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新高考里的专业组是什么意思,干啥用的?
在黑龙江省确定实行“3+1+2”新高考后,一个新概念“专业组”走进了广大学生和家长视野中。
对于“专业”这个概念,大家都很清楚,但“专业组”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作用,可能部分不太关注新高考的家长朋友就不清楚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关于“专业组”的那点事儿。
什么是专业组
新高考改革后,不分文理科,志愿填报及投档的基本单位由"院校”改变为"专业组”, 考生以"专业组”方式填报志愿。
"专业组”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选考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是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一所高校可设置1个或多个“专业组” 每个"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
可以理解为以前一个学校一个志愿,现在在学校内相近专业单独拿出来成一个志愿,然后调剂通常也是在一个专业组内调剂,这个不是统一,要根据自己所在省份和报考学校政策确定。
“专业组”的设计,满足了高校提出的对专业报考所设定的科目要求,也关注了学生类别划分的科目组特性,把科目作为招生专业分类的基本依据。
同时,"院校科目组” 不是严格的学科或学科大类的划分,这也为高校设计有自身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如实验班模式、通识教育、大类培养等)留有充分的空间。
高校可以通过设置"专业组"的科目要求连接特定目标的高中学生,并打通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高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选考科目组合对接高校的“专业组"以及所包含的专业。
实行“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有利于维护学校招生自主权,还可以保证考生的选择权,又尽可能避免考生因身体等原因受限于某专业而被退档问题的发生。
为什么要设置专业组
传统的志愿设置是以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个学校下可以填若干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意愿。实行“学校+专业 (组)”的模式后,则以一所学校加一个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 (根据学校当年对物理类和历史类组合确定相关专业或专业组)。
将每一个志愿细化到专业或专业(组),考生的专业选择权得到充分尊重,其满意度相比传统模式会得到提高;学校录取的考生因其专业意愿表达明确、充分,选拔满意度和培养契合度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同时,专业组模式还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更好维护考生利益。在考生的选考科目与招生专业相符的前提下,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理想自由选择志愿。考生既可以选择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也可以选择同一所高校的不同专业,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二是引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能够促使高中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取向和专业志向,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三是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有利于高校录取到具有明确专业志向的学生。学生在大学期间专业思想更为稳定,同时对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提 出了更高要求,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强化相关领域人才培养。能够吸引更多考生选择自己擅长并心仪的专业,增加其学习动力,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国家相关 领域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