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说清楚很难的问题:乒乓球初学者多跟陌生人对打,好不好?
2022年/第160篇 作者:杨 磊
提前“唐建军”教练,相信有一定球龄的球友都不会陌生。在短视频尚未盛行的年代,唐建军教练的“短裤版”、“长裤版”教学视频曾风靡一时,给与了无数球友以营养和启发,是他引领很多人走进了乒乓球的世界。
最近无意中刷到了唐建军教练的视频,肉眼可见得老了,但那份久违重逢的亲切感依然。其中,有一则视频,题目为“乒乓球初学者多跟人对打究竟好不好?”。
我觉得选题很接地气,也存在一定争论,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01亮观点
唐建军教练的观点:
“现在商业俱乐部很多,教练都是一对一或一对二最多一对三,带着孩子练。如果一个教练带一个孩子时间长了,这个孩子只跟教练打,不跟别人去对练,基本上这孩子就废了”。“不仅仅是少儿初学者,还有成年人的初学者。你要想打好球,你最多跟教练持续性学习,不超过四五十次课,二十至三十次课就够了,正手攻反手攻的基本动作,会搓球会发球,OK了,你就应该满俱乐部和那些打野球的人开始切磋,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最后你发现,你成长特别快,而且心理特成熟”。有合理之处吗?
一定有。
有争议吗?
巨大。
02观点争锋
支持方认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很重要,要想打好球,快速涨球,确实是这样”、“有道理,很多基本功打得嘎嘎好,但是一实战就不会打了”、“讲得非常对!不走出来,就算世界上最好的教练关着门教你十年,一出来打比赛,指定输球”,等等。
反对方认为,“不认同,基本功没有定型,打比赛会把动作打变形,永远野路子”、“动作没定型很容易产生各种变形和错误,尤其成年人!必须在教练的呵斥和骂声指导下才能实战对练,第一年实战最多占20%”、“别害小孩子了,打两个月就出去霍霍,开什么玩笑”、“小朋友五十节课就能对抗野球了?”,等等。
中间派认为,“练球是基本功,跟不同人打是长见识,哪个都不能少,互相辅助”、“要结合,还没学好框架就去打,本来不错动作会被打坏,所以不能极端而要结合。一边练一边可以打”,等等。
泾渭分明,各执一词,孰对孰错,很难定论。
03盘丝剥茧
在一个俱乐部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两类人:一类是“基本功派”。一个正手攻,两人连续打上一两个小时,不带停的;第二类人“实战派”。一个球都不愿意练,上来就想开局数分,分个输赢。
这样的现象,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球友并不陌生。
“两者不可偏废,要结合”,可能是最简单,也最容易引发共鸣的答案。但是,我的思考并不想止于此。
很多迥然不同的现象其实目标追求完全一致,只是外在表现形式各异,而已。比如,基本功派与实战派。
“基本功派”,练来练去,是想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最终落实到多赢球上。
“实战派”,打来打去,比高论低,同样是为了能多赢球。
两者实质是殊途同归,只是选择的实现路径不同。
思考到这,我们再来回看唐建军教练的观点——有了一定基础,能对打起来了,尽快去跟不同人打。
我的观点:唐建军教练提出的观点内涵其实很好,但他没有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也有可能是“故意”用富有争议性的表达来引发争议,增强关注。
唐建军教练想表达的“真实意思”是:太固定、僵化的一对一或一对二训练,不利于学员成长成才;在学员具备基本能力后,要多跟不同的球友交手,感受乒乓球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提高学员对基本功的内在理解,基本功与实战交替进行,螺旋上升,最终达到“正而不僵,活而有度”的效果。
精准表达的重要性,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尽在于此。
04写在最后的话
聊到这,再多“啰嗦几句”。
为什么人们总是追捧好教练好老师?
因为好教练好老师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引导学员正确理解一个动作或一个知识点。
为什么很多时候“多上手实践”要比“只纸上谈兵”,重要得多?
因为文字比实践更容易误导人,理解“差之毫厘”,结果常常谬之千里。
当你能够更好理解乒乓球,你能听进去更多不同的观点,最关键的是能领略到更多乒乓球纯粹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