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乒乓球村”里的乒乓故事
新华社南宁8月5日电(记者覃星星 雷嘉兴)乒乓球被誉为我国的“国球”。眼下,我国乒乓球健儿正在东京奥运会上争金夺银。而在地处大石山区的广西天等县,乒乓球运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当地一个14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因乒乓球运动爱好者众多,被誉为“乒乓球村”。在这里,无论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打起乒乓球来都像模像样。
天等县天等镇大隆村龙密屯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住在这里的许多群众都曾在门前或院中搭建过乒乓球台。记者在这里看到,山脚下的一座乒乓球馆十分显眼。
火辣辣的太阳缓慢西斜,室外温度逐渐降低。傍晚时分,7岁的刘国瑞推着车往球馆走去,手推车里坐着他1岁多的妹妹。他用稚嫩的童声说:“放暑假了我在家带妹妹,去打球时也会带着她,妹妹坐在一旁不哭也不闹,很乖的。”
记者看到,站在乒乓球桌旁的刘国瑞个头仅比球桌高一点。没几分钟,原本在室外打篮球的几个孩子纷纷跑进来加入“战斗”。发球、接球、扣球……虽然孩子们动作并不专业,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运动乐趣。
“10多年前我去海南打工,因忙于工作,打球机会少,后来回到村里发现村民打球技术越来越厉害。虽然自己小时候就开始打乒乓球,但现在有时还打不过十几岁的少年。”村民小组长农泽民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
农泽民表示,全屯有660多人,很多人痴迷乒乓球,父与子、夫与妻、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对打是常见现象。最近几年,大隆村每年都会举行乒乓球比赛。全村7个屯中,龙密屯的选手往往包揽前三名。
现在,每天都有20多人次到屯里的乒乓球馆打球,年龄小的也就七八岁甚至更小,年龄大的则超过70岁。“只要家里不忙,我都会在吃过晚饭后去球馆打上一两个小时。”农泽民说,在外上学的孩子们周末回来后都会去打球,放暑假了更不用说,三四张球桌常常不够用。因为乒乓球氛围好,这里的小朋友很少有抱着手机玩游戏的现象。
2002年,农泽民在家门口建了一个水泥球台,左邻右舍看到后,也请他帮助建球台。“虽然农村不富裕,浇筑一个水泥球台大约需要4包水泥,但大家都很乐意掏这个钱,那时建球台是一股风潮。”农泽民说,自己打球的对手,有时是自己的小孩,有时则是村里的老人。“球台之上没有大小,只要爱打、会打,大家都可以切磋球技,一较高低。”
农泽民还说,春节时很多在外地务工的村民返乡,屯里就会组织乒乓球比赛,大家希望在打球中锻炼身体、收获快乐。
天等镇党委书记冯新吉说,村里的治安状况曾经不理想。如今,乒乓球运动在这里深入人心,小球转出了人情味。治安好了,邻里关系和睦了,村容村貌也明显提升。
天等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广电局局长赵莉芳介绍,国家体育总局曾在2001年和2005年先后两次授予龙密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从第一代的木板球台,到第二代的简易水泥球台,再到如今的乒乓球馆和专业球桌,乒乓球在这里谱写着不一样的故事。乒乓球给龙密屯的乡亲们带来了欢乐,也影响着年轻一代。
夜幕降临,南国壮乡的山村球馆里,灯火通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