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上的「走边」是什么?到底有几种形式?
原标题:戏曲舞台上的「走边」是什么?到底有几种形式?
全球華人共有的鄉韻
京剧“短打武戏”里的“走边”,是一种重要的表演“程式”。这种象征赶路的舞蹈动作,常常成为一出戏里供人欣赏的主要部分。在这套“程式”动作中,几乎都穿插有:“山膀”、“云手”、“跨腿儿”、“箭步”、“蹦子”、“飞脚”、“旋子”、“鹞子翻身”等武技。演员按照剧本的规定情景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根据本人的擅长,灵活地运用这些武技。
“短打戏”的“走边”和“长靠戏”的“起霸”,同样是“生”、“旦”、“净”、“丑”各行演员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为什么叫“走边”呢?主要是由于釆用这套舞蹈“程式”的角色,不是夜里行窃,就是捕盗拿贼,不是偷袭,就是暗探,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是怕遇见人,怕被人看见,不得不沿着墙边、道边,动作急促,神色紧张、偷偷摸摸地行走,所以取了“走边”这个名称。
划知识点
/ 走边 /戏曲表演程式,是武戏演员的基本功之一,表现身怀武艺的剧中人轻装潜行的境况,给人以头脑机敏、动作灵活、武术高强、身手不凡并能避人耳目的感觉,常用于侦察、巡查、夜行、暗袭或赶路等特定情境。
走边由云手、踢腿、跨腿、飞脚、旋子、蹦子、扫堂腿、翻身、铁门坎、踢鸾带、飞天十三响、快三步等一系列动作组成,其间还常穿插各种「跟斗」,用以表现人物的奔走、跳跃、辩路、窥视、瞭望、隐蔽等行动。
其来源一说源于晋剧『白虎鞭·走边』中的舞蹈身段;一说人物因怕人看见而多在墙边、道边潜身夜行,故称「走边」。
「夜奔」林冲
功底扎实并具有一定特长的演员往往会在「走边」中加入特技、绝活儿。如擅长「旋子」的会轻如鸿雁般地拧上几圈儿「旋子」;擅长「飞脚」的,也可脆快利落地打上若干个「飞脚」;「扫腿儿」「铁门坎儿」「搅柱」等也时有所见。
武旦戏『扈家庄』的「边」则在翻身儿、涮腰、掏翎、舞戟等上大展技艺。一般行家看「走边」,除看演员的武功、身段、唱、念等表演外,特别注重欣赏其中的技巧和绝活。特技和绝活不仅增强了「走边」的戏剧气氛,而且对表现人物性格及戏剧情节起一定的烘托作用。
「扈家庄」扈三娘
/ 分类 /走边可分男走边和女走边。男走边有疾步夜潜、月暗择行、飞跨鸿沟、迂回潜行、沿边蹑步、慎行巡望、急速整装等身段表演;女走边有夜潜疾行、蹑步巡视、飞檐走壁、迂回潜行、转身寻路、观察慎进、理装束带、沿边巡视、击掌呼应等身段表演。
根据表演人数的不同,又可分单人走边、双人走边、多人走边。
/ 单边 / 即单人走边,如『恶虎村』中黄天霸的夜行、『蜈蚣岭』中的武松持拂尘赶路、『石秀探庄』中的石秀挑扁担侦察。
「蜈蚣岭」武松
/ 双边 / 即双人走边,指两人同行,中间常穿插换位造型,较单边复杂,如『盗仙草』中鹤童、鹿童的巡山,『清风寨』中李逵和燕青的赶路。
/ 群边 / 多人集体上场走边,如『四杰村』中的余千、濮天鹏、冯洪、鲍金花四人的潜入四杰村,『艳阳楼』中花逢春、呼延豹、秦仁、徐士英的夜探艳阳楼。
「艳阳楼」花逢春等
/ 水边 / 表演在水上行舟,常用小锣轻击突出水声效果,如『骆马湖』中万君兆、黄天霸等乘船潜入骆马湖水寨。
/ 响边 / 演员载歌载舞,乐队以锣鼓伴奏,如『连环套』中朱光祖上山去盗窦尔墩双钩时的行路。响边中包含多个技巧动作,「小锣四击头」出场,后通过跨右腿,踢旁腿,推掌,翻身,正、反云手相互转呈接转,攥拳亮相等多个动作拼接完成,也会根据人物的表现特征增加飞腿、空中转身等高难度动作。
/ 哑边 / 也称鼓边,为表现黑夜潜行而不用锣鼓经伴奏,只有轻击堂鼓的声音。哑边的表演动作也富含多个高难度的动作,如圈旋子、飞脚等,这些动作程式配合左腿踢腿、右手打脚面,踢丁字带等动作,可以呈现多种戏曲表演风格的人物形态。
「恶虎村」黄天霸
举个栗子
七雄聚义 · 朱仝(盖叫天)
茂州庙 · 谢虎(盖叫天)
夜奔 · 林冲(郝士超)
文字资料来源出版物与网络
视频、图片出自网络
感谢作者的创作与分享
转载请:中华戏曲、梨园杂志
顺手点个“在看”,转给身边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