图书目标人群均指向西方,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势必会造成理解和传播上的偏差。
由国内长期致力于侘寂美学研究的谷泉担纲译著的读库中文版《侘寂》,便是一本将传至西方世界的东方美学重新带回它的发源地,并“重新用亚洲语言回溯被西方语言观照的亚洲美学著作”。
2
物之禅
从本质来讲,侘寂是物之禅,也就是通过人和物的交流,获得宗教般的审美体验。这种美,需要摒弃各种装饰,存在于事物的内,还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近百年来,像冈仓天心、柳宗悦这些美学大师,一再用这个词来讲日本美学。这就逐渐成了日本美学的核心概念。
为了将这种本质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全书收集了侘寂的各种片段——晦暗破碎者有之,年久失修者有之,尝试把它们聚拢,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系统;同时,或隐晦或直白的解释匹配意图与现实,去抓住整体——侘寂的全部。
此外,在外观设计上,《侘寂》采用一种无任何化学涂布的纸张,色泽柔和吸墨,同时也会快速氧化。书的整体设计独特,简洁冷淡中透露着含蓄质朴,将侘寂之冷、之淡、之晦暗体现地淋漓尽致。
它是一本氧化很快的书,迅速沧桑的外表,很好地平衡了这世间需要时时刻刻打破桎梏的永恒性。
3
侘寂之现代
侘寂,暗合了现代性。它在500年前就尝试怎样以更少的物,创造完整的空间。日本今天能够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制造”领先其他许多,与那一间茶室里发生的变化,不无关联。
打破等级决定审美的桎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现代化之肇始。无论是现代艺术还是现代设计,都有简化的趋势。站在今人角度,美不是价格的堆砌,符号不是物品本来的品质;新对旧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删繁就简。
由仓俣史郎(1934—1991)设计的金属网椅,现代主义(工业制造、精确执行、几何形式)与侘寂(虚无感与非物质感、颜色模糊、功能次要)融合的范例。 藤冢光政摄影
细细揣摩,现代设计的功能化、人性化,与日本这种在东亚繁复的基础上,催生出极简的审美取向,异曲同工。因为剥离了先前许多的附加,器物趋向于冷感。其温度下降的曲线,竟然与日本以简洁的冷淡,承继中国复杂的热烈,不谋而合。
物品原来沉重、复杂、繁琐的制作关联,无非扭曲、压抑和道德向度的紧密桎梏,逐渐蜕变为适用、合理和人性化。“完美之物”从神坛跌落,飞进寻常百姓家,完成了“物之神化”向“物之人化”的递进。
谷泉工作室一角
越是发达的国家,艺术越是多样;越是欠发达的国家,艺术越是呈现单一的面貌。所以,我总是强调,拯救传统于水火之中的,唯有现代;害死传统的,只是传统。—— 谷泉
金秋十月
华人功夫
大师传承
论道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