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赛男单,小议站位问题
球类运动的特点是要将运动能力和技巧性和谐呈现,所以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也必须将这两方面因素考虑到。
前天让田厚威遭遇一轮游的日本小将常山干太,除了跑得快之外,还表现出一有机会就突击的强烈进攻欲望,这又是否说明他是攻击型球员?非也,这还是表象,他的突击是疯狂跑动的配套动作,跑得更多是为了获得突击机会,而突击则是为了尽快结束战斗和跑动,从而节省体能提高效率。
其实一线球员大多都具备这样的转圈逻辑,我称之为打法完整性。
常山干太体现的,是日本队教练组强化向后移动,和突击抓机会的训练思路。所以他跑得快不是真的快,而是站得很靠前。用长距离的后场移动交换网前高点的权利,再由网前高点处理获得更多的突击机会,再通过不惜体力的突击增加主动得分次数。
与之相比,田厚威采取的是完全相反的策略。站位靠后得以照顾到更大的场地面积,总体不会很容易被动,但网前抢点的距离过于遥远,这是一种消耗式的打法,所以他的得分更多来自于对手失误。
很难说哪一种办法是绝对先进的,但把站位推前,体现的是主动出击的比赛态度。从这一点上来说,林丹做得就非常老道了。
他的对手杜博斯基虽然比较幼稚,但欧洲球员都很善于惩罚轻敌的对手,很多高手都在这上面栽过跟头。杜博斯基只有后场劈杀一个比较说得过去的技术,又因为身材高大,前后移动速度慢,选位非常后——否则他就没得杀了,所以他拿不到网前几乎是没法改变的了。
林丹显然观察到了这一点,他不计较容易被下压球打死的风险,始终守在T字向后大约一米的位置上,让高大的对手整场比赛都因为无法抢网而疲于奔命。我们都肯定林丹的绝对实力远在对手之上,但现在的林丹更懂得战术性击倒的重要性。
站得前或者后,很多时候对我们来说都是无奈的安排,因为这对应着我们的身体素质边界。体能弱势群体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才能得到诸如日本队这种“拆后场补网前”的办法。我认为勇敢打破打法完整性逻辑的人,必将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经验的积累,从而找到突破之路。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均为球员在以往比赛中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