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详细介绍下日语中用片假名表记汉语普通话发音的方法吗?
自制的一个表,不代表官方观点。僕音韵本当苦手,抛砖引玉!
我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为什么日语音译普通话体系的规范,迫在眉睫。
1.新生代中日人名、地名画风差异越来越大,汉语中的常用人名许多已经不是日语常用字。
2.汉音词优势仅在书面,口语中同音词过多容易混淆,并且音变合并后显得十分粗糙。
3.将来某一天,日本会再次成为深受中国科技与文化影响的一员,可能会吸收大量新的词汇,如果不对普通话的音译加以规范,各读各的,就会乱套。简单说就是要建立一套新的、能产的、约定俗成用来读新的中国专有名词的音读层次。
第二,隐蔽但重要的问题是,有时候需要翻译的是普通话拼音转写!
1.就像我们读英文文献读到日本人名时,很多时候查不到本人汉字写法。那么只能找对应汉字,或者直接引用罗马化的原文就得了。在日方能拿到中方汉字写法,且不需要朗读、当面交流的场合,只给出汉字写法也未尝不可。可是,日方有时候拿到有关中国人/华人/华裔资料,却没有汉字写法,这时候只用片假名写专名,是最符合日本习惯的。
2.ぺきん/北京,なんきん/南京、しゃんはい/上海,邮政拼音是:peking/nanking/shanghai,个人认为这些近代大城市名称极有可能是邮政拼音的假名转写,而非对当时官话(老国音?)的模仿。
3.很多企业名和商标名虽然也是拼音转写,但日方并非音译自汉语本身,而是企业名和商标名的英文,或者说拼音拉丁转写。要知道现在英语是日语的上位语,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即使有原名也很可能按英文习惯读,这时候就会和汉语发音差异更大,产生更多的误会。
第三,目前实际运用中有争议的点。
r/l、zh/ch/sh和j/q/x,都是小问题,可能存在争议的地方包括:
①部分韵母的表示
我认为在多数声母下,转写成日语e段比o段更好,增加辨识度,减少和其他韵母的合并,以充分利用日语的音素,罗马转写还能兼容。
个人的方案里,可能带有方言背景的主观性,比如把普通话me映射到日语mo,把he按ho处理,把唇音声母的eng按on处理,ang/an和ing/in不分前后鼻音。
②长音和拗音
个人并没有探究过外来语转长音的规则。我自制的表里也没有考虑长音问题,之所以有些音写成了两音拍甚至三音拍,是因为日语中单音拍极难完成对该发音的模拟,还不如多音拍,像切韵那样。汉语ou中的u之所以这里写成小写(日语输入法可用l+u输入),是把它当成特殊的拗音,否则可能会被误认为o段长音。
③清浊对立和不送气清音
按照1950年日本国语审议会的标准,表记汉语普通话时,不送气清音在日语中统一标注为清音。事实上现在的日本媒体各行其是,有些表记为清音,有些表记为浊音,至于学日语的中国年轻人,大多数会按照罗马音对应的关系,认为用浊音表记汉语不送气清音是正常的。
个人认为表记为浊音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音译或者转写本身就不可能强求音位对应,就算用了清音也会出现非词首送气清音被"不送气化"的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启用浊音还能减少进入日语后的同音字。
Mishiro这位答主给出的维基百科里的表,是充分区分了长短音,而不分送气与否。